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某小「21天不生氣」挑戰,全班僅成功一例!今天你生氣了嗎?

最近,

武漢一群小學生的暑假作業

突然在網絡上走紅。


這份暑假作業要求:


孩子和家長完成一項

“21天不生氣”的挑戰!


武漢某小“21天不生氣”挑戰,全班僅成功一例!今天你生氣了嗎?



事件

21天挑戰不生氣


武漢某小“21天不生氣”挑戰,全班僅成功一例!今天你生氣了嗎?

“21天不生氣”挑戰走紅


“7月31日,晴,爸爸幫我捉了一隻蟬,很開心。”“8月4日,多雲,爸爸多喝了點酒,媽媽不高興。爸爸泡茶給媽媽賠禮。”


這些內容出自湖北武漢三年級小學生容容(化名)的暑假作業。這並不是簡單的日記,其中的“晴”和“多雲”記錄的並不是天氣,而是當天家庭裡的“情緒晴雨表”,而這樣的記錄持續了21天。

和容容一樣參與了這21天家庭情緒記錄的,還有班裡的另外43名同學。這份特別的暑假作業,是武漢市武昌區中華路小學三年級1班班主任程紅老師專門為全班同學定製的一項挑戰——“21天不生氣”。


武漢某小“21天不生氣”挑戰,全班僅成功一例!今天你生氣了嗎?


武漢某小“21天不生氣”挑戰,全班僅成功一例!今天你生氣了嗎?

怎麼做?


媒體報道介紹說,孩子和家長們需要下載一個情緒記錄表格,每天記錄下家庭的“情緒晴雨表”。

表格中,“情緒晴雨表”有“晴”“多雲”“小雨”“大雨”四個選項,選項後面還有“原因分析”和“調節對策”兩欄需要孩子和家長對當天的家庭情緒狀況進行分析記錄。

為什麼是21天?


那麼為什麼這個挑戰會選擇21天而不是整個暑假呢?程老師表示,都說21天可以養成一個習慣,所以就設計了這個21天的挑戰。“我們之前也做過21天養成正確書寫習慣的活動,所以這次設置21天也是希望能讓孩子們養成情緒管理的習慣。”

策劃者:挑戰不是為了不生氣

孩子們的“21天不生氣”挑戰被髮布在網上後,迅速受到網友們的關注。有網友表示“別說21天了,21個小時都難。”還有網友質疑“這種挑戰沒必要,過生活不是做任務,有點火氣不滿發洩一下也很正常。”

武漢某小“21天不生氣”挑戰,全班僅成功一例!今天你生氣了嗎?


程紅說,設計這個暑假作業的初衷,是為了讓孩子和家長們都意識到家庭環境對孩子情緒管理的重要性。“我在教孩子的時候觀察到,不少孩子不太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經常容易跟同學起衝突,而實際上家庭對孩子情緒的影響很大。”

針對網友們的質疑,程老師表示挑戰“21天不生氣”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和家長們做到生活中完全沒有生氣和摩擦,

而是讓大家意識到情緒對家庭成員的影響,進而學會更好地相處。“我只是希望通過這個挑戰,能讓家長和孩子們儘量少生氣,減少不必要的互相傷害。”



結果僅有一個家庭成功


程紅老師說,班裡所有的孩子都完成了挑戰,並提交了自己的記錄表。

通過梳理這些孩子們提交的報告,程老師發現全班44個同學中,只有一對雙胞胎和父母完成了挑戰,做到了21天不生氣,其餘基本“全軍覆沒”。“我統計了一下,在記錄中家長生氣的比例要比孩子高25%左右,而家長生氣的原因超過80%是因為孩子的作業問題。”


武漢某小“21天不生氣”挑戰,全班僅成功一例!今天你生氣了嗎?



家長:以為能輕鬆完成卻失敗了


三年級1班唯一完成了“不生氣”挑戰的雙胞胎的媽媽說,自己的職業就是小學教師,平時就很注意情緒的管理,尤其是對待自己的孩子。接到21天不生氣的挑戰後,全家人選擇了去海邊度假。


武漢某小“21天不生氣”挑戰,全班僅成功一例!今天你生氣了嗎?



“因為面對大海心情比較舒暢,這也是孩子們比較喜歡的旅行方式,從挑戰時段上就儘可能避免生氣的外因。”當孩子們因為旅途上的突發情況,情緒低落時,這位媽媽會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進行調節,“給孩子們充足的選擇,孩子們也就不會出現‘一定要做什麼不能實現’而產生負面的情緒。”

另一位學生容容的媽媽萬女士稱,自己與孩子的爸爸常年分居兩地,為了完成這次挑戰,萬女士和容容商量後放棄了出遊的機會,選擇了去爸爸工作的城市一起“做作業”。容容的記錄表中寫道,21天中有四天家庭晴雨表不是“晴”。“剛拿到挑戰的時候,我覺得21天不生氣很簡單肯定能完成,真的做起來發現很難,而且還是在有意識控制脾氣的情況下,而且我生氣的比例比孩子高不少。”


武漢某小“21天不生氣”挑戰,全班僅成功一例!今天你生氣了嗎?



據程老師介紹,在這次挑戰中還有家長想出了各種有創意的情緒控制方法。“有一個學生的媽媽葉女士在家裡設了‘暫停角’和‘懲罰箱’來調節家庭成員間的情緒衝突。”

葉女士稱,在21天的挑戰中,她和孩子還是出現了四五次的衝突,於是他們把家裡的陽臺設為了“暫停角”,“誰覺得情緒出現波動了都可以先去冷靜5到10分鐘,然後再出來就事論事地溝通。”葉女士進一步介紹,“懲罰箱”則是用來懲罰發脾氣的人,“如果是大人大脾氣,那就罰款50元,孩子發脾氣,罰50個俯臥撐,說是處罰,其實大家被‘抓’住發脾氣的時候還挺歡樂的,孩子有時候邊做俯臥撐邊笑,做完就沒有脾氣了。”


武漢某小“21天不生氣”挑戰,全班僅成功一例!今天你生氣了嗎?

那麼,如何做個“戒吼媽媽?”

我們今天為您提供戒吼月曆和模板

它們來自暢銷臺灣的媽媽情緒管理書:

《戒吼媽:挑戰21天不生氣的教養提案》

不妨參考一下,

創造自己的好心情~

武漢某小“21天不生氣”挑戰,全班僅成功一例!今天你生氣了嗎?

▲心情記錄海報與戒吼月曆模板

【書摘】

讓家中充滿負面情緒的另一個原因,是父母認為孩子的行為與表現,不如自己的預期。父母常用“一切都是為你好”,當成自己對孩子責罵、惡言惡行的合理藉口,但是這背後反映的是父母的控制慾望。

人在成長過程中塑造出的價值觀、理想、自我期待,都會影響自己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父母最難拋開成績魔咒,如果是重視功課的父母,就無法忍受孩子成績不好或不努力爭取好成績。

因為那是父母不熟悉的人生。你期望孩子走一個圓滿順利的人生,就是功課好、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但如果孩子的人生沒有按照世俗社會或你期望的方向發展,你就會有很多災難式思考,你會不放心、焦慮,這種焦慮會影響親子互動。


武漢某小“21天不生氣”挑戰,全班僅成功一例!今天你生氣了嗎?


許多父母也無法切斷自己與孩子成敗間的關係。在“已經給他們最好的,為什麼還這麼不長進”的抱怨裡,往往反映出父母自己的野心。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詢研究所教授柯志恩,在自己的著作《哪個媽媽不抓狂?》中誠懇反省並提醒大家:父母常在不自覺中想“通過孩子,活出一個完美的自己”,當年不敢承受的挑戰,或已享有的榮耀,都希望在孩子身上重生,因為“培養孩子”比“面對自己”容易多了。

所以,許多看似是孩子的問題,有時追根究底卻可能是父母自己的問題。但如果反向思考,把親子關係當成彼此學習成長的歷程,孩子功課低落、不專心、掛在網上、晚歸等問題,只要處理得好,都是一個互相學習的機會;也唯有當容許彼此有犯錯空間時,親子互動質量才有機會改善。

想真正享受美好、健康的親子關係,建議父母可以從三個方面,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認知:

1.先做自己,再做好爸爸好媽媽

扮演父母角色的同時,永遠不要放棄做自己。當你願意為自己的人生衝刺奮鬥時,對孩子也是一種心靈上的自由,他不用為你感到虧欠、遺憾。不要為了做完美的爸爸、媽媽,為孩子犧牲全部。“因為沒有人可以在委屈的關係中得到真正的幸福。

瞭解並接納自己的個性、極限、能力、缺憾及不滿足,調整自己的生命優先級,想清楚自己人生選擇的後果。爸媽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量去給予、去照顧別人。身心俱疲的狀態絕不可能有好心情。


武漢某小“21天不生氣”挑戰,全班僅成功一例!今天你生氣了嗎?

每天要給自己一點安靜的時間和空間去察覺自己身體的情緒。“情緒是一種信號,背後有一層更深的語言,去了解那語言,去接納、理解自己的憤怒和焦慮。”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詢心理師曹淑華建議。

如果可以,讓自己帶著笑容出門,帶著笑容回家。回家前,父母請敏感地體會自己的情緒指數。若以0到10計分,當發現自己當天的情緒在5分以下,就先不要處理任何事,不要去管另一半和孩子,先處理自己。累了就先去泡澡、喝杯花茶,或血糖低時吃點巧克力,讓自己的能量恢復。

2.欣賞取代挑剔,感恩取代抱怨

提醒自己,要做親子關係正向循環的起點。接納並欣賞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須複製你的生命經驗,這樣才能開始欣賞彼此不同的地方;而孩子也會在你的欣賞中,找到他的獨特本質。


武漢某小“21天不生氣”挑戰,全班僅成功一例!今天你生氣了嗎?


用感恩的心情去看待自己扮演的父母角色。因為這個角色,讓你得以享受“單純給予愛”的快樂和愉悅,當你是心甘情願、是為自己做時,孩子也會因此受惠。

在盧蘇偉家裡,任何服務都是一種榮幸、一種福分,都值得特別感恩和珍惜。做任何家事時,幹活的那個人,都一定謝謝家人讓他有這個榮幸替他們服務。

有一次他演講到很晚,回到家中已經很累,發現太太也已經累得睡著了,但洗衣機裡的衣服還沒有晾上。他難免抱怨地去陽臺晾衣服。

晚風襲來,他突然想到:“能夠為親愛的家人服務,實在是很大的榮幸和福氣,這樣的機會也不會太多了,總有一天會是最後一次,就像孩子從小到大接送也不過到高中,大學就不需要了……”

3.衝突過後,示範關係修補的人際智慧

在親子日常衝突裡,重要的不是父母在當下做了什麼,而是事後做了什麼。高淑貞建議,父母在情緒平穩後,可以和孩子分享,為什麼自己那樣在意和生氣?

親子相處,也是在學習彼此相處的人際智能。爸媽在生活忙碌時,也可以向孩子強調,此時此刻並不適合討論事情。孩子在重複的過程中,漸漸會學習到關照父母的狀態。


武漢某小“21天不生氣”挑戰,全班僅成功一例!今天你生氣了嗎?


除非處理的行為很表面,否則改善親子關係,沒有速成做法。任何專家給的建議,不能期待嘗試了一兩次就立即有效,要多給新方法一些時間,給自己多一些耐性。


武漢某小“21天不生氣”挑戰,全班僅成功一例!今天你生氣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