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梳子賣給和尚,看完我迷茫了

成君憶之《水煮三國》:把梳子賣給和尚的故事一直在營銷界被奉為圭臬。故事大概:三人接受挑戰,甲乙丙。甲賣出一把梳子因為小和尚的同情;乙賣出10把,因為說服和尚山上風大,買梳子放在香案上,僅供善男信女梳頭,防止蓬頭垢面對佛祖不敬;丙賣出1000把,他說服和尚將梳子刻字“積善梳”饋贈香客。而成君憶卻不以為意,在他《水煮三國》故事裡面,董卓為公司總經理高薪招聘銷售員底薪16000+績效,梳子880一把,試用期一個月100把梳子,而呂布,劉備,關羽,張飛都是其手下“精兵強將”,最終結果呂布以999把的業績超額完成,三兄弟只有張飛可憐的6把業績,被逼無奈,只好離開公司。一段時間過去,呂布和三兄弟街頭偶遇,呂布盛情相邀三兄弟酒樓共進晚餐,席間,三兄弟取經,打聽呂布良好業績的秘訣,呂布接連三個反問:“和尚怎麼會買梳子呢?你們親眼見過嗎?把梳子賣給和尚,和尚是傻瓜嗎?”三兄弟恍然大悟,甲因為同情賣出一把梳子不能算作業績,乙要說蓬頭垢面在佛祖面前不敬,在佛前梳頭恐怕更是不禮貌的行為,丙的事那就更是荒謬,和尚買梳子有風花雪月之嫌,送香客積善梳有損佛門清譽。呂布笑道:“董卓用16000高薪作為誘餌,招了我們這批銷售員,為了得到工作,很多人自己墊錢來冒充銷售業績,商業社會本就是弱肉強食,何為弱肉強食?弱在哪裡?強在何處?都在腦袋上,因為每一個有商業頭腦的人都會把目光盯住一群傻瓜和笨蛋,董卓會這樣,我呂布也會這樣。我如法炮製,找了一批幫我墊錢的部下”。這是一種典型的傳銷模式,銷售員殊不知自己就成了故事中的和尚。把梳子賣給和尚是被某些人奉為經典的營銷故事。然而在這裡卻是在鼓勵一種商業欺詐,並暗藏著另一種欺詐。如果你對這個故事深信不疑,就意味著你願意做一隻捕蟬的螳螂。如果你不相信這個故事卻在大肆宣揚,就意味著你是螳螂背後那隻陰險的黃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