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的悲哀,在於要承受父母的生活焦慮!

小時候,

誰都覺得自己的未來閃閃發光,

不是嗎?但是一旦長大,

沒有一件事能遂自己的心意。

前幾天學校開家長會,孩兒他舅和我小兒子同學的家長閒聊,聊到“要讓孩子上名牌學校”這個話題,讓我印象最為深刻。很多家長說的話,不禁讓我意識到中國教育的一個現象是:名牌中學和名牌大學的學生,始終在某種狹隘的眼界內,在和別人的比較和競爭中長大。

中國名牌中學唯一的事情,就是讓學生上中國最好的大學,能夠進北大、清華,就是巨大的成功。至於為什麼要進北大清華,進了北大清華後要幹什麼,沒有人問這樣的問題。

孩兒他舅前段時間看到這樣一條消息:小學生作業時間超過晚上9點,初中生作業時間超過晚上10點,如果還沒有做完,對剩下的作業,學生可以選擇不做。

杭州上城區教育局副局長王鶯說:“推出中小學生作業管理標準,也是為了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推遲到校是一方面,讓學生早一點睡覺,同樣重要。”

這條消息對於學生來說,的確是個好消息。然而,讓我感到驚奇的是,有學生說“那也沒用,我爸媽肯定不會同意的”。

中國孩子的悲哀,在於要承受父母的生活焦慮!

1

全民焦慮的時代下

孩子到底成了父母的什麼

這個問題刺痛了多少人?仔細思考,我們不難想到孩子這樣的反應背後,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大概就是因為父母怕自己的孩子晚上不寫完作業,會跟不上別的孩子吧。這也是為什麼孩子週一到週五上學已經夠累了,家長們還是想著週末送他們去各種補習班一樣。

跟不上別的孩子?我看未必。

在這個全民焦慮的時代,這樣的結論,或許就是來源於父母的焦慮。那麼中國家長為什麼會這麼焦慮?

其實說白了就是攀比心理。中國人本身就是一個攀比心很重的民族。在最開始還沒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喜歡對比車子、房子,甚至是我們的另一半。有了孩子之後,我們發現連最普通的老百姓都在給孩子施壓上北大清華的夢想,這時大家更會互相攀比。

在許多中國父母的眼裡,孩子的成績好,就會讓自己有可炫耀的資本。我們想要孩子的成績好,就像我們想要一輛好車一樣。如果有一天鄰居的孩子考了全班第一,那家長們反過頭來就會和孩子說:“你看,隔壁家的孩子都能考了全班第一,你可不能輸給他了呀!”

這樣一來,孩子就開始緊張了。他會擔心自己會不會比不上別人,而惹得父母生氣,於是孩子也潛移默化開始喜歡對比了,除了對比吃的、穿的,還要對比成績,孩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2

焦慮的背景下

對比中美教育的不同

讓許多外國人不解的是,為什麼孩子都很少會“反抗”,爭取自己想要的?說到這個問題也實在無奈,這是因為中國家長的心態,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的附屬品,我有資格來規劃你的衣食住行,規劃你的未來,而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你變得更好,有了這麼一個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後,孩子就會被“馴”服。

許多美國人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發現自我,使自己最終成為應該成為的那個人。他(她)們相信,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被賦予了特殊使命,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生活和教育的意義就是找到這些價值,然後實現它。

因此,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他(她)們非常重視自我的感受,自己和自己比較,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了更多的進步。老師也鼓勵學生這樣做。

中國孩子的悲哀,在於要承受父母的生活焦慮!

一個朋友的女兒在學校裡做的幾乎每一件事,都會受到表揚,以至於孩子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經常困惑地問爸爸:“我真的有那麼棒嗎?”——在國內,她從來沒有受到過老師的表揚,因為學習成績不好。但美國人的確是這樣認為的,只要你做的比上一次好,就是“Good Job!”(好樣的!)他們並不虛偽。

在美國學校,特別是在幼兒園和小學,學校從來不會讓學生和家長有任何機會去做相互間的比較,每一個孩子都是在個人意義上最棒的一個。這是美國學生甚至美國人普遍具有強烈的自信心的重要原因。

相比而言,中國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出人頭地,比別人強,向更高的地位攀登。家長對子女的要求是這樣,學生對自我的期許也是這樣。而且越是出身貧寒的家庭,這樣的願望就更為強烈。

因此,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很少看重自己的感受,而是很重視別人看自己的感受,自己和自己比沒什麼了不起,一定要比別人強才行。

顯然,中國父母的焦慮已然慢慢滲透給了孩子!

中國孩子的悲哀,在於要承受父母的生活焦慮!

3

最可怕的事情

是父母把生活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我們瞭解到,相比於國內,80%的美國孩子都是過得比較輕鬆愉快的。美國的教育更鼓勵獨立,因此這種社會環境下的父母會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權,孩子也便有了更多發揮自己的空間,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何美國孩子的創造力大多比中國孩子的強。

馬東在與俞敏洪談論教育的時候曾說過:最可怕的事情是我們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中國孩子的悲哀,在於要承受父母的生活焦慮!

馬東說:“我父親希望我是一個普通人!”

我沒有界定。因為我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成功。我們平時會談論很多成功的條件、邊界,大眾媒體會說各種成功學,這個沒辦法,我覺得大家需要這種東西去衡量自己在社會上相對位置和價值。但是這些在我心裡不重要。

我父親其實不像俞校長所說的他希望我上名牌大學或者怎麼樣就很成功,我父親很早的時候就跟我說,我希望你是一個普通人。其實,孩子的未來會怎麼樣跟我們的願望其實不相干。所以與其你給孩子設定那麼多你自己心裡的成功標準,不如你潛移默化地去影響他。

其實,孩子就是跟家長一模一樣,你是什麼樣,他就什麼樣。你謝謝送外賣的,他就會謝謝,你的生活裡面不給別人添麻煩,他就不會給別人添麻煩。

如果一個家長,一個成年人在家裡面、公司裡面,永遠把好的能量散發出來。就是不論大事小事,不給別人添麻煩,我覺得你的孩子在你身邊就一定會變成這樣的人,他變成這樣的人,他今後的生活,人際關係、工作關係就會是成功的。

中國孩子的悲哀,在於要承受父母的生活焦慮。

在這個智能時代,我們曾經擔心過:孩子出生在一個互聯網、智能時代,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會不會不如從前的人?但是矛盾的是,我們在規劃孩子的生活時,也恰恰忘記了一件事情:給他們自由。如果孩子被死死的規定住,不讓他根據自己的愛好發展,且不談他能不能快樂,那他的創造力、想象力,又該去哪裡釋放呢。

所以,我們在責怪這一代人的同時,應該反思一下自身對下一代人的影響。

中國孩子的悲哀,在於要承受父母的生活焦慮!

貧困和貧乏會在我們心裡留下烙印,比如我們習慣了囤集東西,在教育孩子上,就表現在爸爸媽媽特別拼命給孩子賺錢,或者給孩子囤集各種能力,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請各種各樣的老師。

而這,其實只是家長的焦慮。

孩子的可悲,就在於要承受父母的生活焦慮,所以他長著長著也開始像當年的大人一樣,開始跟同伴競爭比較,繼而產生不安全感和焦慮感。

-END-

您的轉發是對我們莫大的認可和支持

『 孩事兒 』:孩事兒原創欄目,目的是用短視頻的形式,紀錄的視角,展現不同家庭的不同家庭教育觀以及一些社會熱點和新聞事件。以“與父母輕聲探討,與孩子平等對視”為育兒觀,幫助億萬家庭走向成長和幸福!

中國孩子的悲哀,在於要承受父母的生活焦慮!

的確,要改太難了。但是在這裡,我還是姑且一試,提醒各位父母們,在這個全民焦慮的時代下,少一些世俗攀比,把自己的日子過好,然後去盡最大努力緩解孩子的壓力和情緒,讓孩子保持對生命和未來的熱情。孩子事兒,無小事兒,我是孩兒他舅,我們明天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