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這4點,你所謂的「復盤」都是無用功!

邱昭良丨華研數據

不懂這4點,你所謂的“覆盤”都是無用功!

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能感覺到,明明是以前犯過的錯誤,今天為什麼又犯了一遍?怎麼就不長記性呢?

互聯網時代,許多人只是“Ctrl-C”+“Ctrl-V”,不加分辨,不做歸納分析,也不進行檢驗、總結,終日忙來忙去,實際能力卻並沒提高,這就是覆盤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是覆盤為何會如此受歡迎的原因。

然而,當我們成天把“覆盤”掛嘴邊時,是否真正掌握了其核心、精髓呢?以下,Enjoy:

1、什麼是覆盤

“覆盤”原是圍棋術語,本意是對弈者下完一盤棋之後,重新在棋盤上把對弈過程“擺”一遍,看看哪些地方下得好,哪些下得不好,哪些地方可以有不同甚至是更好的下法,等等。

這個把對弈過程還原並且進行研討、分析的過程,就是覆盤。

唐代詩人杜牧在《重送絕句》一詩中曾形象生動地描述了他與一位圍棋高手對弈之後覆盤的場景:

絕藝如君天下少,

閒人似我世間無。

別後竹窗風雪夜,

一燈明暗覆吳圖。

用到企業管理中,覆盤指的是從過去的經驗、實際工作中進行學習,幫助管理者有效地總結經驗、提升能力、實現績效的改善。

2、關於覆盤的幾個常見誤解

在和大家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許多人對覆盤有很多誤解。

誤解1:可否對他人之事進行復盤

有些人會問:我們可不可以對其他人的事情進行復盤?

我認為這是因沒有理解覆盤的本質而產生的誤解。

覆盤的本質就是每個人從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中進行總結、學習。

所以,我們不能對他人的事件進行復盤——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對他人的事件進行研究、推演或模擬,從中獲得一些啟發或借鑑,這種方法是“案例研究”。

雖然案例研究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但你不是當事人,不管這個案例寫得多麼詳細,其實都很難還原事實,也無法復現當時的情境,無法讓人完整地執行整個覆盤的邏輯。

所以,案例研究與覆盤的信息來源截然不同,學習發生的原理也有明顯差異,二者屬於不同的學習類型。

誤解2:“項目後評估”是覆盤嗎

很多公司都有類似“項目後評估”的機制,也就是說,做完一個項目或一件事之後,大家坐下來,對其進行討論、評估或反思。這是不是覆盤呢?

真正的覆盤一定要對成功的關鍵要素或者失敗的根本原因進行分析,從中學到經驗和教訓,而

不只是簡單地回顧或回想,更要與績效評定與獎懲適當區隔開。

雖然我不否認簡單的事後回想也有價值,但如果沒有進行系統的分析,你以為“要是怎麼怎麼做就更好了”很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的臆測,也許還有其他限制因素,如未經過深入、系統的分析,並未被發現;

如果真的那麼做了,說不定會出現其他問題。

因此,覆盤要包括一個完整的學習邏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簡單地事後回想不是覆盤。

當然,如果你在做“項目後評估”(或者其他術語)時,能有開放的心態、適當的氛圍,大家也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反思,產生了集體的學習,那麼這本質上也就是在做覆盤。

誤解3:覆盤是不是一種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方法

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人把覆盤當作一種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辦法,通過回顧,找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原因分析、找出對策,制訂行動計劃。

這種做法合適嗎?覆盤是一種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辦法嗎?

事實上,我認為不能把覆盤和問題分析與解決混淆起來。

原因有二:

1)二者目的不同

覆盤的目的是從經驗中學習,雖然“學習”也包括解決問題、改正不足,但這只是學習的一部分,並非學習的全部。

在實踐中,除了一些短平快的非正式覆盤可用於或側重於解決問題,大多數覆盤都需要超越問題分析與解決,從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進行拓展,以充分體現學習的價值:

從廣度上看,不僅要從失敗或不足、問題中學習,也要全面權衡,把握對學習最有價值的點,包括亮點或成功的做法;

從深度上看,不只是解決問題、改正不足,也要深入反思,並舉一反三,找出本質與規律。

2)將二者混同會產生“副作用”

在覆盤時,只注重問題分析與解決,不僅無法發揮威力,還可能讓人們過於關注工作任務或問題本身,削減了反思和學習的成分,達不到覆盤的效果。

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如果你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推進工作,那就可以不做覆盤,直接採用市面上很多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方法;

相反,如果你希望不只是解決問題,而是能從工作中學習、幫助我們個人和團隊提升能力,就不應該只是關注問題或任務,而應按照覆盤的精髓和流程,進行深入的探詢、系統的分析,真正從中學習。

誤解4:對於變化快的行業,覆盤有意義嗎?

有些人認為,現在變化那麼快,覆盤只是對過去經驗進行總結,會不會沒有意義?

我覺得,這個擔憂是不必要的。

因為覆盤不是簡單地回顧、重複過去事情的經過;

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找到事物的內在規律,並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全面的反思。

包括目標制定得是否合理,環境是否發生了變化,現有的策略打法是否有效,有無創新的可能,等等。

如果發現環境變了,導致我們的目標、組織方式、策略打法等需要調整,也要及時去調整。

事實上,雖然行業變化快,但肯定也存在一定規律和關鍵成功要素,尤其是應該快速試錯、迭代優化。

為此,覆盤不僅有重要意義,也是成功之關鍵。

不是讓你去“低頭拉車”,而是讓你“抬頭看路”、洞悉本質、把握關鍵、快速創新應變。

對於變化快的行業而言,誰能真正善用覆盤,誰才能更快地邁向成功。

誤解5:覆盤會不會影響創新

覆盤主要是從工作經歷中學習,有人擔心,覆盤會不會“固化”成功,導致僵化,從而影響到我們的創新?甚至有人認為覆盤只是看“後視鏡”。

在我看來,他們還沒有理解、把握覆盤的精髓。

覆盤是以學習為導向的,真正到位的覆盤要挖掘到成功背後的關鍵因素和失敗的根本原因,找到問題的本質與規律,並且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對內外部環境、目標、策略以及執行過程進行反思、分析,這也是覆盤必不可少的要素。

因此,真正的覆盤不是隻看“後視鏡”,它不僅不會導致封閉、僵化,反而有助於激發創新,讓組織不斷變得更敏捷。

3、U型學習法:覆盤之道

關於學習,《荀子·儒效篇》中講到: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

1.聞、見、知、行

也就是說,只有能夠踐行,才算是完整或真正的學習。

為了讓學習發生,需要經歷四個步驟。

第一步的主要動作是對自己的具體經歷進行回顧、梳理,這針對的是此處、當前(剛結束或過去)的事件或活動,是具體而生動的(“此”“表”);

第二步的關鍵動作是對比、分析、反思,找出此處事件中自己的利弊得失、亮點與不足,並分析其根本原因、把握關鍵,不只是看到表象,更要把握本質(“此”“裡”);

第三步則需要舉一反三,進行總結、提煉,看看以後此類事件或相關情況應如何處理,也就是說得到一些經驗或教訓,這針對的是未來的一般原則或做法(“彼”“裡”);

第四步的核心在於,將得到的一般原則(經驗教訓)應用於未來的實際狀況(工作任務、問題或挑戰)

,針對的是未來的實際行動(“彼”“表”)。

因此,由第一步到第二步是“由表及裡”的過程,要求用心、洞悉本質、把握關鍵;

第二步到第三步是“由此及彼”的過程,要求“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歸納、總結、提煉出一般規律(“經”或“常”);

第三步到第四步是從理論到實踐,要求靈活、創新,注重權變,是“學以致用”的過程。

整個過程的輪廓像英文字母“U”,故而我將其稱之為“U型學習法”。

基於上述分析,在我看來,要想真正從覆盤中學習,就必須遵循特定的程序、邏輯或步驟。

2.覆盤的邏輯和步驟

1)回顧、評估

不僅要梳理事件的過程與結果,也要回顧預期的目標、策略打法與計劃。

因為事先進行系統的分析、設定科學合理的目標與周密可行的計劃,是能力的具體表現;

同時,沒有目標和計劃,就沒有一個做比較的參考基準。

之後,要將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進行對比、評估,找出一些有學習價值或意義的差異(亮點或不足)。

2)分析、反思

經過對比,發現了一些差異(亮點或不足),對此,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反思,找出根本原因,以便“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事實上,只有真正搞清楚了為什麼會形成這些亮點或產生這些不足,找到關鍵因素,才能進一步提煉、形成經驗或教訓。

在大衛·庫伯提出的“經驗學習循環”中,他將其稱為“反思性觀察”,指的是對具體經歷進行回顧、反思。

3)萃取、提煉

在找出了根本原因之後,要“退出畫面看畫”,思考一下,從這個事件中,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也就是說,什麼是這類事件的一般規律?哪些做法是奏效的,值得繼承或推廣?哪些做法是無效的?

這是一個萃取、結晶、提煉的過程。

庫伯將這一步驟稱為“抽象概念化”,也就是總結出新想法或修正現有的抽象概念。

但根據我的經驗和理解,應“適度抽象”,既不能完全“就事論事”,沒有提煉,也不應“過度拔高”,將實踐經驗概括為高度凝練或普適性的“道理”或原則。

4)轉化、應用

因為學習的目的是更快、更好地行動,所以,要將總結、提煉出來的經驗與教訓轉化到自己的後續行動中,看看需要開始做什麼、停止做什麼,以及繼續做什麼?或者,要做哪些改進?

無論是個人,還是自己所在的團隊與組織都要這樣。

庫伯將這一過程稱為“主動實驗”,也就是將你覆盤所學付諸實踐,以觀成效。這也是完成學習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以上就是覆盤的學習機理,是我們做覆盤時要堅持的基本步驟或邏輯。我將其稱為“覆盤之道”。

作者:邱昭良,管理學博士,高級經濟師,中國學習型組織網創始人,國際組織學習協會會員、國際人才開發協會會員、美國項目管理協會會員、認證項目管理專家(PMP),中國企業大學聯席會學術委員,《培訓》雜誌專家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