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11地級市是如何取名的?

靳源春


山西省下屬11個地級市,分別是太原市(晉A)、大同市(晉B)、陽泉市(晉C)、長治市(晉D)、晉城市(晉E)、朔州市(晉F)、忻州市(晉H)、呂梁市(晉J)、晉中市(晉K)、臨汾市(晉L)、運城市(晉M)。11個地級市的名字都是如何來的呢,得名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呢?且看寒鯤為您一一道來:

太原:大原、泰原,大平原

太原之名被用到如今的太原地區,是在公元前541年的晉國荀吳北伐,正是從這一次的晉國北伐開始,太原地區方才被併入到晉國的版圖之中。而且呢,由於太原盆地是晉國人翻過韓信嶺之後便是相對開闊的一馬平川,所以呢,晉國人便把這片汾河中上游盆地命名為了【太原】。由於,【太】字與【大】字、【泰】字相同,所以【太原】在當時乃至秦漢也偶爾會被寫作【大原】、【泰原】,都是取【大平原】的意思。

到了戰國時期,秦軍攻陷晉陽城,設置太原郡(公元前247年),這才使得【太原】第一次成為正式的行政區劃名稱,並且歷經兩千多年流變逐漸沿用至今,中間雖有中斷,但【太原郡】【太原府】【太原縣】的使用時間,在兩千年裡都是大多數。


大同:天下大同

大同之地古稱平城、雲州、雲中(雲中有多處,大同是其一)等。在中晚唐時期,唐朝先後於843年、869年設置了大同道與大同軍節度使,作為一方藩鎮拱衛中晚唐以後的唐朝政局。唐朝在給各個節度使起名字的時候,初衷都很美好,成德、昭義、天平、宣武、振武、武寧、忠武、義成,全是希望天下安定的好詞兒,大同軍節度使亦是如此,取儒家經典中【天下大同】之義。到了遼代,西京大同府成為大同地區的正式名稱,大同一詞也便從此正式落戶大同城了。

陽泉:漾泉轉換而來

陽泉的來歷比較特殊,並不能找到任何久遠的史料記載,只能得到近乎傳說的漾泉說:

昔日陽泉市區有泉五處,常年湧漾,故稱漾泉,後演繹為陽泉。

考慮到陽泉市區是一座近代因為礦業與鐵路方才興起的城市,在行政區劃史方面,陽泉地區原本主要還是叫做平定縣與盂縣的,那麼寒鯤猜測,很有可能是因為陽泉市區原來就是一個【陽泉村】,這個村的得名是因為【漾泉】,後來由於近代礦業與鐵路的助力,【陽泉】方才從一個村升格為【礦區】,而後進一步升格為【市區】,反超了原本的地區中心——平定縣城。

長治:長治久安

長治與大同相近,都是表達天下安定的好詞兒,取義【長治久安】。【長治】的得名比較晚近,明朝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方才正式出現【長治縣】的名稱,明清【長治縣】一直是潞安府城的附郭縣,直到1945年長治解放,方才設置了【長治市】,【長治縣】也便逐步縮減到如今的地盤。而且,就在2018年9月,長治市進行了行政區劃改革,把長治縣改為上黨區,【長治縣】的歷史即將畫上句號。


晉城:晉國的終結地

晉城的得名,始於唐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淵在位時期),【晉城縣】從此作為【澤州】的附郭縣被沿用下來,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後方才將【晉城縣】升格為【晉城市】,【澤州府】反而降格為【澤州縣】成為了【晉城市區】的郊縣。

【晉城】之得名雖然始於公元7世紀的唐初,但得名的緣由卻在公元前5世紀的東周。隨著韓趙魏【三家分晉】的進行,晉國的兩位末代君主——晉孝公、晉靜公被韓趙魏三家先後遷移到【端氏】、【屯留】,唐朝人可能是誤會了【端氏】與【屯留】的位置,認為如今晉城地區便是當年晉君最後的封地,所以便稱澤州的附郭縣為【晉城】了。

朔州:北方之州

漢代的【朔方】原本是在鄂爾多斯高原附近,隨著漢末中原政權的內縮,【朔方郡】內遷到如今的山西北部後便逐漸消失不用了。後來又設置了一個【朔州】,起初【朔州】是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盛樂),只不過到了北齊天保六年(555年),由於六鎮之亂後塞北之地逐漸被柔然騷擾,朔州便被遷移到了曾經的馬邑,從此,朔州之名便在今日的朔州市安了家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朔州】與【朔方】基本同義,就是【北方】的同義詞,我們常說的【朔風】便是【北風】的同義詞,所以【朔州】的含義便是【北方之州】的含義。

忻州:【新興】轉換而來、欣喜之州

網上流傳著【忻州】是因為漢高祖劉邦擺脫了【白登之圍】欣然返回,所以得名為【忻州】,其實這個說法毫無根據。因為【忻州】之名第一次用在這片區域是在唐朝的武德元年(618年),與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前200年),整整差了818年,更何況【州】作為一級行政區劃那是漢末才出現的,距離白登之圍也有三四百年了,可見【忻州】與劉邦無關。

由於漢末內亂,東漢帝國的北方邊境內縮,很多原本居住在今日晉蒙兩省交界帶的居民紛紛內遷到滹沱河流域(今忻州地界),曹操於公元215年在滹沱河流域設置了【新興郡】用來安置原本的【朔方郡】、【定襄郡】、【雲中郡】甚至【雁門郡】、【代郡】內遷民眾。【新興郡】後來在西晉時期被改名為【晉昌郡】、在北魏時期被改名為【肆盧郡】【肆州】、在隋代又被改名為【新興郡】。

到了唐初武德元年,唐朝這才把【新興郡】改名為【忻州】,【忻州】確實有【欣喜】之義,但這種【欣喜】並不是因為劉邦,而是唐初統治者根據【新興】二字的同音字,選取了一個表示【欣喜】的好詞兒而已。

呂梁:呂梁山

呂梁市作為一個整個行政區出現的時間很晚,直到1971年方才成立呂梁地區。呂梁之名可能僅僅是因為【呂梁山】縱貫全境,至於【呂梁山】是什麼意思,什麼時候開始被叫做【呂梁山】的,寒鯤還沒有找到相關資料,歡迎懂呂梁山的朋友在評論區補充。

晉中:山西省的中部

【晉中】之名也很晚近,它是1948年前後方才出現的一個地名,它是中國共產黨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根據地時期便流行起來的用【省名簡稱】命名根據地、解放專區的一個表現。在新中國建立前後,山西省內先後設置過【雁北專區】、【晉中專區】、【晉東南專區】、【晉南專區】等【地域簡稱+所屬方位】的地名,【晉中市】便是【晉中專區】【晉中地區】的後繼者。

臨汾:瀕臨汾河

【臨汾】最早是在隋朝初年(583年)設置臨汾郡、臨汾縣時出現的,【臨汾郡】雖然只是曇花一現,無法取代【平陽郡】【平陽府】,但【臨汾縣】卻一直作為【平陽府】的附郭縣沿用至今,並最終隨著【臨汾市】的設置而取代【平陽】。

臨汾的含義也很簡單,就是字面上的【瀕臨汾河】,與【臨潁】、【臨汝】、【臨渭】等地名的命名方式一致。

運城:鹽運之城

今天的運城市主城區:鹽湖區,一直以鹽監、鹽邑、鹽運司的官營機構名稱出現在歷史地圖冊之中,可見運城鹽湖在古代歷史中自古以來的鹽運重地地位。運城的得名便是來自官鹽採運機構的俗稱,宋元時期在全國各地鹽場設有鹽運使,明清則設置了巡鹽御史,它們的在地辦事機構往往被簡稱為“運司”,運城之得名便是在“運司”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逐漸成為民間對於運司所在城池的稱呼——運城鎮。近代以來,運城逐漸成為河東地區的行政區劃名稱,這才徹底取代了歷史上的【河東】【解州】成為此地的【大地名】。

覺得本答對您有所幫助的話,還望點贊轉發支持

【碼稿不易,且贊且珍惜】

如果您有獨到的見解或補充,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如果您喜歡寒鯤的文字,可以點擊回答上方的頭像關注


寒鯤


太原:即大平原(古“大”與“太”通用)。“太原”作為地名稱謂,出現於春秋以後。

大同:古時為防止突厥進攻,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建大同城,意為“天下大同”。

朔州:“朔”作為地名,指地之北端,北齊天保八年移於馬邑故城,即現在的朔州城,自此以後歷經幾千年,朔州地名與置地相對固定。

忻州: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來。

陽泉: 地名的形成與此地特有的“漾泉”自然現象及其自然環境有關。

晉中:因為處於山西(三晉大地)中部,因此得名。

呂梁:因呂梁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

長治:取“長治久安”之意,長治地名由此而來。

晉城:晉城因晉君奉祀於此而得名。

臨汾:取“濱臨汾河”之意。

運城:因“鹽運之城”而得名。


愛我城市


太原:秦為太原郡地,太原由此始為區劃名,太原之名取於《尚書·禹貢》“既修太原”一語。據《尚書大傳》說:“大而高平者謂之太原。”可見“太原”是以當地地形而得名


大同:以大同川命名


陽泉:古時勞動人民在此鑿石取煤,挖出了五個水勢旺盛的泉眼,稱為“漾泉”,後訛為陽泉。陽泉因此而得名。


運城:清乾隆《運城志》卷1:“因運司駐剳,故名運城。”


晉城:《太平寰宇記》卷44載:晉城縣“以三國分晉地後,封晉君於此,故曰晉城”。


晉中:位於山西省中部而得名。


長治: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升為潞安府,附郭置長治縣,以祈天下長治久安,“長治”之名自此始,取“久安長治”之義。


呂梁:過去稱離石,因呂梁山得名。


忻州:《元和郡縣誌》卷14:忻州“因州界忻川口為名”。《土地記》:漢高出平城之圍,還師至此。六軍忻然,因名。


朔州:據《爾雅》:“朔,北方也。”《尚書·堯典》有“和叔宅朔方”一語,漢朔方郡之名本於此。朔州乃襲朔方郡之名。朔縣因朔州為名。


臨汾:《郡縣釋名》山西捲上:臨汾縣“以臨汾河也”。臨汾市又因縣為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