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上百年了,清華沒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你認爲是什麼原因?

一路格桑花199236576


“我們的大學怎麼培養不出世界級尖端人才

?”錢學森之問猶言在耳。的確,即便是國內北大、清華最頂尖雙一流高校,在培養世界級科學大師方面不可謂不用功,不可謂不勵精銘志。遺憾的是百十年來乏善可陳,顆粒無收,落下培養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之稱謂,奈何乎?乃為也!

國內高等教育同歐美高等教育相比較,其差距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寬進嚴出的高教機制。在西方每個人都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力和機會,但能否學成圓滿畢業那靠個人的稟賦和毅力。因此,歐美高校生是通過勤奮刻苦獲得畢業成果的,反觀國內高校嚴進寬出的庸庸散散,孰強孰弱一目瞭然;

二是能伸能屈的高教作風。西方高等教職員工,其薪水、待遇、升降、獎懲機制,都和其授課質量、學術成果轉換率、綜合滿意度等動態掛鉤,其去留升降評估都有一套完整體系。因而,西方高教師資力量大都學術嚴謹、作風優良、專業紮實,不敢誤人子弟的混日子,更不敢在科研學術上弄虛作假,欺世盜名;

三是敢議敢言的高教環境。西方教育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認真探討和研究巳有的思想、觀點、及理論學術成果,但又不迷信任何人的思想、觀點及理論學術成果。對一切文明成果持批判吸收的態度。故此,在西方近一二百的時間中,誕生了愛因斯坦、阿基米德、居里夫人、達爾文、愛迪生……現代的羅布斯等人,無不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跨越前者達到峰巔。

如果說獲得諾貝爾獎是代表世界科(研)學成果的一種最高榮譽,那麼其過程必將是艱辛而漫長的執著與探研,持之以恆的探求欲及工匠精神必不可少。從某種層面上說西方高等教育,不僅在體制、機制上其設置合乎科學性,且還在人的精神塑造上亦很成功,不然,近現代全球的科技文明、科學成果出自西方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說句很形象的話,沒有豐富肥沃的土壤,縱有好的種苗也難結碩果,反之亦然,我們的教育缺陷在哪裡?想必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認知和評判!


手機用戶聽取蛙聲一片


是呀!清華大學到現在已經107年還多了,可嚴格意義上來說沒有走出一位諾貝獎獲得者,這是為什麼?(楊先生暫且不論,在校期間那叫做西南聯大。)

不但這樣,而且感覺當代也沒有民國期間那樣具有影響力和學術氣息了,這是為什麼?

昨天還在群裡討論這中國的高校,尤其是清華和北京大學。

在進入這個話題之前,我們來看看幾個觀點。

1、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的非常犀利的批評了中國的高校。

是的,錢教授批評的沒錯

。但大笨new認為利己主義並沒有錯,恰恰是刻意的消滅利己注意是危險的。當我們刻意消滅利己主義時,很多人會大言不慚的打著利他、大公無私的帽子去幹一些利己主義的勾當。

實踐也證明了,刻意消滅利己主義並不能帶來社會的進步,記得我們的歷史上有一個時期叫“人民公社、大鍋飯”,那個時期並沒有給社會生產力帶來進步,相反餓死了不少人。

2、香港東方日報評論

大學能培養富豪、能培養出政要,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學若丟失了學術陣地,那真的就是高校的悲哀。誠然中國的高校學術氛圍的確不如發達國家,但也並非不學無術,而且這也全非學校本身的因素。

3、關於大學排名

坊間極為看中各種國際排名,各種版本、各種討論,要麼認為我們大學排名很高,西方排名按照西方標準,故意壓低我們大學的排名;要麼我們打大學排名很低,一無是處。

往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其實大學排名就那麼回事兒,看淡一些反而更好,關注學術、不關注排名更接近大學本質。

諾貝爾獎在某些方面代表了最高的學問成就,是所有做學問的人追求之一;那麼為什麼我們的大學沒有在諾獎方面取得成就(學術水平發展的滯後)。

大笨new認為是如下原因所致:

第一:環境


1、生存環境

當年魯迅一年的薪水可以在北京買房,現在清華大學教授一年薪水有多少,教授能拿到手的薪水不足15萬(可能還不足12萬)。

能進入清華大學而且還評為教授的人,應該比大多數的人都要努力,這點收入顯然是不符合他們的努力程度。

所以他們得掙錢,很多老師會加班做項目、做課題,不過是為了在京有個住所,然後再有點生活的保障;幾遍不佔用科研時間,但也絕對佔用了科研精力。

在各種電視上看到愛國科學家從國外回來,都說:“這些科學家放棄了國外優異的科研條件。”這真不是說說而已的。

2、科研環境

科研著實是一件奢侈品,科學研究不過是國家拿錢滿足一小部分的興趣和好奇。

顯然我們的科研並沒有這樣的純粹,每一個課題需要:

研究背景——文獻綜述——研究思路——技術路線——預計成果……。既然都已經預計到成果了,還研究個什麼勁兒(當然預計成果很多以論文多少、培養碩士、博士多少等等);還有中國的科研項目幾乎不允許失敗,每一個課題在解題時得出的結論都是科研成果世界先進,這大概不符合客觀規律吧,我覺得很多課題並沒有取得什麼像樣的成果,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信。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捂上眼睛,不願意看到失敗。

科研不是蓋蓋樓、修修橋、建建壩,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不是一下砸個幾十億就可以可以提升,而是一項持續的投入,在你沒有結果和產出的時候你還願意投入

所以科研在一定程度上跟國家的發達程度相關(更準確的說跟教育的投入和保障程度相關);我們看到:美國、英國、日本、德國、香港地區、瑞士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常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但很難聽到埃塞俄比亞、特拉尼達和多巴格、埃及、尼日利亞出了什麼像樣的科研成。

3、教育環境

大學的成敗的種子,其實在中小學階段已經種下,當你種下的一粒松樹的種子,那麼在大學期間你可以培育成一棵參天的大樹;當你種下的是一粒豌豆種子,充其量長成一棵豌豆射手。


一所小學的成敗不是他能讓多少孩子考上重點初中,一所初中的成敗不是讓多少孩子考上重點高中,一所高中成敗不時讓多少學生考上重點大學;而是這些學校的孩子最後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們有什麼樣的人生。

在這個階段給他們堅毅的品格,形成良好的思維,而非把學生看做流水線上的產品,小學的成品是初中;初中的成品是高中;高中的成品是大學。高中有多少老師告訴學生:“現在不是玩的時候,大學有的是時間玩!”

這樣的環境下給很多的學生形成一種什麼樣的觀點?恨不得讓學生記住每一個考試知識點,完全成為應試的產品,二恰恰考試的方式又很是流氓,拿歷史考試來說:我們考甲午中日戰爭發生在哪一年?西方考的二戰有沒有可能避免?這樣的以不同方式教出來的學生是不同的。

我們中學教出來很多的存儲器,而西方教出來的是處理器,我們希望博聞強記,而西方教育出來思考著。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信息易得的互聯網時代,思考力遠遠比記憶力重要得多。

第二:形而上學盛行

100多年的歷史,說短不算短,說長比不過牛津、哈佛,劍橋、斯坦福。

但是我們卻經歷了院系調整、高考停考、恢復高考、院校合併、211計劃、973計劃,雙一流等等一系列的事件。

當然初衷都是好的,但客觀上並不見得是好事。

1、院校調整

主觀上說為的是國家建設所需,客觀上講把學術氛圍強行轉到工程技術上,讓許多學校的失去了歷史,恰恰歷史是高校的文化之一。大學在介紹自己時往往喜歡尋根,尋找最遠古的那個根,然而很多高校最遠古的那根連個毛都沒有留下。

2、停止高考、恢復高考。

這個不必言說。

3、高校合併

再一次走入歧途,貪大而棄精,貪多嚼不爛。

4、各種計劃

看似是為了加強學校建設,增加支持力度,然而事實如何,真不好說。

本身各種計劃,給了高校很大壓力,為了所謂成果,甚至不惜造假。

為了這個名頭,哪一所學校沒有花精力、人力、財力、物力去“活動”過?有這份心思不如去研究一下教學研。

5、形而上學

1) 中學、大學很多政治類的課程,先入為主的告訴了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是對的,“形而上學”,“唯心主義”是錯的;“可知論”是對,“不可知論”是錯的;“一元論”是對的,“多元論”是錯的,這種哲學教法本身就是形而上學的。

況且不說有多少諾獎獲得者是唯物、唯心,科學揭示的出來的世界越多,讓我們認為人類完全感知這個客觀存在能力越發有限。

2)很多所謂的科學捍衛者,在捍衛宇宙大爆炸、生物進化論時,用一種鄙夷的神態來批評哪些懷疑者,大笨new也是支持大爆炸和進化論學說的,但大笨new也在懷疑這些理論,科學是容得下懷疑的,而太多的不容置疑,讓很多學說在成了死水,成了宗教。

簡單舉個例子:“地球為什麼公轉?是怎麼繞著太陽轉起來的?”就連這樣一個問題都無法解釋,那麼浩瀚的宇宙哪些哲學老師怎麼就一句“可知”概括了?

3)形而上還在忙著批判和打到;我們往往把現在的失敗歸因於一點,或者孔子儒學、或者行政干預、或者高考制度、或者房地產?

然而這並非一事一物所致。

4)學科設置,很多人說中學強化物理弱化英語,有利於科學。

然而偉大力學家錢偉長中學數理化都很差,然而成為偉大科學家,大笨new恰恰認為閱讀、史學、國學、哲學反而更有利於科學;高中階段的數理化無非是記住某些定義、定理、公式、範式、試驗要領等等,通過運用這些來解決有既定答案的問題,所有的問題解決方案都是固定於一兩種,而非思維性的問題解決方案。

如同二戰能不能避免?甲午戰爭清朝獲勝會如何?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等等,這樣的考題沒有答案可以寬泛不固定,但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第三 德育理念上跑偏

過度強調所謂的奉獻,大公無私、助人為樂,而且不能告訴孩子們正確的方式。我想大多數人努力的動力都是為自己更好的生活。

奉獻、大公無私、助人為樂都沒錯,但是大笨new認為,通過努力在道德框架內讓自己財富增加,生活的更好就是奉獻、就是助人為樂;個人合法財產的增加也是社會財富增加的一部分。

還記得我們的:“公平有限,兼顧效率”嗎?思考一下為什麼分配原則會調整為“公平有限,兼顧效率”。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成語:知促常樂

大笨new的解釋是:自己的努力,應該對符合規律的收穫感到快樂。


大笨new易數學


這與教育體制有關係,中國的大學難考但好讀,國外的大學好申請但難讀,在中國,只要學生考上一所好的大學就皆大歡喜了,外國則不一樣,學生在大學要想畢業就必須努力,哈佛大學圖書館中,通宵學習的人很多的。

清華培養的學生分兩類,一類是隻會學習的人,這類人通常墨守陳規,沒什麼創新能力,只知一味學習,他們的目標是找到好工作,另一類則是有創新能力的人,這類人知道中國教育體制不好,大都志在出國,而出國後很多人都願意改變國籍,所以這部分人即使獲得了諾貝爾獎,也屬於華僑,不算是中國的


習水康耀建材銷售有限


上學期間,想畢業後多掙點錢孝敬父母;畢業後想多掙點錢成家立業;結婚後想多掙點錢還貸款,哎,一言難盡。誰沒有夢想、激情?但在現實的碾壓下都沒了,就是想怎麼能好好活著,活得有點尊嚴。


ancd990


清華應該是理,工科為主體的頂級大學!為什麼也要塞進政治學院?學校獨立辦學原則得不到尊重,學術沒有自由爭論!不准許百家爭鳴。獨立思考又如何能夠培養出真正人才?

扣模月餅般地複製學生,會培養出真正的人才?如今的教授連一句真話都講不出來,奴化教育導致僵化,教條,八股固化思維。學術不許爭論辯論!如何會有真理?又如何可以學到東西?還記得當年武漢大學劉道玉校長的改革嗎?還記得民國蔡元培先生主政北大嗎?

中國教育從基礎到大學存在的根本問題是中國腐朽文化的荼毒!皇權思想控制了文人大腦形象思維。科學學科是多元的。而皇權思想不允許"思考"!因而沒有創新!沒有探險!更沒有闖禁區!

清華若想邁上世界級名校前沿只有走改革開放之路!摒棄傳統文化束縛。大膽引入競爭!允許學術爭論激辯!給學生有更多獨立思考自由!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清華才會成為中國的牛津或劍橋!


晉A閒雲野鶴


現在阿貓阿狗不管真實學歷如何,只要成名了就被扣上清華畢業的,連造假者也喜歡來蹭清華的名。清華作為名校對那些明目張膽的碰瓷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讓人感覺或許早就是某種默契吧。


笨笨猴16318896


改革開放前,中國知識分子叫臭老九,知識越多越反動。改革開放後是一切錢看 ,精英們都去搞金融地產,不需要多少知識的產業。最重要的是中國自古以來是學而優則仕,精英們都去當官了。


隨緣23137886


沒有一個有骨氣的教授,學者!清華,北大,是中國去國外搞科研不回國,最多的!你說這是什麼原因?清華,北大,他就是美國的專家預備役學校!清華,北大除了佔地面積大以外,然後就是每年向國家要幾十上百億,比較有錢以外!我看不到有什麼利害的地方!!!


鄒超5723


清華和北大,不能說沒有優秀人才。儘管有民眾說,北京人的子女有優先條件進清華北大,但從全國各地招進的優秀學子也不少,為什麼培養不出優秀科學家或真正的大師?

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思想,缺少學術和科研的氛圍。

君不見,北大的校長居然會將"鴻鵠之志"讀成"鴻告之志",雖然說起來是小事,但可見人文精神和底蘊已是差之毫釐而謬之千里了。清華的大腕居然不顧國情而豪吹已經超美之謬論,還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真實情懷?

在管理上,高校的行政化,官化之風已經是不僧不俗,學子們追求的是如何立身揚名,如何赴美逐金。在這種環境之下,還有何人會去埋頭書本和學問?錢學森之問,只是沒有道破本質而已罷了!

是否該反思一下,大學是什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特別是清華北大這樣的百年名校,該為中華民族貢獻些什麼?



一夫82


其實這很正常啊,當一切東西都是權力說了算的時候,要不迎合,權力中心化,要不被權力邊緣化。進入權力圈的,要錢有錢,要名有民,雖然可能名不副實,但是現實的社會只看你的收入,和名氣。不需要你有多大實力跟能力。你有實力你有能力。權力不認可,沒有資金沒有人支持,你能做什麼??什麼都做不了。因為你是一個人,保證了生存才能有能力去想其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