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我的居家變遷丨「親歷40年」百姓故事

40年,我的居家变迁丨“亲历40年”百姓故事

40年,我的居家变迁丨“亲历40年”百姓故事
40年,我的居家变迁丨“亲历40年”百姓故事

40年,我的居家變遷

從昔日居住在窄小、破舊、不採光、不透氣的木板房,到現在居住在寬敞明亮的商品房,40年我的居家變遷,是中國廣大鄉村居民居家變化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鉅變的真實寫照。

40年前我家的居家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居家環境髒亂差。

我的家鄉在泰寧縣偏僻的大山深處。打從記事起,就居住在一幢窄小、破舊的木板房裡。爺爺說,老屋有400多年曆史,是祖先逃難時從城關江家坊遷移而來。

老屋是傳統的農村木板房單層建築屋,分裡外兩廳,裡廳是正廳,設有神龕,供逢年過節或是初一、十五點香燭,或是家裡辦紅白喜慶之地,也是我家的飯廳,連接裡外廳的是一個採光用的天池。老屋破舊窄小,破舊的有些傾斜,窄小的每個房間只容得下一張床、一張桌。房間不採光,不通風透氣,靠一條小巷和4條小弄堂相連。住房與廚房毗鄰在一塊,每個房間都被燻得黑乎乎的,顯得古老滄桑。

住的條件差,床窄小,床墊、床枕都是稻草鋪的,冬天蓋的被子破舊、硬邦邦的不保暖,得靠衣褲壓實。夏天,蚊子嗡嗡滿天飛,擾得讓人無法入眠。跳蚤一年四季不間斷,咬得人渾身撓癢癢。睡覺前都得先用棕葉做的蒲扇驅趕蚊子,再捉跳蚤。房間沒衛生間,每個房間都得放一個尿桶,尿騷味瀰漫整個房間,撲鼻嗆人。

人畜混居,房屋周邊環境髒亂差。居住的房屋與酒坊、倉庫、豬牛欄連成一片,茅廁、雞宿鴨舍與住房毗鄰。豬尿牛尿橫溢,四處排放,四周的排水溝不暢,生活汙水蓄積,成了滋生蚊蟲的天堂。屋前的那口半月型的池塘,因為是望天池,積著泥沙、汙水。雖然四周山青竹翠,門前梯田層層,一年四季花期不斷,大山空氣清新,但卻沒有世外桃源的感覺。

一幢老屋,起先只住家族3戶人家,上世紀60年代末從福州下放來了2戶人家,與我們同住在老屋裡,5戶人家40餘人,雖然熱鬧,老屋卻不堪負重,變得擁擠不堪。我家一間偏房,也是老屋裡最大的房間,擺放一大兩小3張床,住了我家與下放來的一戶七八個孩子。

這樣的居住條件,隨著改革開放一去不復返。

1982年,族人商議,將老屋翻蓋。5年前家鄉修了一條簡易林業路,原始的植被遭到破壞,成片的杉木被伐,所剩無幾,再不建房,就無木可建。5個兒子漸漸長大成人,最大的22歲,到了論婚成家的年齡。父親英年早逝,家境貧寒,沒錢蓋房,但母親還是咬緊牙關,下決心與族人一起翻蓋房子。沒錢便將爺爺傳下的100個光洋拿出,到銀行1個光洋兌換3元人民幣,才將老屋翻蓋。從此我們告別了低矮破舊的老屋,第一次住上新木板房,這是我居家的第一次變遷。

1988年秋季開學,因工作需要,我離開生活了26年的家,調到鄉中學任教,住上了單位分的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告別了木板房,也告別了人畜混居、髒亂差的居住環境,這是我居家的第二次變遷。

1997年元旦,已調到縣城工作的我購買了一套80平方米的二室兩廳一廚一衛的安居房,第一次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房產,這是我居家的第三次變遷。

我的3個弟弟在縣城經商或到深圳打工多年。1999年冬,他們在縣城蓋起了一幢四層半“洋房”,5兄弟除了大哥因留戀家鄉那片黑土地留守在老家外,一家人都走出了山村,各自成家,成了城市居民。

2003年,泰寧城區擴容,開發了第一個花園式的小區,銀行也推出房貸,我把安居房賣了,購買了一套128平方米的商品房,居家環境又一次質與量的飛躍,這是我人生第四次居家的變遷。

2016年,出嫁的女兒,購買了一套樓中樓,比我現在的居所又上了檔次。

光陰似箭,彈指一揮間。當年老家的鄉親們,如今都走出了小山村,村子也成了“空殼村”,他們或在鄉里建房,或在縣城購買商品房,都住上了明亮舒適的“洋房”。這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鉅變。

(江秀星)

40年,我的居家变迁丨“亲历40年”百姓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