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地質隊的黃金之路

| 作者: 本報記者 周飛飛 通訊員 張 輝

1992年,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被國務院授予“功勳卓著無私奉獻的英雄地質隊”稱號,登上了榮譽的高峰;旋即,他們又猝不及防地被市場風浪推到谷底。如今,從新時代改革中積蓄能量的他們,正闊步行進在金礦勘探與地質服務並舉的金光大道上。

英雄之隊,勘探黃金資源功勳顯赫

黃金,國家重要戰略性資源。山東,則是一片蘊含豐富黃金資源的金色土地。

記者來到招遠採訪的當天晚上,中央電視臺播放了專題片《大國金路》第一集,介紹了中國黃金礦產資源最富集的膠東半島和中國最大的金礦成礦帶,也讓更多人知道了一支奮戰於此、為國家金礦勘探立下汗馬功勞的英雄地質隊——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

招遠,中國著名的金都,也是地質六隊常年駐守的大本營。1958年,在國家對黃金需求凸顯的形勢下,一支番號為807的地質隊應運而生。從建隊到現在,他們為祖國找到了大中小型金礦100多處,其中特大型、超大型金礦17處,累計探明金礦資源量2600餘噸,約佔全國已探明巖金儲量的1/4。

“1985年,中央財政投入1個億,在全國進行找金大會戰。從1986年到1990年,全國性找金大會戰一共找到金礦資源1083噸,相當於之前35年國內找金的總和。其中,成績最突出的就是地質六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如此評價。

“膠東半島北部黃金資源多,分佈著數百個金礦床和礦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找到了三山島、焦家、河西、大尹格莊等著名超大、特大型金礦。”在地質六隊的招遠基地,今年82歲的地質專家徐恆豐自豪地說。1962年,他從山東地質學院(青島)畢業後就來到了地質六隊,在膠東半島西北部招平、焦家、三山島三大成礦帶上工作了大半輩子。

與他同一年進隊的黃德業畢業於山東大學地質系。面對記者,他講到了金礦形成的物質基礎,也講到了促使玲瓏、焦家、倉上等大金礦發現的理論基礎——“焦家式蝕變巖型”找礦理論。

1985年,地質六隊憑藉“焦家式新類型金礦的發現及其突出的找礦效果”成為唯一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地勘單位。該理論打破了“大斷裂只導礦不成礦”的傳統觀點,填補了世界金礦類型和成礦理論的空白。

藉助科技創新的力量,一個個大金礦破土而出。1992年,地質六隊被國務院授予“功勳卓著無私奉獻的英雄地質隊”榮譽稱號,成為全國地礦系統迄今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

金海淘金,改革陣痛催生“五朵金花”

金色的榮譽並沒有抵禦住來自礦業市場的寒流。

就在1992年年底,地質六隊受全國地勘行業低迷的影響,開始進入一個難耐的冰封期。1993年,除了少數幾個區域地質調查項目還在正常運行,金礦勘查幾乎完全停滯,大批地質隊員下崗、下海、自謀生路。

“當時,隊上忽然就沒活了。我們這些職工有的開拉麵館,有的給人打金戒指,有的販魚、賣菜、賣年糕、賣羊湯,市場需要啥就賣啥。礦區的工作基本處於解散狀態,大批專業技術人員,能走的都走了。”想起當時的情形,從事巖礦鑑定工作的孟凡寧仍很心痛。

對此,林少一的講述更加理性:“之前因為全國性的找金大會戰,地質六隊工作飽滿,幾乎沒有感受到計劃經濟被市場經濟替代所帶來的動盪,而當時,全國的其他地勘單位已經開始被迫轉型。1992年,找金工作告一段落,國家找礦資金和項目忽然就沒有了,沒有絲毫過渡!”

猝不及防的“斷奶”讓地質六隊完全懵了。一時間,除職工大規模下崗外,地質、水文、物探、測量、勘察院、實驗室等10多個經濟實體,全部被“趕進”了市場。

從1993年到2002年,地質六隊在不斷的改革中尋找著出路,下屬實體也是幾度變遷,紛紛攘攘,分分合合。

當地質六隊逐漸適應改革、熟悉市場,一個令他們發展歷史上的重大轉折也初現端倪:2002年底,在商業性勘探越來越多的背景下,在黃金“攻深找盲”的趨勢中,找礦經驗豐富的地質六隊意識到焦家金礦床深部還有礦,就決定按照商業規則自己出資搞勘探。“無論如何也要籌集資金,做好研究,打驗證孔。”

2005年2月,在山東省地礦局的支持下,地質六隊多方籌措資金,拉開了焦家成礦帶深部寺莊礦區勘查的序幕。

事實證明,經過多年的蟄伏,地質六隊在金礦勘探方面的實力並沒有削弱,英雄地質隊的大旗依然屹立。

經過兩年半的勘查,2007年,地質六隊在焦家金礦成礦帶深部發現特大型金礦——萊州寺莊金礦,探明儲量51.83噸,潛在價值近80億元,實現了膠東地區黃金深部找礦的重大突破。

消息傳遍全國,也傳到了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耳朵裡。9月19日,他激動地作出批示:“請國土資源部轉告山東六隊職工:祝賀他們在金礦勘探中取得重大發現,並向大家致以親切的問候。”

總理的問候讓地質六隊、山東省地礦局和全國的地質隊感動溫暖、士氣高漲;而山東省地礦局主導的礦業權流轉更讓地質六隊的發展豁然開朗。

2007年9月,山東黃金出資5億多元成為寺莊金礦控股股東,實現了地質隊和企業的雙贏。

此時,我國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已推行數年,採礦權和探礦權的流轉逐步在全國鋪開。新的機制為中國礦業注入無限生機,也使地質六隊在礦業市場淘到了“第一桶金”。而來自礦業市場的資金,又反哺地質找礦工作,為地質六隊之後的大規模勘查奠定了物質基礎。

而後,地質六隊一鼓作氣拿下了多個大礦。“差不多一年一個!”地勘一處主任宋國政對此如數家珍:“寺莊51.83噸、焦家深部105噸、馬塘126噸、紗嶺389噸、前陳—上楊家60噸,這就是我們地質六隊的‘五朵金花’。”

2017年3月,地質六隊與山東黃金集團礦業股份公司簽訂《山東省萊州市前陳—上楊家礦區金礦勘探探礦權轉讓協議》。至此,五朵金花全部“名花有主”。

科技強隊,聚焦深部金礦探測理論技術

從招遠驅車2個小時,來到位於威海的地質六隊新基地,遠遠便見一幢現代化大樓的頂部豎立著幾個醒目的紅字“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科技大廈”。

如今的地質六隊,對外加掛山東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院的牌子,而大樓上的“科技”兩字則凸顯了當前地質六隊最關注的“核心問題”。

就在記者採訪的這幾日,來自山東地礦集團、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山東理工大學等單位的多位專家也來到地質六隊,他們會聚一堂,商討“深部金礦資源評價理論、方法與預測”項目。這個由地質六隊牽頭實施的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將採用“產、學、研、用”模式,聚焦“萊州—招遠金礦整裝勘查區”,剖析深部金礦三維結構,研究深部金礦成礦規律,建立深部金礦成礦模式,優化深部金礦勘查技術,深化深部金礦預測理論。

目前,項目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構建了3000米以淺的金礦資源勘探成套技術體系,創建了膠東熱隆—伸展構造模式,提出了焦家和三山島兩個巨型金礦床新認識,同時釐定了與金成礦有關的地質體,確定了較精確的金成礦時代。

“地質工作的科技含量高,尤其是在當前淺部礦已經勘探開採殆盡、找礦難度越來越大的趨勢下,找金勘查理論和技術的升級就顯得愈發重要。”林少一說,“最典型的就是寺莊金礦的深部突破——我們通過科技攻關,探索總結了‘蝕變巖分帶控制礦體’成礦規律,豐富了‘焦家式’金礦的成礦模式。正因為理論技術的先行,我們施工的52個鑽孔,見礦率達96%!”

其實,前些年讓林少一十分憂慮的一個問題就是有些技術人員對科研工作的短視和忽視。這也可以理解,上世紀90年代“餓死了”,2003年後的10年又“忙死了”,哪有閒暇?“有人覺得科研項目耗時、耗力、綁人,影響掙錢,前幾年我們又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焦家成礦帶上。如今,地質找礦工作強度明顯減弱,地質六隊反而有時間騰出手來彌補科研方面的欠賬。”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就在這幾年,地質六隊不僅建立了一個科研中心,配備了先進的計算機房,花了40多萬元購置了國際先進的巖礦鑑定設備,重建了現代化的巖礦鑑定中心,還鼓勵各部門選送年輕骨幹到吉林大學等高校學習充電,逐步形成了地質六隊自己的人才梯隊。

“六隊發展的關鍵是什麼?”記者問。

“是創新智慧,是理論與科技。”林少一毫不猶豫地答道。

“我們六隊的目標是,提高深部金礦資源勘探技術及裝備水平,加快深部金礦資源勘查評價,全力推動和保持山東省地礦局成為國家深部金礦探測領域的領跑者。”

綠色時代,立足優勢向“大地質”轉型

8月8日,威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海波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精緻城市建設以及廢棄礦山修復、海岸線資源保護等工作。與往常一樣,人們再次看到了地質六隊黨委書記林少一的身影。

就在這次會議上,威海市國土資源局介紹了地質六隊編制的《威海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18~2025年)》和《威海市礦山地質環境三年行動方案》,林少一則直接彙報了地質六隊以該市環翠區裡口山廢棄礦山治理為切入點,努力為威海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寬領域、高質量的地質服務的具體行動。

“地質工作火熱的10年裡,我們舉全隊之力找礦,金礦勘查、礦業權經營、鑽探施工的勢頭都很強勁。這也導致了產業的不平衡。黨的十八大之後,許多地勘單位都緊緊抓住了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契機,大力發展地質服務業,而一心找金的我們在這方面慢了半拍。儘管這幾年正在使勁趕,但還遠遠不夠。”

在威海基地的辦公室內,林少一對記者講述了地質六隊“三管齊下”轉型發展的全新思路:打造地質六隊深部黃金地質找礦核心能力,以礦業權經營和礦山地質服務為平臺,打造地勘主業;立足小口徑鑽探的技術優勢,積極從固體礦產勘查向綠色勘查和清潔能源利用領域轉型,把全國領先的鑽探施工業打造好;以全面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線,與威海和招遠的城市建設和社會需求全面對接,進一步強化地質服務能力,創建地質六隊“大地質”的嶄新招牌。

“我們建設威海基地,並在前幾年把隊部遷到威海辦公,就是基於這樣與地方融合發展的大思路和大布局。”林少一告訴記者,如今,地質六隊以威海市和招遠市精緻城市建設、高標準提升城市內涵為契機,與市政府達成了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戰略合作協議,兩個投入過億的環境地質項目已經開工,並且以生態文明建設為重點,為威海和招遠兩市提交了《建設可持續綠色生態之城 推進幸福威海建設新跨越地質工作報告書》《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招遠新舊動能轉換地質工作報告書》,從規劃和實施助力兩市經濟社會發展。

今年7月,地質六隊用兩年完成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重點規劃區1∶5萬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威海灣)》項目,通過了相關部門的成果驗收,實現了地質服務領域的繼續拓展。

8月,由地質六隊承擔的內蒙古自治區西烏珠穆沁旗白音查干東山礦區銅鉛錫銀鋅礦勘查項目,順利通過自然資源部組織的2018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專業評審。通過這個項目,山東六隊找到了一個亞洲第一的多金屬礦,體現了在礦產勘查行業的強勁實力。

變革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地質六隊成長、壯大的重要引擎。

而今,新的改革還在繼續:地質六隊正在山東省地礦局的統一部署下,牢牢堅持公益屬性的事業定位,以確保監管到位、隊伍穩定、事業發展為前提,積極穩妥推進事企分離改革。

“地礦行業的體制機制改革已經進行了許多年,比較複雜,且每個省區的情況各不相同。但無論如何,改革都將以提升地質工作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實效為目標,以建實建強地質隊伍和推動地質科技進步為根本。對此,我們充滿信心與希望!”林少一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