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岷县中寨镇洮河岸边,有一个不大也不小的村落,名叫古城。

古城这名字应该比较有来头,但庄里人说不清楚,只是说,我们这里那时候可比茶埠好多了。

茶埠是离这里不远,同样在洮河岸边曾经商贸发达的一个小镇。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1958年引洮古城村遗址

洮河水或急或缓从古城村流过,或许有几百万年了,也许很久远。

庄里人说的“那时候”是指1958年之前,但古城村的出名和载入史册,却是从1958年开始。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那一年,中共甘肃省委正式决定把洮河引上黄土高原,当年的引洮工程取水口就在古城村,“大会战”的誓师和典礼大会也在这个村举行。

古城村红火了差不多3年,当年的引洮工程由于财力、物力和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最终被迫“下马”。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1958年引洮古城村遗址

行走在古城村,遇见当年在引洮工地艰苦工作了三年多的张抗娃老人。

告诉他新世纪的引洮工程已经成功通水,并且要举行“引洮圆梦纪念碑”揭碑仪式。

老人的眼睛透出了亮闪闪的“湿润”。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洮河水,清冽的洮河水,承载了太多人的梦!


74岁的张抗娃老人心里或许还是有遗憾的,古城村最终没有成为引洮工程的“龙首”。

新世纪的引洮工程取水口选在了古城村下游几十公里的九甸峡。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工程2006年11月22日开工,建设全长110.5公里的主干渠1条,总长146.2公里的干渠3条,总长256.5公里的支渠20条,总长47公里的城市供水专用管线以及乡镇、农村饮水管线2条。

2014年11月8日,随着九甸峡右岸引洮取水闸门缓缓开启,陇中旱塬人民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在技术成熟、财力保障的今天,引洮依然十分艰难,在物质匮乏、技术落后的当年,引洮的难度可想而知。

已经通水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如今是甘肃建成的最大水利工程。

1958年6月,16岁的张抗娃上了引洮工程。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工程主干渠全长近1400公里,另有干渠15条,总长3500公里,当年的决心是要把洮河水引上庆阳董志塬。

在这之前,张抗娃其实已经参与了工程建设。

开工典礼前的差不多一年里,张抗娃一直帮助当年的工程勘测队拉运仪器,由于技术原因,当年的引洮工程路线基本是绕山前行。

如今,矗立在村边的当年的引洮“渠首”,历经岁月洗礼,斑驳且长满苔藓,但仍给人一种强烈的直逼内心的历史张力感。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张抗娃老人告诉我们,当年省里来的专家最终确定在这里建设“引洮上山”的枢纽工程——设计容量为3亿多立方米坝高42米的古城水库。

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望向洮河对岸,

依稀还能看到当年已经基本成型的泄洪道、导流槽和大坝坝体。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当年引洮工程引水口遗址。

老人说,当年的开工典礼就在庄子旁边的大片空旷地里举行。

典礼前,从陇中各地来的民工已经进驻古城村,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民工入住,后面来的人就在山崖上挖洞,铺上麦草权当宿舍。

后来,他们全村50多户人家为工程“让路”,全部搬到了村子旁边的半山腰,再到后来,他们才陆陆续续搬下来。

有一户人家甚至就搬到了取水口高大的水泥柱遗址下,还开辟出了土地种上了庄稼。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当年的引洮工地只有人声鼎沸,绝没有机声隆隆,张抗娃老汉这样告诉我们。

当年,来自定西、天水、平凉、兰州等地近20个县的十几万名干部和民工布设在引洮渠道沿线。

人们畅想的总干渠水面宽40米,渠底宽16米,水深6米,装载货物的船只可以自由航行,被称为“山上的运河”。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事实上,当年的“人海战术”还是有些效果,修成的部分坝体让洮河改道,导流槽成为了如今洮河的“正道”。

张抗娃老汉引着我们站在洮河上联通两岸的桥上,老人指着不远处说,当年引洮工程典礼就在河边那片现在依然空旷的河滩地举行。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来自各个工区的12000多人参加了1958年6月17日的那场典礼。

马天庆,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甘肃省政协委员,他1958年在引洮工地的日记曾在当时的《甘肃日报》发表。

日记中这样记载:“古城今天显得格外庄严而骄傲,有史以来它恐怕还没有接待过这么多的客人……庄严而又隆重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在开山炸药代替礼炮的巨响中,乐队奏起了‘东方红’的乐曲,整个会场沉浸在一种严肃而又愉快的气氛中。”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站在桥上,张抗娃老汉回忆当天的开工典礼没有马天庆老人那么的艺术化,他说印象最深的就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场地中央的民工坐的整整齐齐,周边的崖上也都是人。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在以前的采访中,一些老人曾经告诉我们,引洮工程开工时,人们的心气的确很高,他们带着工具,自备干粮,上了工地。

一提把洮河水引过来,引到我们干旱的陇中,引到定西来,农民们和听到“大炼钢铁”的反应是大不一样的,因为“这里太缺水!水呀,是很珍贵的!”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16岁的张抗娃在开工第二天就下到了古城村所在的大坝工地工作,大部分古城村的人和来自武山的民工一起开始修建大坝和大坝附属建筑。

参与劳作的人们被分到了各个中队,名称千奇百怪,但是极具时代特色,有“老虎队”“东风队”“罗成队”,甚至还有妇女们组成的“铁姑娘队”。

领着我们穿行在洮河两岸,张抗娃老汉一边讲述当年的劳动场景和艰苦,一边颇有自豪地给我们介绍当年的成就:看,这就是当年修成的大坝,洮河在这里打了个湾从左边拐到了右边;看,这就是当年修成的泄洪道……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在老人一遍又一遍的讲述中,我们渐渐对当年的引洮枢纽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可如今在这个轮廓上,当年的大坝已经建成了新农村,休憩一新的漂亮二层小楼正对着老人说的那个河湾,村民规划在那里养鱼,庄子后面当年辛苦垒砌的坝体上还开垦出了梯田。

当年修成的泄洪道两边的水泥建筑物依旧,但泄洪道里是生长茂盛的庄稼地。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半个多世纪后,站在这里,年轻一代的我们很难想象如此大体量的工程,就是在人们肩挑背扛中完成的。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在老人深情地讲述中,似乎没有艰辛,我们感受到最强烈的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对工程建成的荣耀和自豪。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采访中,我们告诉老人,当年出动10多万人敢把洮河往高山上引,想法与魄力没错,但具体做法与今天完全不同。

当年在半山劈平台,见山就绕弯,虽然日夜辛苦,费尽周折,但还是半途而废。看今天,能在山岭上打隧道,穿山跨沟,省了多少事。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我们说,如今的引洮工程主干渠总共全长110.5公里,其中隧洞就有18个占到了96.35公里。短短的110公里,水已经通到了安定区的内官水厂,这对老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老人跟我们说,10多万人那得是多少人啊,可是分配到引洮全线工地上也没多少人。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我们说,现在引洮工地上就见不到多少人,有一种盾构机的机器,也叫掘进机,可以连挖掘带输转渣料带铺装洞壁一次成型。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老人跟我们说,他就是当年10多万人中的一分子,战斗在引洮沿线,一钢钎一钢钎往下翘石块,一镐头一镐头往下挖渠道。

老人们当年挖掘过的主渠道,被后来的人们充分利用,变成了洮河右岸通往各乡镇各村社的水泥路或是柏油道,当年人们的辛苦没有被遗忘。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马天庆在当年慰问引洮工地演出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已经来到了卓尼的娃尔沟,从中寨到这儿只有六十多华里路程,但由于两边都是高山峻岭,洮河从两山中间穿流而过,所以从古到今根本无路可走。现在为了引洮工程的需要,已经在着手修筑一条公路,因为尚未修通,所以到目前唯一的交通运输工具就是羊皮筏子了。”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马天庆日记中的那条路没有修通,开工3年多后,引洮工程限于当时的条件,被迫下马。但张抗娃老汉,当年沿着这条没有修通的路依然到了下游的九甸峡,和当时属于靖远工区的人一起劳动。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当年的九甸峡是全引洮工程最艰巨的工段,“十里九甸峡,头顶万丈崖”,工地运用了比较奢侈的工程手段——炸药。

张抗娃老人说,这个工地产生了当时最为有名的“一百单八将”劳动标兵,炸掉崖面只是一瞬间,但一个炸眼却要挖几个月时间,老人在这个工地也成为了标兵,但不是“一百单八将”中的标兵。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如今的九甸峡,是新世纪引洮工程一期工程水利枢纽所在地,枢纽工程以供水为主,发电为辅,电站运行服从调水。

这就是说,引洮供水工程以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为水源,如果把引洮工程誉为一条巨龙,而九甸峡水利枢纽正是“巨龙之首”“源头活水”,成为了决定引洮工程成败的“龙头工程”、核心项目。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采访中,张抗娃老人说,他是最后一批离开引洮工程的人之一。

当时,绝大部分的人已经离开引洮工地,他们从九甸峡回到如今的岷县西江镇婆婆庄岷县工区指挥部报道,负责人告诉他们,引洮工程暂时“缓了”,让他们回家务农待命。

这一待命就是半个世纪。引洮成为老人记忆中永远的回忆。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结束古城村的采访,我们告诉老人,采访组将沿着现如今是公路当年是计划中的渠道顺洮河而下前往下一站时,老人大手一挥说,对,就是这条路,一直可以到现在的库区。

见证甘肃最大水利工程60年风雨变迁,岷县这个村子比较有看头

车已经驶出好远,我们回首,老人依然站在当年“渠首”下向我们挥手。

那一刻,老人和老人身后斑驳依然矗立的“渠首”仿佛就是电影胶片,已然定格。


欢迎朋友圈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