10的成年人,認爲自己「沒有摯友」|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通病


1/1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沒有摯友”|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通病

因為工作原因,有段時間,我的微信加了3000個陌生好友,但基本都沒聊過天。

前兩天突然有個女孩發信息給我:在嗎?

本著服務客戶的理念,我開始跟她溝通,結果這一溝通,就從中午一點聊到了下午五點,期間我們還語音通話了一個多小時。

我問姑娘:“為什麼要找我這個陌生人聊這麼久呢?”

姑娘說:“就是因為陌生,才能聊這麼久啊。”

我瞬間無語凝噎,腦海中不由蹦出一句話:我們都太孤獨了。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美國芝加哥大學卡西奧普教授說:“社會邊緣的人本就較少朋友,而寂寞感更導致他們失去僅存的社會連結。迴歸社會和正常的社交傳統家庭結構走向解體,社會孤獨問題會愈加嚴重。”對於現代人來講,孤獨可能並不是沒有機會與人交流,而是找不到誰能夠讓他們沒有防備地去分享生活中的意義。

“孤獨”的現代人

前陣子有個視頻刷爆了網絡。

有公司邀請一群普通人做了一場實驗性測試。

測試員讓受訪者在不看手機的情況下猜猜自己手機上有多少聯繫人,之後讓他們一個個刪除不會主動聯繫的人,接著是刪掉工作應酬需要的人,到最後剩下能說真心話的人。

通訊錄從最開始的1000多人,到最後僅剩3個人,這種變化讓所有人都沉默了。

之後,測試員又讓受訪者打電話給很久沒聯繫的朋友。

其中有一個受訪者打電話給朋友,對方說了兩句,就掛了。

看著他一個人坐在那裡,孤獨得像一隻被遺棄的小狗,內心不由跟著一陣顫抖。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兩個無話不說的人變成了無話可說。

翻開通訊錄,上面滿滿的人名,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分享此刻心情的人。

我們看似交友廣泛,從天南到地北,從江湖到廟堂,好像沒有一個我們不認識的,但真正交心的寥寥無幾,甚至連一個都沒有。

1/1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沒有摯友”|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通病

記得,有一期《康熙來了》邀請了謝娜。

節目中,謝娜問了小S一句話:什麼時候,你感覺離朋友最遠?

小S說:

“當我看到她穿著我沒見過的衣服,在沒有我的地方拍了照片,標註的是我不知道的事,評論的是我不認識的人的時候。”

謝娜搖了搖頭回道:

“都不是,是照片裡她周圍的人你都認識,但是你卻從未知道她們做了這件事。”

1/1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沒有摯友”|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通病

什麼是孤獨呢?

大概就是某天你突然回頭,發現原本站在你身邊的人不見了。

你站在原地張望,這才發現你們已經走在不同的兩條道上了。

你張開嘴想喊,卻不知道要說些什麼。

最後,只能無奈嘆息,一個人繼續往前走。

1/1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沒有摯友”|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通病

不知道你有沒有像我這樣,每次休息的時候在家收拾打掃一下,也不想出去湊熱鬧,就願意自己一個人獨處,獨自享受著孤獨的“毒”。之前看到一篇文章,懂得享受孤獨的女子,終會活得絢爛。我只知道孤獨是人生常態,獨處的我最自由。

孤獨是時代的通病,我依然保留著對生活的熱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我的一生只要擁有一兩個至交好友就可以了!

一個成年人究竟有多孤獨?

友誼作為人類重要的排解孤獨感調和劑,有人說,在所有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關係中,友情似乎是最脆弱的一種,它遠不如我們和父母、伴侶或孩子的關係那樣緊密。

對於朋友關係,無論是開始還是結束,“抉擇”似乎都更容易做出,也更容易受到外力的衝擊,比如我們可能因為到新的城市工作而被迫疏遠或失去原來的朋友。

不過,也有人說,相比起任何一種其他的親密關係,友情帶給人們更多的自由和快樂,人們也可能在朋友關係中做出更高程度的自我暴露,比如一些不能和家人分享的挫折和辛苦,或者伴侶不願意/無法一起參與的小眾興趣愛好等等。

可以說,朋友關係能夠滿足人們更加多樣的需求。

朋友、友情,對於我們而言,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不同的人對於朋友的看法會有什麼區別嗎?我們擁有的朋友和我們所感受到的孤獨,究竟存在一種怎樣的關係呢?

有人針對近3萬人展開了一場關於《成年人友誼》的問卷調查。以下是本次調查的結果:

1/1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沒有摯友”|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通病

每十個人中,就有1個人沒有“摯友”

1

在調查中,給大家定義了4個層級的“朋友”關係。在這些朋友關係中雙方的親密程度由低到高,如下:

· 熟人(Acquaintance);你們之間因為某些原因認識,再見面時也許會打招呼或點頭示意。如果聊天,你們會談論一些寬泛的話題,比如附近有哪些餐廳不錯等等。雙方保持著友好的距離,你們不會喜歡或者討厭對方——在你們的關係裡鮮少有個人感情的代入;

· 普通朋友(Casual friends);你們可能有一些共同的興趣愛好。相比熟人,你們會聊一些個人層面的話題,比如對某件事的看法,不過,你們並不會為了對方而特別安排見面的時間;

· 好朋友(Good/close friends);你們的感情更為親近,不僅有一些共同的愛好或目標,你們還會花時間在彼此身上,在彼此面前你們也會覺得很放鬆。你們互相之間會給彼此提供建議或幫助。研究者們認為,這一層級的“朋友”,是人們平時花最多時間相處的朋友;

· 摯友(Best friends);你們之間有著更深的承諾(這些承諾未必是表達出來的,但在心中你們都這樣看待彼此的感情),你們知道對方會在自己困難的時候挺身而出,也知道在自己做出一些決定的時候對方會無條件地支持或者理解你。你們互相見證過彼此的成功,也曾相互陪伴著走過人生的低谷。

在這次參與調查的人(N=28319)中,有超過50%的人,他們的普通朋友的數量在10個以上,而“好朋友”在這個數量級的人就明顯少了很多,75%的人,好友的數量都不足10個——“我有很多好朋友”這樣的話,可能真的是屬於童年的。

1/1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沒有摯友”|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通病

在最為親密的“摯友”的數量上,大多數人都只有1-3個(63%),另外,還有13%的人認為自己沒有摯友,也就是說,十個人中就可能有一個人覺得自己沒有摯友(注:以調整後填寫問卷的人計數,N=15451)。

1/1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沒有摯友”|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通病

那麼,異性之間會有深厚的友誼嗎?14%的人給出了肯定的答案(N=13417,即在“摯友數量非零”的人群中,下同),人群中這14%的人,他們的摯友是異性。

1/1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沒有摯友”|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通病

不過,和人們所普遍認為的有所不同,人們與摯友的聯繫頻率並不少(“聯繫很少依然是摯友”可能也只是個傳說),甚至還頗為頻繁——有67%的人與摯友聯繫的頻率是一週1次或者更為頻繁,其中,21%的人甚至每天都保持與摯友的聯繫。

1/1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沒有摯友”|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通病

人們與摯友的頻繁聯繫,或許,也說明了兩個人能成為摯友,這份友誼也是需要時間和經營的。大家結交到現在這位摯友的階段,也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這一點,絕大多數人(92%)和自己的摯友是在上學期間結識的。

1/1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沒有摯友”|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通病

另外,在所有參加此次調查的人中,大家主要喜歡通過3種方式交朋友:

1)有52%的人在上學/培訓的過程中交到朋友;

2)有21%的人喜歡通過一些興趣活動交友;

3)還有11%的人則是在朋友的聚會上容易交到朋友。

4)而交友軟件並不一定能交到友,只有5%的人通過軟件交友。

1/1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沒有摯友”|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通病

Mendelson與Aboud(2012)將人們對於朋友/友情的需求歸為六大類,我們希望:

· 陪伴(Companionship);

· 幫助(Help);

· 親密(Intimacy);

· 可靠(Reliable);

· 自我肯定(Self-validation);

· 以及,安全感(Emotional security);

而在此次調查中,大家對於朋友,最看重的是“能否在對方面前做真實的自己”。

1/1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沒有摯友”|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通病

在瞭解了整體情況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朋友/友情”對於不同的人而言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同階段朋友數量級相當但,友情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2

雖然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人,所擁有的朋友的數量級似乎並沒有明顯的差別,但是,朋友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對於尚未成年的人(18歲以下的受調查者)而言,他們最看重的是“對方是不是值得信賴和依靠的”,而對於已經成年的人而言,他們最看重的是“是否能在對方面前做真實的自己”。

1/1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沒有摯友”|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通病

此外,相比起成年人,那些尚未成年的人們也更看重朋友能否給自己提供及時的建議、幫助或指導,以及“當自己去到一個新的環境,朋友的存在會讓自己感到安全”。

此外,不同性別的人對於朋友也有著不同的看法。

比起男性和女性群體,性少數人群(性別為其他的人)在交朋友的時候,更加看重“雙方價值觀的契合”以及“在對方面前可以做真實的自己”。在朋友能否給自己安全感和朋友是否值得依靠這兩方面上,女性則比其他兩個群體更加看重。

1/1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沒有摯友”|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通病

我們感到孤獨但卻並不想要更多的朋友?

3

在問卷的最後,我們使用了Gierveld與Tilburg的“孤獨量表”來調查大家在整體上的“孤獨感”。

結果發現,擁有朋友的數量的確與我們的孤獨感存在負相關關係,即擁有的朋友數量越多,孤獨感越低。並且,擁有摯友的數量要比擁有的朋友/好友的數量對孤獨感的影響更大(圖中折線的斜率)。

1/1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沒有摯友”|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通病

不過,我們還發現,儘管我們感覺孤獨,但我們卻並沒有那麼想要有很多人在身邊。擁有朋友/好友/摯友數量少的人,感覺到孤獨,但比起那些朋友多的人,他們卻並沒有那麼渴望會有很多人在身邊的感覺。

1/1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沒有摯友”|孤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通病

這或許與兩種失望感有關,一種是對他人的失望,另一種是對自己的失望。

如上文所提到的,大家在交朋友的時候十分看重“能在對方面前做真實的自己”,“對方是值得信賴和依靠的”,以及“雙方的價值觀契合”,有一定的關係。也就是說,人們會認為要找到“很多”這樣的人是不現實的,與其有很多不符合這些“標準”的人在身邊,不如與孤獨感共存——這便是我們對於他人的失望。

又或者,人們有時候會主動尋求孤獨,這可能是出於人們的一種“自我攻擊”的內在動機,來自於內心羞恥感強烈的人,他們希望以尋獲孤獨來自我懲罰,用孤獨來印證內心對於自己“不值得”、“配不上”的想法。我們主動尋求孤獨,也可能是出於我們對自己的失望。

你是否曾經疑惑,那些年一起長大的好朋友,是不是到頭來都會走著走著就散了?或者,你是否曾經相信,好朋友就應該是“即便很長時間不聯繫,再見面也一定毫無罅隙”,又或者,你是否也曾經以為自己並不需要朋友?

如果看了這些數據,你想要找回那些失散的人,或者你覺得想要花點時間去維繫你們之間的友情,那麼以下兩點是你可以試著去做的:

· 主動了解Ta的近況。

· 進行深度的互動。

讀完今天的推送,你想起了誰?你們有多久沒有聯繫過了?不妨把這篇文章轉給Ta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