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媒體人的「整體編輯」思維?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和大眾精神需求的提高,人們對新聞作品的要求不斷提升。傳統的新聞節目已無法滿足現代人們的需求,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新聞編輯工作中的“整體編輯”思維,顯得至關重要。這是對新聞工作者的能力和素養的提升,也是對新聞信息內容、頁面編排等操作層面的提升。

如何提升媒体人的“整体编辑”思维?

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尤其是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信息傳播手段層出不窮,傳播方式不斷豐富,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路、電信、衛星通訊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涵蓋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而且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細分類的服務,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

新聞工作中的“整體編輯”思維,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談:從宏觀層面來看,整體編輯是指新聞工作者要綜合考慮每條新聞每個版面之間的和諧,促使整本刊物和外部環境能相得益彰。從微觀層面看,是指新聞工作者為讓新聞真正做到有品質有影響力,對新聞事實的深層分析、角度評述和問題探討,從不同媒介傳播的角度去綜合理性判斷,對新聞事件融入更多的編輯思想,能夠圍繞一條新聞實現配置相應內容、新聞優化增值的整體效果編輯。

一、將複雜的信息傳播變繁為簡、變難為易

整體思維是一種綜合思維,也是多種思維的高度綜合,層次深、理論性強、運用價值高。因此在物理研究與學習中善於運用整體研究分析、處理和解決問題,一方面表現為知識的綜合貫通,另一方面表現為思維的有機組合。

將這種“整體”思維引入到新聞編輯中,亦同樣適用。在新聞事件發生時,不管媒體如何融合,內容建設依然是根本。作為新聞工作者應該摒棄之前的各個部門或不同機構之間的資訊爭奪戰,而是首先思考新聞事件應該讓誰知曉?知曉多少?如何知曉?以及大眾知曉新聞事件之後的反應會如何反作用於新聞媒體?新聞媒體獲得大眾的反饋之後應如何應對?繼而促進新聞事件的解決。

隨著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一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它們各有優劣,能否互補共贏?通過融合優勢互補實現共贏,成為新時代媒體發展的大勢所趨。傳統媒體的價值是其產出的優質內容能力,這正是以渠道制勝的新興媒體最為看中也相對缺失的核心資源;新媒體的讓內容變成“產品”、讀者和觀眾如何成為自己隨時瞭解的用戶,這正是傳統媒體亟需解決的頭等大事。

融媒體最重要的是打破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邊界,實現優勢互補,帶來“四新”(即新內容、新產品、新服務和新營銷),最終達成共贏。

網絡等新媒體的發展,模糊了不同媒介之間的界限,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存格局。新舊媒體在現有媒介格局中各佔一席之地,並不斷細分媒介市場。這使得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間的關係,已再不像過去那樣涇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並且任何媒體都可以成為對方的競爭對手。在保持原有介質優勢的同時,媒介之間開始互相借鑑傳播方式,從而實現媒介功能的融合和相互滲透。尤其是隨著新技術的不斷髮展和國家政策的積極推動,媒介間的融合度越來越高,包括傳播內容、傳播渠道以及媒介終端的高度融合。

二、整體編輯的整體原理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

雖然融媒體時代已經到來,但在目前的新聞理論和實踐中,一般而言,對新聞編輯工作的理解都是彼此孤立和分割的。

那麼,身處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工作者,面對熱門突發新聞事件,首先應該擁有的就是“整體編輯”的思維意識,各個不同媒介機構的從業者應弱化“自身媒介特質”的屬性,無需過多考慮是通過“紙質、廣電、網絡、手機”等何種媒介進行信息傳播,將具象的局部的媒介思維轉到整體的全局的編輯的思維道路上來,真正從新聞事件本身出發,去進行整體編輯加工,不同平臺、渠道和媒介之間的協同合作應該是自然的聯動效果。融媒體時代需要的是一個媒體機構的多介質運作。

三、增強新聞傳播者與受眾的顯性及隱性互動

“互動”是新聞傳播的一種形式,是新聞編輯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形成一個信息流動的迴路,使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關係,不僅是交流溝通,而且是一種即時的反饋。傳統意義上的互動基本上是直接的、面對面的初級群體的互動,而融媒體時代的互動已日益超越時空界限,形成以大規模的現代化傳輸手段為媒介的間接互動。在網絡新聞傳播活動中,字面上理解僅僅只是傳者單方面的傳播活動,而實際上廣泛的網民作為新聞傳播的另一個主體,起著異常重要的作用。新聞傳播其實可以理解成為一個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相互交流的互動過程。

如何提升媒体人的“整体编辑”思维?

融媒體時代不僅會實現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間的融合,且會實現專業媒體與自媒體間的融合,同時促進社會化媒體的發展。“整體編輯”能夠使新聞工作者在進行信息傳遞時,減少單純粗暴的對受眾的感官和心理刺激,而增加不同的互動模式,使受眾真正參與到信息的傳播中。此時,新聞工作者不是主要傳播者而是“引導者”,引導受眾平和暢快的表達,監測受眾對新聞事件主要關注點的趨勢,並根據實戰經驗和縝密的邏輯思維對新聞事件的走向給予充分的預後。

全媒體背景下,各類媒介間高度融合,媒介產品的多樣化以及Web2.0應用的不斷普及,這一切都為受眾提供了在更大範圍內參與傳播和進行交流的可能性,使受眾由單純的受者角色轉向傳者和受者的雙重角色,由單純的“讀”“聽”“看”向“寫”“製作”以及“共同建設”發展,由被動地接收信息向主動地創造信息發展。這一轉變不僅賦予了普通公民新聞報道者的嶄新角色,也直接導致了“公民新聞”的出現。尤其在新聞事件現場,他們可以用手機、微博等在第一時間發出信息,表達觀點,扮演著“公民記者”的角色。“公民新聞”的出現,打破了以往媒體在新聞傳播中對信息的壟斷,這在突發性新聞事件的報道中顯得尤為突出。以2010年11月上海膠州路大火為例,在發生火災後的第1個小時裡,原創性的信息超過百條,圖片達到數十張,遠遠超過了傳統上認為的報道速度最快的通訊社的報道。

因此,整體編輯思維帶來的傳受互動並不僅僅給予了受眾對於所閱讀信息的一種評價與反饋的權利,它還使受眾在新聞事件的進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種互動的思維意識甚至從根本上改變了大眾認識自我、瞭解世界、參與社會的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改變了大眾如何與他人建立聯繫的心理關係和互動性質。

如何提升媒体人的“整体编辑”思维?

四、如何提升媒體人的“整體編輯”思維?

首先,從具體的操作層面上而言,整體編輯思維從總體上強調的是整體的策劃性、內容的思辨性、議程的設置性和製作的多媒體性,對融媒體時代媒體的新聞生產的內容選擇、形式呈現、傳播渠道進行綜合考量,強調透過有目的的編輯、整合來傳遞出新聞的立場、觀點和態度。它不是要對所有內容源、相關數據進行集納,不是要運用所有報道手段,而是從問題著眼,從新聞的內在邏輯關係出發,從頁面編排考慮,對新聞源進行一定的篩選,對入選的內容進行恰當的摘編。

其次,提升新聞工作者的能力和素養。全媒體背景下,媒體人不再是為一個單一的媒體服務,而是為媒體集團內的多個媒體平臺服務。記者採集回的信息,要既能為報紙供稿,又能為廣播電視製作節目,還能為網站、手機媒體提供稿件和圖片等。因此,與強調傳播者的調查研究能力、新聞敏感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等傳統能力相比較,職業傳播者能力結構的現代版本,更加強調多媒體傳播能力,即掌握多媒體技術,能夠熟練而快捷地蒐集、發送、處理各式文本、照片、圖表、動畫、視音頻等材料,其中也包括由這種多媒體能力內定的多語言符號的編碼解碼能力,即熟練運用英語這一交流工具。當然,要成為“全媒體型新聞人”,還要注意培養多媒體報道的思維和理念,懂得不同媒介的傳播效果,才能將信息資源轉化成不同的媒介產品,進而提高多媒體傳播的能力。全媒體時代,專業記者的核心價值已不再是採集一般信息,而是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篩選、探尋、鑑別真正有價值的信息,並將其有序整合和立體呈現,幫助受眾更加真實、系統、深入地瞭解和把握這個世界。當今社會,誰擁有更強的信息分析處理能力,誰就擁有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和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全媒體時代要求新聞人具備寬口徑、多複合的知識結構,既要有新聞理論和新聞業務基礎知識,掌握跨媒體的技術技能,又要努力從心理上走近受眾,瞭解他們的信息需求,並及時將他們所需要的內容送到“家門口”。

要培養多種敏感力,在媒介融合、創新、變革日新月異的全媒體時代,優秀的新聞人除了要對新聞的喉舌功能敏感,對新聞的社會使命敏感外;還需要其他一系列的敏感力,其中包括:對未來媒介形態及發展趨勢敏感;對新媒介產品生命週期敏感;對其服務對象敏感;對人們的基本需求敏感;對新媒介技術帶來的生活形態的改變敏感;等等。這一系列的敏感意識加上嫻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媒介技術使用能力,是當今時代所呼喚的優秀新聞人的媒介素養。

全媒體時代是一個傳統與新技術、新模式共存的時代,在新舊媒體不斷融合的過程中,媒體人的工作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並將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媒體人只有適應環境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培養多媒體傳播能力、信息選擇與整合能力,並以批判性思維堅守事實敘述和新聞職業道德,才能成為當今時代所需要的新聞人。提升媒體人的媒介素養,不僅是個人實現自己職業理想、不斷完善自我的需要,也是媒體加強隊伍建設、壯大自身實力的需要。對整個社會來說,新聞人媒介素養的提高能夠更好地引導輿論、服務社會,因此,提升媒體人的媒介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製作:吳玉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