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常全生|白佛寺的傳說

點擊上方“芝蘭園”關注我們

「传说」常全生|白佛寺的传说

白佛寺坐落在林州市姚村鎮井灣村西白佛墁自然村紅旗渠邊。有石碑記載,該寺自明弘治之後曾重修多次,最後一次是清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七月。修紅旗渠時,渠線正好從寺院內穿過,故拆了該寺,現又在原址稍西紅旗渠西邊重修。

原白佛寺大殿內供奉有一尊一丈餘高,純潔、晶亮的白玉佛像,白佛寺也就因此而得名。

相傳明代林州姚村鎮李家崗村的李聰素以孝道著稱,其子李平士在京為相,被朝廷派遣到雲南省任巡按使,去查辦貪官汙吏,賑災救民。一天,他辦案路過大理縣蒼山,老天忽然下起了大雨,李巡按見前邊有座廟宇,就急忙趕往該廟避雨。當他進到廟裡一看,原來這裡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破廟,廟頂早已坍塌,大殿內的一尊白玉大佛像被大雨淋著。李平士本來就是有名的孝子之後,又在京師從於林州老鄉馬柳泉中丞(河順柳泉馬都堂),修就一副慈善心腸,一見此景感嘆不已,自言自語道:“怨不得此處連年災荒,風氣敗壞,民不聊生,原來連一座廟宇都無人修繕,佛爺都遭此劫難,民怎可安生?”說罷便脫下自己的官袍給白玉佛爺披在身上,並說:“佛爺佛爺,此地官場腐敗,叛酋多有,讓你受此劫難,你乾脆隨我到我老家河南林州去吧,那裡雖土地薄瘠,乾旱缺水,但人性勤勞善良,你只要去了,我讓我方民眾在我家最好的地裡給你修座廟宇,決不讓你再如此受苦。”說罷,李平士就只穿一個紅裹肚,赤著上身冒雨趕路。但奇怪的是,大雨仍舊下個不停,可李平士頭上卻始終有一塊白雲遮蓋,酷像一頂大傘使雨一點兒也下不到他身上。

李平士回府之後,便開始考慮如何將白佛搬遷回河南林州老家之事。不料,第二天從京城傳來聖旨,要他急速返京覆命,李平士只好立即啟程。路上,李平士還是一直惦念著搬遷白佛的事,心想:“在雲南沒容我安排妥當遷佛之事,我乾脆趁回京路過老家林州李家崗之際,給家父交代一下,先在我家地上建好廟宇,等我覆命後再返雲南遷佛便好。”

「传说」常全生|白佛寺的传说

李平士本來乘的是千里駒,又快馬加鞭,只用了三天三夜便趕回了林州。他一進家門便與家父和村民說起雲南白佛之事和他的想法。沒等他說完,其父便說:“家中這兩天出了一件奇事:昨天早起我去咱家西河東岸‘二畝地’時,一出村西便大吃一驚,頭天我在地幹活,還什麼也沒有,今天怎麼在地中央有一尊白玉佛爺端坐在一蓮花臺上,慈眉善目的,身上還披著一件官袍。”

不等其父說完,李平士便急忙起身,說道:“我去看看,我去看看。”到那兒一看,果真如此。細看那尊白佛,正是雲南大理白雲山廟裡那尊白佛,身上披的也正是自己的那件官袍。李平士連忙跪下給白玉佛爺磕頭,說:“佛爺你怎麼走得比我還快,我沒把廟建好,叫你就坐在墁地,真是委屈你了,請佛爺恕罪。”說罷,便招集村眾於白玉佛前,“白佛乃我在雲南之恩師,昨晚飛將至此,請大家出工出力,就此為白佛修座廟宇,所需銀兩由我的俸祿積蓄支付。我給大家鞠躬致謝。”安頓之後,李平士繼續北上返京。

不過多日,一座雕樑畫柱、紅牆琉瓦、金碧輝煌的廟宇就坐落在李家崗村西河東岸李平士家的“二畝地”上(今劉家崗村西)。從此,這塊地就叫成了“廟地”,一直沿用至今。

白佛寺建成後每天進香的人絡繹不絕,廟內功德箱中幾乎每天是錢幣盈滿。李平士歷代家人用此銀兩為百姓修路築橋,濟貧養孤,從不自用分文。有一年鬧災荒,地裡顆粒不收,舉家斷炊,李家用寺內銀兩從山西糴回小米,在村公所支大鍋煮粥以食鄉鄰,才使眾多村民免於餓死。

從此,李家崗村日益興旺,後改名為“白佛村”,明、清兩朝又成為林州十三社之一的白佛社社治所在地,管轄著周圍十幾個村莊。今日的“姚村”,那時還是白佛社的一個磚瓦窯場,供應著縣城以北的建房磚瓦。隨著窯場規模的逐漸擴大,人們就把它叫成了“窯村”。時間一長,“窯村”便演變成了“姚村”。

「传说」常全生|白佛寺的传说

話說李平士回京覆命原是朝廷親下詔諭,官升三級,另有重用。從此,李家在朝六代為相,代代忠良。明朝崇禎年間,李平士第五代孫李坤達在朝任撫院令,此時朝廷寵信佞臣,朝政腐敗,賊寇猖獗,但李坤達仍是守正不阿,在任三載,剿匪安民,聲績赫然,因此受到奸臣嫉妒誣陷。當奸臣們瞭解到李氏數代為官是受白佛保佑時,便差使叛賊匪首偷偷潛入李氏老家,在夜深人靜之時將白佛寺放火燒燬。

當人們跑去撲救時,寺廟已化為灰燼,只留下一座廟基,白佛也不知去向。大夥急忙尋找,卻始終不見白佛蹤影。第二天,人們繼續到井灣村村西一帶尋找。在一座小橋上,一白髮老翁告訴大家白佛已避在西山下橡樹林中了。人們上去一看,見白佛果真在此,於是又招集井灣周邊村民就白佛座地重新修建了白佛寺廟。

白佛寺修好後,井灣村西的一片土薄石厚的山地都變成了肥沃良田。一年之後,寺院內又流出了一股清澈的泉水,至今長流不斷,澆灌著寺院下面良田,並供村民飲用。終身飲用此泉水的老人,個個都是年過八旬而終。也有許多人用此泉水煎藥治病,發現不是療效倍增便是藥到病除。從此以後,這片村莊就叫成了白佛墁村。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作主,破除封建迷信拆佛掀廟。一天,一班民兵去白佛寺準備把佛像搬出,剛進寺門,就聽“嘩啦”一聲,白佛自己碎成一塊塊晶白玉珠,酷似珍珠和舍利子灑落在地。當時,政府號召農民學文化,老百姓就撿來白佛碎玉當石筆在地頭學文寫字,用後也就丟棄在地頭。有一年大鬧蝗災,蝗蟲一夜之間可把整片莊稼樹木吃得杆光葉淨,但人們發現,凡地頭丟有白佛玉塊的田地均無蝗蟲進入,莊稼仍舊枝繁葉茂,與其它地塊形成鮮明對照。

上世紀六十年代修建紅旗渠時,渠線通過的白佛寺大殿正下是一塊巨大花崗岩,鎬挖釺打不濟於事,直接影響施工進度。當時有兩對準備結婚的青年,毅然推遲婚期堅持在工地,在原訂婚期的頭天晚上加班下工時,他們把炸藥放在花崗岩石上,插上導火線,像貼膏藥似的用泥巴蓋在岩石上點燃,想高高興興放上一炮以做紀念。但十多分鐘過後不見動靜,他們想又是啞炮,一肚掃興。第二天到工地一看,這塊百餘立方的巨大花崗岩已全炸開。工地一片歡騰,兩對青年激動得緊緊擁抱在一起。人們說是修渠人的決心感動了白佛,白佛爺顯靈助修渠。後來技術員解釋說這是炸藥的座向力作用所致。

紅旗渠一干渠水從分水嶺下來,由於坡陡水急,一路是奔騰翻滾,可到白佛寺下邊時便變得平穩悠緩,似靜水一般。當渠水滿盈、紅日中天時,慈善之人站立這段渠岸之上,便可看到渠內有七彩佛光隱隱閃現。

「传说」常全生|白佛寺的传说

白佛寺所處位置的地理山勢也十分奇特。人們若從井灣村順劉家梯登上太行山頂向下俯瞰,便可看到白佛寺兩側兩條主嶺脈,酷似兩條巨龍從太行山底竄出,伸至紅旗渠岸西並同時向內彎曲、翹首,白佛寺就像一顆珠,兩龍昂首相戲。白佛寺處一股雲氣不斷冉冉向上,升發至高空,形成一片祥雲,始終縈繞在白佛寺上空,尤其在天氣晴朗時,祥雲變化萬千,有時像蓮花盛開,有時像白龍翻騰,景象十分壯觀。

常全生74歲。 河南省林州市人。林鋼退休職工。


「傳說」常全生|白佛寺的傳說

©原創作品 授權發佈 網圖提供證明付酬 打賞>10元付酬 <10元平臺維護

因微信系統修改,【原創】標識處只能顯示開通讚賞的賬戶,芝蘭園公眾號公用讚賞為“作家呂志勇”,此賬戶即為【公用賬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