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易經的訟卦看崔永元與馮小剛劉震雲之間的恩怨情仇

從易經的訟卦看崔永元與馮小剛劉震雲之間的恩怨情仇

最近,崔永元和馮小剛、劉震雲之間的恩怨報道是一個大熱點,並且在持續發酵中。

現在,他們中的有些人肯定會在想,“早知道現在這個局面,何必當初如何如何...”。但是時間還在不停地向前邁進,“現在”也會很快成為“過去”,事態還在繼續發展,相信這種“早知現在,何必當初”也會在不同的陣營裡繼續上演。

這讓我想起了易經裡的訟卦。

從易經的訟卦看崔永元與馮小剛劉震雲之間的恩怨情仇

易經《大象》傳對訟卦的總結就是:

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做事謀始。

天(乾)在上有上升之勢,水(坎)在下有就下之勢,天與水意願不一致,就有了爭訟之像。

從易經的訟卦看崔永元與馮小剛劉震雲之間的恩怨情仇

這是古人的智慧,崔永元與馮小剛、劉震雲之間的爭訟也就是從拍手機2開始的,一個說“我要拍”,另一個說“你不要拍”,天與水違行,就這麼槓起來,撕開去了。

就目前來看,崔永元更像上面的那個乾-很剛,馮劉更像下面的那個坎-很險。

但在事態最初的階段,當事人可能不是這麼判斷和定位自己的,馮劉可能認為他們自己比崔永元更剛,他們是上面的那個乾,所以做的判斷和決定與易經訟卦裡的宗旨背道而馳,一個是國際著名的大導演,一個是獲矛盾文學獎的著名編劇,這麼想也正常。

所以易經告訴我們,遇到問題時對自身所處的位置和時機的清晰判斷高於一切,這是你做決定的基礎。地位和時機一變,以前不能做的事現在也能做,反之亦然,以前能做的事現在也不能做。

崔永元在做採訪的時候也說,現在的崔永元可不是以前的崔永元了,那可是把方舟子幹掉的崔永元。

1、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初六是坎下的第一個陰爻,才弱而地位低下。

如果對自己在當前的定位判斷正確,那就要“不永所事”,也就是不要長期堅持去爭訟,實在忍不住有小小的抱怨是可以的,這樣最終還是吉祥的。

這一位置不論是放崔永元還是馮劉都是合適的。

如果馮劉當初能在這個階段就判斷出自己其實就是下面的坎的位置,尊重崔永元的意見,那結果已經比現在要好得多了。

如果崔永元不再深究馮劉要拍手機2,就此罷手,那麼對他個人而言將來的結果不見得比手撕馮劉要差。

易經訟卦的宗旨是“止訟”、“息訟”,而不是爭訟,在訟卦裡,止和息都和吉有關。

就像《論語-顏淵》中孔子所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

2、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這個階段的訟卦說的是,沒有在爭訟中取勝,那就忍氣吞聲回來,這樣包括自己城邑里的三百戶也不會有災禍。

但是,訟卦的第二個階段有一點不一樣了,九二也是陽爻,而且是中正之位,在這個位置上,九二也是很剛的。

這可能是馮劉對自己當時的判斷,而且手機2潛在的商業利益,也不會輕易放棄。

但是,訟卦九二這個位置要對抗和爭訟的位置卻更牛更剛,是上面乾卦“九五之尊”的陽爻,可以說是剛中之至剛,在易經第一卦乾卦裡九五的位置就是“飛龍在天”,是最志得意滿的時候。

於是,九二以下訟上和九五對抗,看起來是勝負立判,一拳就打倒了,而且是抖出了著名的“崔永元的抽屜”,牽動了“其邑人三百戶”的利益,讓很多人都坐立不安了。

這就是小而剛的代價。

3、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惑從王事,無成

訟卦這個位置是考驗平時的人品了,意思是享用過去的德業,即便有不利因素,最終結果也是吉利,從上而事,可以保身。

我們可以說個春秋戰國時的故事,晏子是齊國的智士,晏子使楚的故事家喻戶曉,在齊國發生四族之亂的時候,四大家族都來請晏子去效力,估計去哪裡都可以名利雙收,他的手下也給他出謀劃策,支持勢力最強的家族,但晏子拒絕了所有的邀請,明哲保身,在四族之亂之後全力輔佐新立的齊國君主。

所以,舊德可以保身。

4、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

訟卦這個位置是說沒有在爭訟中取勝,那就返回而改變自己的初衷,安守正道而獲吉祥。

即便九四的位置比較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初六里的訟也漸漸明朗,那就要做出改變,返回到正確的方向才有利。

只是有時候並不是一直有回頭路可以走。

5、九五,訟,元吉

訟卦九五的位置是“聽訟”而不是“爭訟”,居高位,中正而無私,聽判天下之訟,一開始就吉祥。

但是一定要在這個高位這個時機而且中正無私,訟才能暫時元吉。

6、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這個位置是說因訟而獲勝甚至獲得了封賞,也不足為敬,最終三次被剝奪封賞。

這裡就要提一下劉備的智慧了,在他最窮困潦倒而無處安身的時候,還做到了“三讓徐州”。劉備沒有和陶謙爭徐州,他知道爭來的東西,遲早會被奪走,所以接二連三地讓,卻被推倒了徐州牧的位置。

崔永元和馮劉以及“其邑人三百戶”之間的恩怨才剛剛開始,我們吃瓜群眾映照著古人的智慧靜觀其變,看看幾千年前總結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在不同環境時機下的判斷和應對,對現在的世界是否還有指導意義。

p.s 這篇文章只是一些膚淺的表述,也並不是想說什麼道理,只是借古看今而已,就像是同時讀著兩本不同作者的書,卻想著可能會有相似的情節。

但是實事瞬息萬變,說不定最合適的是蠱卦而不是訟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