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泰茶莊的古風遺韻(如果古建築會說話 》

正泰茶莊的古風遺韻(如果古建築會說話 》

作者夜子在滄州正泰茶莊門口

穿過悠長的衚衕,細雨霏霏中,我一步步靠近滄州文廟西側的一座青磚樓宇。那是一座有近百年曆史的老字號茶莊—正泰茶莊。

我喜歡喝茶,喜歡一個人喝,也喜歡三兩好友聚在一起喝。因此對於茶莊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如果此刻能夠輕鬆坐下來,泡上幾道清香的鐵觀音,或者濃烈的大紅袍,或者醇厚的普洱,隔窗聽雨、用心品茶倒正合了我渴望寧靜的心境。

周作人在《喝茶》裡寫到:“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淡泊的幾句話,說出一種喝茶的境界、一種理想、一種對於時間的從容。抿一口清茶,淡淡的苦味在唇齒逗留,隱隱地瀰漫出幽幽的清香。所有的煩惱都淡化了,生命漸漸以一種自嘲的幽默感在心底的泥沼中直立起來,一個簡約的、豐盈的、恬淡的靈魂慢慢地浮現出來。

正泰茶莊建於民國三年,也就是1914年,是天津正興德茶莊在滄州開設的分號。正興德財東穆雪芹是天津鉅富。他的茶莊在天津、北京、保定都有分號。當年,穆雪芹的姐姐嫁到了滄州,穆雪芹每年都要來滄州探親,這也許就是他在滄州設立分號的原因。

說起古滄州,不少人腦海中馬上會浮現出《水滸傳》裡描寫的那個“荒原漠漠、風雪漫漫的邊裔之地”。然而,小說中的描述與歷史上的滄州並不完全吻合。

滄州的鹽業自漢代起便馳名天下,“萬灶青煙皆煮海,一川白浪獨乘風”描繪的就是當地鹽業生產的盛景。唐後期,滄州已發展成人口逾10萬的重要城市。可惜的是,明朝“靖難”之役,使滄州古城(位於今滄縣舊州)毀於戰火,不得不將縣城遷到長蘆。如今的滄州市,就是在長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滄州新城瀕臨運河,便利的水運使滄州得以迅速發展。據清乾隆《滄州志》記載,當時城周長約8裡,城牆高2丈5尺,頂寬1丈5尺,底寬2丈5尺,城牆四面築有五門,南曰阜民、北曰拱極、東曰鎮海、西曰望瀛、小南門曰迎薰。沾了運河的光,小南門一帶漸漸成為商賈雲集的商業中心,缸市街、書鋪街、雞市街、鍋市街……在運河東岸依次排開。於是大財東穆雪芹便看中文廟西側這塊風水寶地,民國3年(1914年)便破土動工在毗鄰文廟的地方修建了正泰茶莊,

從那以後,一條河,一座樓,因為歷史的偶然,緊緊連結在了一起。茶莊依傍運河而建造,運河因茶莊而增色。運河見證了這座茶莊的百年興衰,而茶莊則目睹了運河的百年變遷。

凝望著正泰茶莊的遺址,撫摸著時間的廢墟。似乎這裡充滿了秘密的暗示,彷彿有一個通向歷史的隧道,讓我們依稀可以看到先人曾經的生活片段和精神追求。我喜歡古舊建築散發出來的古風氣息,那股荒涼,那股滄桑,那股遁世的悠遠,那股暴露無遺的坦然,無不銜接著歷史的內涵。這令人有一份說不出的舒適和安寧。對於敏感的人來說,那些遺址、那些殘垣斷壁是一種天賜的語言系統,破譯其中的玄妙,會發現裡邊隱藏著遠古歲月的隱語。比如,此刻站在這裡,甚至能看到正泰茶莊活色生香的過往。

細細觀察,會發現茶莊的每一個細節都浸透著富有情韻的傳統古風。正泰茶莊前後有兩座兩層,共32間樓房,在樓下還有4間儲存茶葉的地下室,前樓下五間為門市,樓上房子除店員、管帳先生、經理住室外其餘為倉庫、伙房、鍋爐房。都有通風透光設施。隨處可見中國人的建築智慧。前樓臨街門臉上方,有磚刻燒製的塗有鎦金的十個大字:“松蘿、珠蘭、紅梅和正泰茶莊”。這是當時滄州知名書法家朱佩蘭書寫的。

在時間的深處,在歷史的碎片中,猜想著曾經在這裡可能發生的故事,以及不為人所知的秘密。沒有人打擾我。歷史真實的尋覓往往是在遺址的裸露中進行,或者是在人們忽略的部分窺見斑跡。試想,那個被穆雪芹信任的年輕人孫雲青,也就四十來歲,泊頭人,正直善良,又聰明能幹,定是做到了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才得到了東家的賞識,提拔為分經理來滄州頂攤。正泰茶莊有30多人。在這裡學徒三年出師,而且每年可以拿三到五塊現大洋,大都在這裡入夥,住宿、吃飯不要錢。一年四季都是大米白麵,每逢端午、中秋、春節三個節日還要改善,設擺酒席。他們把這裡當作自己的家園,每日鮮活地過著令人羨慕的小日子。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絲毫不敢怠慢,心甘情願地維護好這裡的聲譽,從心底裡以正泰茶莊為榮。

你再看這些茶葉的名字,多麼美,茅尖、雀舌、鐵葉大方、玉蘭、龍井、素大葉、雨花前、磚茶。通過夥計靈巧的雙手分別包成精緻的小包,半兩、一兩、二兩、四兩。還配有精美的茶葉盒,美幻絕倫。它們以不同的價位找到各自合適的去處。現大洋十二元一斤,或者三、五角錢一包,約半兩。只要兜裡有點錢,就能享受到茶的妙趣。許多名貴茶葉還有藥用價值,它們可以養胃、暖胃,開胸順氣通神。

正泰茶莊的茶葉由天津發來,或從津浦鐵路火車,或從南運河對槽大船運送。將這些似乎有著非凡靈性的茶葉擺上桌面,沖泡出迷人的味道。客人們品茗後的讚許更加激起了這些茶人的激情。他們自己每年也會到濟南、泰安採購一些品質更加優良的茶葉。經過批發與零售,茶葉像是一種傳統文化的氛圍,紛紛繚繞到河間、肅寧、獻縣、交河、鹽山、慶雲、樂陵、東光、無棣、新海、青縣等地。他們唱著嘹亮的歌曲,趕著大騾馬車,奔赴在一條條大路上。鞭子甩得啪啪直響,賦予沿途一種有節奏的音樂,伴著車後的塵土飛揚。他們懂得中國人從商的真諦,以誠信取勝,經常可以賒欠,放心大膽地把茶莊做到人們的心裡去。

1947年滄州解放後,茶莊轉為公私合營,並逐漸與天津正興德茶莊脫離關係。更令人遺憾的是,在1958年“大躍進”的鑼鼓聲中,茶莊歇業了。此後,茶莊成了百貨公司的倉庫,應該是1960年吧。是商業局下屬副食品公司,是糖菸酒公司批發部,是供銷社副食品公司。直到1982年2月1日,正泰茶莊重新開業。

2009年,滄州文物局與產權單位達成協議,由文物部門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產權企業對茶莊絲毫不破壞原貌地進行科學遷建。於是茶莊成為現在的樣子。面對煥然一新的正泰茶莊,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我的心情。

是的,重修是為了保護。正泰茶莊距離文廟太近,又緊靠馬路,影響到文廟修復的整體規劃和交通,再者那房子的確像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已經破敗不堪,所以在重修時做了小幅移動,但原來的可用建築材料和構件都得以保留。我承認,對於危樓應該有實施搶救的必要,重修的茶莊依然保留了美好的原貌,但也承認內心裡有著隱隱的傷感和遺憾,因為在這個遷建過程中難免會丟失只有歷史才能具備的珍貴印記。正泰茶莊的牆壁上留有解放滄州時留下的彈洞。那是戰爭的痕跡和死亡留下的眼睛。這一次,我沒看到彈洞。也許只能在老照片上去尋找那些歲月的痕跡了。

所幸,進入茶莊後,暗淡光線中,一切似乎有了陳舊的唯美痕跡。南房一樓,進門是一大廳,廳西側有木格單間四個,西側為一敞亮廳堂,大到可容納數百人。面對空蕩蕩的大廳,透過歲月的塵埃,依稀可以看到另一番熱鬧景象,櫃檯上琳琅滿目,那些好聽的名字,映入人們的眼簾,茅尖、雀舌、龍井、素大葉、雨花前、磚茶。滿臉盛開著燦爛笑容的夥計正飽含熱情地告訴來客,現大洋十二元一斤。三角錢一包的,半兩。

順著木質樓梯,登上二樓。我環視一週,發現重修後的二樓,設置了雅間,配備了電燈、空調。雅緻而現代。不禁思忖,當年的穆雪芹絕不會想到,自己辛苦營建的茶樓,在歷經滄桑後,如今被遷建保護,成為舊時代茶葉發展史的活化石,重新為人矚目。

來到北樓一樓。重修後的廳堂,西側是一個仿古舞臺,臺下是觀眾席。為了更加適應時代,使茶莊成為品茶、洽談以及名石、古磚等歷史文化藝術品的展示場所,重修的設計者特意強化了茶莊的聚會功能。

漫步在細雨中的大街上,仔細觀賞茶莊周邊街邊的建築,無疑這裡在努力追求一種協調的古樸氛圍,大多建築都保持著明清時代的風格。沿街的店鋪都是雙層構造,青磚石瓦,雕樑畫棟,飛簷斗拱,錯落有致。雲聳的大街匾額,雕龍畫鳳。鬱鬱蔥蔥的樹冠從簷角屋背探展出來,襯映著古色古香的樓閣亭臺,幽幽吐香,使得一條大街,景物如畫。走進這裡,就彷彿從現代化的城市走進古代,那感覺真是奇妙極了。

走了一段路,我又回首望去,百年老字號的正泰茶莊,靜靜地矗立在怡人的細雨中,沉澱在歲月中的幽幽茶香,好像在述說著它古老而又悠長的歷史。

這裡也許還會出現熱烈場面,臺上,或朗誦,或演戲。臺下,喝彩聲,合拍聲,聲聲入耳。或者就是安安靜靜,各桌只有一個人或者三五知己用心品茶,偶爾聊聊天。小小茶莊,人生百態,茶莊裡的人,茶莊裡的事,茶莊裡的幽默,茶莊裡的幸福,茶莊裡的苦惱,全在這裡活生生的演繹。

沿著這座茶莊浮浮沉沉的生命印跡,可以看到它的興衰,與歷史的呼吸那樣一致。而這一切,都變成了這座城市的斑斕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