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市更新的變與不變看商業傳承的文化力量


從城市更新的變與不變看商業傳承的文化力量


2018年8月,舊 Sony 大廈解體改建項目 Ginza Sony Park 的第一部分率先開放,除了地表綠地部分以外,還包含了地下共四層的商業,構造了“垂直立體公園”式的體驗空間,成為日本城市更新項目的又一參考案例。

城市更新中,改造,修護,功能置換,空間激活等複合手段的結合,讓城市中因為逐漸失去光彩卻又具有獨特場所基因的空間,重新煥發光彩,是開發商、市民、消費者、遊客、政府等多方共贏的優質商業模式。人們塑造城市,城市亦塑造人們的生活,城市更新正逐漸成為這種互動的主要形式,在這種相互的塑造中起到紐帶作用的,是文化。與一味求新、徹底推倒重來、人為製造文化斷裂的改造方式不同,城市更新表面上是開發、是求新,實際上卻是對過去文化的繼承,對周邊環境的塑造與升級。

今天,我們不妨從幾個有代表性的城市更新項目聊起,從這一角度思考商業發展中的文化力量。

Ginza Sony Park:通過運營發掘文化的紐帶作用


原 Sony 大廈位於整個日本最核心的商業區銀座,這裡也是全球百貨商場和獨棟的奢侈品旗艦店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在這些商業設施之中,靠近日比谷和有樂町的邊界,在東急百貨對面的 Sony 大廈,已經矗立半個世紀之久,一直見證著銀座的變遷。


從城市更新的變與不變看商業傳承的文化力量


原 Sony 大廈於1966年4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其建造理念源於品牌創立者之一盛田昭夫:“我們不僅要建造一個索尼展廳,而是要建立一個自身具備價值的銀座地標性建築”。過去50年,Sony 大廈迎來了全球各地的遊客。在此次 Sony Park 項目啟動之前,Sony 大廈便一直是其品牌文化的呈現載體。


從城市更新的變與不變看商業傳承的文化力量



在整個改造項目正式動工之前,Sony 舉行了連續數月的 It's a Sony 展,回顧了過去50年的品牌歷史,吸引大批粉絲參觀。“It's a Sony”是早些時候索尼在美國市場的廣告語,喚起了許多人對一個時代的記憶。此外,Sony 還邀請知名樂隊,舉辦“暫別 Party”,並拍攝了 The Last Day of Sony Building 的主題宣傳片。


從城市更新的變與不變看商業傳承的文化力量



在大廈解體工程中,Sony 將大樓的鋁製百葉窗拆除,加工刻字成大廈解體紀念品進行售賣,並宣佈所有相關收入用作慈善用途。由於百葉窗本身具有弧度,並且厚度會有個體差異,所有刻字工作都是工人們逐個逐個手工進行調整,保證刻字深度在0.1-0.15mm深,刻字後再對橫截面進行打磨,將 Sony “工匠精神”的品牌內涵再一次體現。這一紀念品引發了熱捧,很快便被搶售一空。

已經開放第一部分的 Ginza Sony Park ,除了地表上一片在銀座稀見的綠植,整個公園涵蓋了科技、品牌展覽、藝術、文創、水族館、Livehouse 等多個功能區。

從城市更新的變與不變看商業傳承的文化力量


日本潮流教父藤原浩和建築家荒木信雄了聯手打造的 THE CONVENI 是此次 Ginza Sony Park 裡的主力店鋪,這是兩人繼青山 THE POOL 和 THEPARK·ING GINZA 兩家潮流集合店之後的第三次合作。

此外,Sony Park 引入了 Tokyo FM 於室外專設了一處移動廣播室進行實時直播,也會邀請嘉賓前來一同直播,知名作家村上春樹此前也在這一平臺開設了自己的村上 Studios。在地下四層,Sony Park 設立了開放式的 Live 區域,每週五邀請不同的表演者在此演出。表演者名單會在表演當天才公佈,Sony 希望能讓觀眾和音樂有一場不期而至的“偶遇”。

從城市更新的變與不變看商業傳承的文化力量


整個 Ginza Sony Park 項目,無論在改造動工之前還是改造過程中,貫徹了 Sony “通過創造的產品改變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的品牌願景,將自己堅持的 Globalixation(全球本土化)文化融入項目。為一次建築物的更新貼上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標籤,使得整個項目從一次正常的企業經營決策升格為有紀念意義的節點,為尚未完全完工的 Ginza Sony Park 帶來了極高的關注度。

Sony 大廈的更新完全將舊建築拆除的做法本來有造成記憶斷裂的可能,人們故時場所的感知會隨著其消失而淡忘,但 Sony Park 甚至在更新動工之前、之中、之後通過一系列的運營將故事進行強調,無論是回顧舊大廈五十年風雨的展覽,還是紀念品的製作與發售等等將內容進行挖掘,文化的軟性猶如紐帶將新舊空間的感知連接,使得完全新建的 Sony Park 不失其文化積澱之感,既為更新後的項目引來關注,也再一次對品牌的願景進行了強調,增進了消費者對其的認知。

La Kagu:充分利用項目各方的文化積澱


2014年,由建築師隈研吾、設計師平林奈緒美、買手岡尾美代子等各領域達人組成的策劃設計團隊聯手打造了位於東京神樂坂的 La Kagu ,它以隱匿於生活社區的姿態,成為了東京的時尚朝聖地之一。此前,RET 睿意德環球考察中,小夥伴們也曾到此地探訪。


從城市更新的變與不變看商業傳承的文化力量



La Kagu 的前身是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有著百年曆史的出版社——日本新潮社的倉庫,總面積962.45㎡,建築為工業化的鋼結構風格。


從城市更新的變與不變看商業傳承的文化力量



面積不大的 La Kagu 核心理念為“承載與塑造一天完美生活的場所”,以模糊無邊界的搭配方式容納了涵蓋衣、食、住等多種業態,即時尚服飾、餐飲服務、傢俱雜貨,給人以舒適如在家中的輕鬆氛圍與協調感。同時 La Kagu 以“知”為核心要素,發揮新潮社的文化資源優勢,打造了內部的圖書分享、文化名人講座等活動形式。


從城市更新的變與不變看商業傳承的文化力量



無論是所處的神樂坂這一外部環境,還是內部營造得慵懶放鬆的場所環境、文藝時尚的空間氛圍、健康獨特的產品氣質,La Kagu 都將其融匯合一。 La Kagu 倡導的以知為核心,具有品質感又低調的衣、食、住的消費觀念,與新潮社的受眾以及周邊社區的人群高度契合,將隈研吾的“負建築”思考融入其中,成為城市更新項目中的標杆。

La Kagu 的成功被日本媒體評論為“無法複製的大師品味”,其實更明確地說法應該是參與 La Kagu 項目各方的文化資源,無論是隈研吾還是平林奈緒美,以及項目的主導方新潮社,都具有強力的文化話語權。La Kagu 項目則很好的將各方資源進行了整合,在設計改造,業態規劃,商品選擇,活動運營等項目的完整生命週期中,充分利用了參與方的文化積澱,使得 La Kagu 成為文化圖騰。

L'Hermitage Gantois:將舊功能轉化為藝術符號


L'Hermitage Gantois, Autograph Collection 位於法國北部最大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裡爾。里爾這座歐洲文化之都生活著21萬居民,其中超過10萬人都是大學生,所以這裡的空氣年輕且千奇百怪。


從城市更新的變與不變看商業傳承的文化力量



此前,我們也曾關注過 L’Hermitage Gantois 酒店,並有小夥伴到訪、入住體驗。作為歐洲城市更新的一處代表作,這家酒店的前身是一所建於1462年的修道院, 1664年改造為護理式醫院,2003年改造成精品酒店,至今已有近600年曆史。


從城市更新的變與不變看商業傳承的文化力量



幾次功能上的改造,並沒有大幅度的改變這個經歷六個世紀風雨的老建築,舊時的景觀散落於各處,有些用玻璃保護起來,有些則是開放式的。這種空間改造手法將幾次功能變遷的痕跡留下,幾百年的文化駐留於各處細節,入住其中,似乎置身於“博物館奇妙夜”。


從城市更新的變與不變看商業傳承的文化力量



此外,L’Hermitage Gantois 酒店以兩個月作為展覽週期,每個週期會展出、售賣一位藝術家或一個主題的藝術作品,展售不收取任何布展費用,但會留存一件當期作品作為永久紀念展示在酒店中,這為酒店的文化傳承與煥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對故時場所功能細節的保留、保護是 L’Hermitage Gantois 成功的核心,但不僅如此, L’Hermitage Gantois 將這些舊時功能的遺留升格為藝術符號,並通過散落於酒店各處的元素將新舊空間融為一體,輔以定期的藝術展強調場景的氛圍,將文化獨特性進行延續

The LAB:對社會文化變遷的感知先於項目


The LAB 位於洛杉磯衛星城 Costa Mesa,前身是一個廢棄工廠。這個項目由根植於洛杉磯地區的傳奇商業地產操盤者,一個以“AntiMall”(反購物中心)為口號的商業地產開發商 Shaheen Sadeghi 主導進行改造更新。從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服裝設計系畢業的他曾師從著名設計師並任職於多家時尚品牌,在進行項目改造時,敏銳的藝術感知成為與當時諸多開發商完全不同的特點。


從城市更新的變與不變看商業傳承的文化力量



The LAB 項目基於廢棄工廠的原貌,在改造時,兩個廠房的主體建築,真實而充滿工業藝術的建築風格,內裡的裸露屋頂原貌、樑柱和地面都被保留,呈現出非常“直接”的視覺效果。

從城市更新的變與不變看商業傳承的文化力量


內部面積很小的 The LAB 是一個全開放型的商業街區,被放滿了風格匹配的工業感藝術雕塑和裝飾,甚至連噴泉的池子都是鐵皮製成。整體就是金屬雕塑叢林,與我們常見的華麗精緻的購物中心裝潢完全相反,卻滿溢著藝術的美感,將 AntiMall 的改造理念貫徹得十分徹底,同時又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工廠風格。


從城市更新的變與不變看商業傳承的文化力量



在進駐品牌的選擇上,Sadeghi 精心挑選租戶來填補這個中心。包括有提供定製產品和音樂周邊服務的獨立廠牌的唱片店 Tower Rocord、風格前衛的漫畫書店、以“脫離主流”為理念的服裝潮牌 Urban Outfitters 等,與 The LAB 的風格不謀而合。The LAB 的活動也以藝術展覽、樂隊音樂表演、慈善表演等等文化藝術活動為主。1994年正式營業的 The LAB 理念超前,被《紐約時報》譽為“Frontier of Shopping”。

改造於上世紀90年代的 The LAB 在當今看來仍然不失標新立異的特點,而在當時則更是先於同期項目對“反主流”文化的敏銳感知利用舊工廠元素是具體的改造手法,背後則是在項目開展之前對社會文化變遷的洞察。基於文化浪潮中“反對虛偽,追求直接”等訴求的理解, The LAB 沒有走傳統精緻路線,而是採用粗糲的材料營造場景,並引入“反主流”文化品牌與活動,得以成為目標人群的精神圖騰。



在物質豐盈,消費者已經不滿足於僅僅消費商品的當今時代,內容成為商業脫穎而出、製造獨特體驗的關鍵,講好一個故事的價值愈發凸顯。城市更新項目的迷人之處即在於,其場所自帶的故事屬性。Ginza Sony Park、La Kagu、L'Hermitage Gantois、The LAB 等更新項目,雖然定位、形態各不相同,但其場所留存下來的故事皆得以保留,場所的功能發生了變化,靈魂卻一脈相承。

在時間的洪流之中,人類總是感慨自身的渺小,而文化,是人對時間最好的答覆。從一本古人寫就的書到一幢百年建築,都是人類跨越時間的對話。城市更新項目猶如時代的抒發器,將情緒與記憶熔鑄其中,而又不是供人憑弔的展出,“當下”的力量仍與之匯合。當一個時代的印記積澱成為文化,時間的快變才有了對於人而言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