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敢攻打整個東南亞,爲何不敢攻擊印度?

孫華藝


有網友問:日本敢攻打整個東南亞,為何不敢攻擊印度?日軍其實是進攻了印度的。但是,1944年日本的海上運輸線已經完全被美軍切斷,這次被稱為英帕爾戰役的結果,也就成為了日軍的一個噩夢。

英國國立軍人博物館展開過一項民眾調查,在英倫三島人們的心中,到底哪一場戰役才是他們“最偉大的戰役”? 這項殊榮既不屬於擊敗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也不屬於二戰轉折點諾曼底戰役,摘冠的是默默無聞的“英帕爾-科希馬戰役”。

在1944年3月,日軍第15,31,33師團聯手向印度發動了進攻戰役。但是,日本卻無法提供足夠的後勤部隊和汽車部隊,因為汽車部隊大部分都在我國,還有日本本土。而現在海上運輸已經不再安全。

因此,日軍就只能自己揹著2個星期的彈藥和口糧向在印度的英軍發動進攻。希望可以通過繳獲從英國人那裡得到急需的武器彈藥和糧食。

在美國2萬架次的戰機和運輸機支援下,英軍士兵供應十分充足,甚至有熱咖啡喝、有乾淨的襯衣換。不僅空運走了5萬非戰鬥人員和傷員,還空運來了新的戰鬥部隊。15萬英印軍佔據了決定的優勢地位。

日軍拿著2個星期的彈藥和糧食打了3個月以後,發現已經完全打不動了。口糧從出發時的6兩降到4兩、3兩、1.5兩,甚至0.3兩,戰鬥力大為下降。有3萬多名士兵染上了傷寒、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等叢林病。

可是又不想撤退,就死守在哪裡,到了1944年7月,日軍開始撤退了,一直到1944年9月整個英帕爾戰役結束,日軍死亡5.5萬人,其中戰鬥死亡32000人,其他都是病餓死。英印軍損失24000人。


深度軍事


命題有誤。日本攻擊了印度,不過因為“鬼畜牟田口”的狂妄無能,在英帕爾戰役被英軍反擊慘敗。

印度是“日不落帝國”在亞洲乃至全球最大的殖民地,它屬於南亞次大陸,不屬於東南亞。

從長遠戰略來看,日本要稱霸亞洲,勢必要進攻印度,但由於已經同時和中國、美國兩個大國開戰,日軍根本沒有軍力去攻打印度,再開闢一個大戰場。

但到了二戰後期,形勢發生變化。

一方面,納粹德國在歐洲和北非戰場形勢不利,搞笑盟友意大利不堪大用,希特勒只好讓好基友日本向印度進攻,吸引英國和美國兵力(印度是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緩解自身壓力。

另一方面,日軍也需要進攻印度,切斷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緬甸的防禦態勢。

既是一舉兩得,日軍決定進攻印度,目標英帕爾。

參戰日軍是南方面軍第15軍,下轄第15、第31、第33師團,共8.5萬人,司令為牟田口廉也中將。

牟田口廉也,1937年“七七事變”時,擔任侵華日軍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第一聯隊聯隊長,7月7日當天,正是他親自下令向盧溝橋中國守軍開火,並炮轟宛平城,成為“七七事變”罪魁禍首。

1944年3月,牟田指揮3個主力師團先後越過欽敦江,投入進攻。

這是一場從開始就註定的慘敗,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日軍準備嚴重不足。

日軍高層並沒有充分評估駐印英軍的實力,因此發動此次印度作戰的決策過程十分倉促。日本大本營、南方軍都是隻下了進攻命令,卻沒有對前線給予任何實質性的戰役指導,任憑牟田率領1個軍盲目作戰,似乎大家都對這場戰役不看好,能躲多遠就多遠。

第15軍第31師團師團長佐藤抱怨說:“如此大規模的作戰至少應當由大本營立案,在南方軍的指導下,由緬甸方面軍來具體實行,而僅讓一個軍司令官來擔當如此重任……更何況在最後的緊要關頭,方面軍也罷,南方軍也罷,沒有派出一名參謀前來助戰,反倒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躲得遠遠的。”

二是後勤保障嚴重缺乏。

在東南亞作戰的日軍,後勤保障主要依靠海軍,但日本海軍早被美國海軍吃死,根本沒辦法從海上運輸物資;進攻印度的日軍只能靠自己保障後勤,於是在開戰之初,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奇葩場景:日軍趕著作為肉食給養品的大批活牛、活羊,行走在崇山峻嶺和熱帶叢林中。

但即便是這些補給,也被美國空軍一路轟炸,給打的七零八落。

三是指揮官狂妄無能。

這個牟田口缺乏指揮才能,偏偏又狂妄自負。在討論作戰計時,牟田口說道:

“關於此次作戰,我們已經詳細地討論過各個細節,並全部解決了。因此,成功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牟田口的參謀長以後勤為理由,反對發動此次作戰,牟田口不為所動,回答道:

“沒有補給,就不能打仗?那怎麼能行!日本軍隊能夠忍受任何艱難困苦。糧食可以從敵人那裡奪取。”

剛一踏上印度的土地,牟田口又得意忘形地狂妄宣稱:

“陸軍現已達到天下無敵的地步,太陽旗將宣告我們在印度肯定勝利的日子為期不遠了。”

但戰事發展與其美好願望背道而馳。

日軍缺乏給養,加上長途行軍,盡顯疲態,只是趕到英帕爾前沿,無力發動猛攻,駐印英軍則深知英帕爾重要性,與日軍浴血奮戰。

隨著雨季到來,缺衣少食的日軍感染了瘧疾、痢疾、霍亂、傷寒等疾病,由於沒有醫療器械和藥物,只能眼睜睜看著士兵不斷死亡,戰鬥力大幅削減,英軍趁機反擊,日軍傷亡慘重。

疲憊的日軍第31師團沒有吃的,沒有槍彈,只好撤退。

牟田口得知此事,大為惱火,慷慨激昂地發表了堪稱“瘋狗精神”的一番言論:

“諸位,佐藤師團長違背軍令,擅自拋棄了科希馬戰線。因為沒有食物無法戰鬥,就擅自撤退。這樣的人還能稱之為“皇軍”麼?“皇軍”即便沒有了食物,也必須繼續戰鬥的。沒有武器彈藥和食物就不能打仗?這決不能成為正當的理由!……沒有子彈的話,不是還有刺刀麼?沒有刺刀的話,還有拳頭呢。沒有拳頭的話,可以用腳踢的。就算這些都沒了,不是還可以用牙齒咬麼?……不要忘記日本男子應該有的大和魂!日本是神州,神靈必定會保佑我們的……”

不管牟田口如何“使用精神勝利法”,日軍也不是鐵打的,美英印聯軍和中國遠征軍發動大反擊,打得日軍落花流水,損兵折將,幾個月的雨季大潰敗中,牟田口的15軍損失殆盡。

日軍大本營對此十分惱火,但又無可奈何,只得在7月10日下令停止英帕爾戰役。

此役,英印軍傷亡1.6萬人,日軍傷亡6.5萬人,堪稱日本陸軍史上最慘痛的失利。日本軍方對此次戰役的總結是“緬甸戰局以悲劇性的英帕爾戰役為轉折,走向全盤崩潰的命運。”

從此以後,日軍在亞洲太平洋戰場全面轉入防禦態勢,節節敗退,更不可能再對印度發動進攻。


帕爾戰役的慘敗,固然有日軍大本營倉促出兵,準備和指導不足的問題,但牟田口的狂妄無知難辭其咎,日軍上下一致認為,他對自己人的傷害比敵軍更可怕,而盟軍則因他受惠良多,於是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叫“鬼畜牟田口”,而他指揮的英帕爾戰役在日本則成為“有勇無謀”的代名詞。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二戰期間,囂張的小日本幾乎侵略了整個東南亞,甚至還將爪子伸到了美國,可是為什麼卻獨獨沒有攻打印度呢?難道印度當時的軍事實力強大到能夠讓日本都感到敬畏嗎?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就一舉拿下了菲律賓、新加坡、緬甸等多個地方,但是卻獨獨漏掉了印度,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並不是印度本身有多厲害,而是因為印度背後的靠山讓日本不敢招惹。


當時印度和緬甸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日本已經佔領了緬甸了,但是他並不敢把英國所有的殖民地都佔領。而且日本佔領了緬甸之後,剛好美國已經從珍珠港襲擊中回過神來了。日本這個時候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美國身上,就無力佔領印度了。而且當時日本其實是想過佔領印度的,只不過最後的結果並不好,進入印度的幾次試探性進攻均告失敗,尤以因帕爾戰役失敗最為慘痛於是日本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還有大多數部隊都深深地捲入了中國戰場無法抽身。在太平洋,日本也需要保護現有的殖民地。當時,印度集中了英國在亞洲的主力軍,疆域相當於整個南亞大陸的廣大領土,在戰略上非常廣泛。如果日本出兵,必然會騎虎難下,啊三的感謝我大中華給他擋槍啊!


史林外傳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第一,日軍打過印度,但是被打疼了。在南下派與北上派的爭奪中,南下派佔據了主導地位。儘管如此,日本依然希望與德國會師,進攻印度,從而與德軍在中東慶祝勝利。1944年3月,日軍集結了8萬大軍進攻印度。因為後勤未到位,加之疾病肆虐,結果日軍傷亡6.5萬人。對於日軍來說,兵力本來就不夠,一次損失幾萬大軍,三個主力師團元氣大傷,確實是被打疼了。在後期只能轉入防禦狀態,到處修防禦工事。

第二,中英印軍的殊死抵抗。在緬甸戰場上,英國軍隊一再潰退,它們的撤退目標就是到印度。對於英國來說,緬甸可以放棄,但是印度一定不能丟棄。如果日本敢進攻印度,就讓它頭破血流的出去。英軍集結了當時在印度的大部分精銳部隊,還有印度當地武裝和中國軍隊的支援。另外美軍也提供了運輸機的幫助,得以快速調遣部隊。經過幾個月的慘烈廝殺,英國“紳士們”最終還是守住了印度。

第三,日軍指揮官的無能。對印作戰的日軍將領為牟田口廉也,這個人也是發動盧溝橋事變的罪魁禍首。不過他的才能也只能製造一點陰謀事件,指揮千軍萬馬作戰能力顯然不夠。在進攻印度的時候,過度輕視英軍,認為他們依然會一觸即潰。作戰中不考慮後勤的問題,先打再說的風格。結果開戰沒過多久,前線部隊就面臨缺少糧食的局面,居然對前線軍隊說:沒有糧食可以吃草啊。這樣無能的人,敗仗必定無疑了!


兵說


瞭解歷史的都知道,二戰的時候牽扯到了六十多個國家,日本更是幾乎將東南亞全部佔領,可是印度在當時並沒有受到傷害,日本不敢攻擊印度?這完全是無稽之談,日本在戰爭的時候見人就咬,就沒有他們不敢幹的事情,既然不去幹,那肯定就是有原因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說,日本曾經制定過關於印度的計劃。回顧那段歷史,東南亞很多地方都是殖民地的狀態,有趣的是當時日本人可是號召這些地方的人一起反抗殖民,很多國家一開始還真的把日本當成了救世主。印度在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日本人在攻佔緬甸之後,想著一鼓作氣去攻佔印度,可是並沒有嚐到甜頭。

幾次試探性的進攻都以失敗告終,有幾次打的還非常慘烈,同時敗的非常徹底,於是日本人打消了這個念頭,實際上在日本佔領緬甸的時候,已經是非常吃力,戰線拉的太長,而且在當時日本人沒有實力去迅速佔領印度,如果要打,那肯定又是一場持久戰,這個時候日本已經自顧不暇,不可能傻到再去跳進一個泥潭之中。

各國的宣戰已經讓其無力在去開闢一個新的戰場,假如說日本真的開始進攻印度,那麼恐怕他們會敗的更快,所以說,日本不打印度是因為沒有那個實力。不過根本原因卻不是這個,打印度日本能夠得到什麼?這個地方啥也沒有,要資源沒有,要錢沒有,日本人耗費大力氣打下來一點好處都沒有。

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利益,如果有足夠的好處,日本恐怕就會不惜一切去佔領,畢竟佔領之後得到的資源能夠讓他們在這場戰爭中堅持的更久,所以說,日本人不去打印度不是因為不敢,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利益。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喜歡軍事歷史的朋友拜託點擊紅色字關注

在二戰時期日軍是攻擊過印度的,但是一戰就讓日軍徹底對印度失去了興趣,那一仗日軍陣亡5萬多人,卻連一個500英軍駐守的據點都沒有拿下。1943年3月17日,日軍以在緬甸的第15軍為基礎,調遣了第28軍和18、56師團,並且從本土調遣了兩個師團,在4月11日,又調遣了中國派遣軍的第15軍趕赴緬甸,加上原來的33、55師團,在緬甸日軍集結了10個師團的兵力,目的就是通過佔領印度,使得英美不得不增兵印度,從而緩解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壓力。



當時的英國駐印軍也增強了兵力,目的就是防止日軍佔領印度。英軍東南亞總司令蒙巴頓,在印度本土徵召士兵組建了第14集團軍,英軍兵力達到了11個師,還抽調了北非的精銳部隊來駐防印度。而且英軍在印度還有補給之利,加上有美國空軍的支持,基本上這是一場有利於英國的決戰。而英國當時是為了反攻緬甸做準備的,沒想到自己沒有打過去,日軍居然自己送上門來了。


戰役一開始,日軍決心倚仗優勢兵力,迅速的閃擊英軍,從而重新上演當年拿下東南亞的壯舉。1944年2月4日,日軍55師團包圍了第7印度師,但是這時日軍才意識到英軍已經不是當年的英軍了。依靠著大量的重武器和叢林地形,加上有制空權。在被包圍的情況下,依舊使得日軍無法做到全殲英軍,反而是日軍的補給線被英美空軍轟炸封鎖,而被包圍的英軍每天都可以獲得空投補給,並且構建了一個圓形的工事。這次包圍戰以日軍陣亡5000餘人而結束,而第7印度師只傷亡1500人。


但是日軍依舊沒有死心,終於在英帕爾造到了毀滅性打擊。此戰開始前的日軍,其補給線就已經被切斷,日軍士兵只有三天的口糧。日軍指揮官認為,只要打贏了英國的少爺兵,那麼補給就到手了。不過這次冒險註定了日軍要失敗,日軍沒有制空權,加上士兵補給困難。只要英軍稍微拖延,日軍必敗。何況當時的中國駐印軍也參戰了。日軍在熱帶叢林中,缺乏補給,要同一支裝備精良,擁有空軍的軍隊作戰。只能說當時的日軍指揮官牟田口廉真的是勇敢,難怪戰後被評為是英美派到日軍的內奸。


小司馬遷論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是不想進攻印度,實在是沒有這個實力。

日本不是什麼超級大國,僅僅是準一流的列強,國軍軍事、工業、農業都比較落後。

日本當時手伸的很長,已經超過它的能力。

日軍不但入侵了東南亞,攻打中國大陸,還在太平洋上和美軍拉鋸,還要同時和蘇聯對峙。

1941年12月時,日本陸軍的總人數達到了210萬人,其中120萬在中國,剩下不到100萬分別部署在地域極為遼闊的東南亞和太平洋,捉襟見肘。

其中,僅僅入侵東南亞的南方軍就拼湊了45萬規模。但兵力完全不夠用,只得最終增肌到75萬。

即便如此,想要控制這麼大的領土是近2億老百姓,也是不夠的。

所以,在進攻東南亞最西端的緬甸時,開始日軍僅僅使用了2個師團不過5萬人的兵力。

被中國遠征軍打的滿地找牙後,日軍才又增加了3個主力師團,將兵力增加到10萬,將中英聯軍打敗。

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當時緬甸面積就有70萬平方公里,人口高達三千萬。這區區10萬日軍,想要控制緬甸也很困難,根本就無力繼續向西攻打印度。

當時印度面積高達4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有好幾億。日本人估算,拋去印度的英軍不提,即便控制整個印度就至少需要三十萬部隊。

在當時,日本是絕對拿不出來這些部隊的。即便部隊能夠拿的出,也無法保證後勤供應,還是得完蛋。

況且,印度國內情況複雜,種族、宗教、民族、種姓問題都極為嚴重,是個奇爛無比的爛攤子。日本人去,就首先要收拾這些殘局。那麼,佔領印度恐怕對於日本沒什麼幫助,反而會背上一個大包袱。

這種情況下,日本去打印度,豈不是頭被門夾了!


薩沙


誰說不敢攻擊印度了?

日本的整個亞洲戰略,或者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整個國家的總體戰略就是把印度包含在內的。我們之前已經說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的國際關係,其實就是新興的工業化強國(主要是蘇聯、德國、日本、美國)互相叫價、互相試探、合縱連橫的過程,這一過程伴隨著對於老牌殖民帝國(尤其是大英帝國)全球體系的重新瓜分。按照德國地緣政治學家豪斯浩弗的想定,作為大英帝國王冠上的明珠,印度王國是務必要被瓜分掉的。唯一的問題是交給蘇聯人還是交給日本人去佔有。當然,隨著德、蘇的關係破裂與蘇聯衛國戰爭的爆發,豪斯浩弗為希特勒設計的聯手俄國去搶奪亞歐大陸南部“溫暖地帶”的戰略成為泡影,鬥爭的軸線迅速沿著阿爾漢格爾斯克-阿斯特拉罕這條A-A線展開,反而給了亞洲大陸東部的日本以天賜良機去奪佔印度這塊大英帝國的地盤。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日本陸軍在東南亞戰場幾乎打的所向披靡,對於新加坡的攻略更是打得帝國首相丘吉爾驚掉下巴。但是,隨後的日本不得不將全部的力量投入到同美國爭奪太平洋制海權的戰爭中去,自然也就無暇顧及“打到印度”這個問題了。一直到1944年3月日本發覺英軍試圖從印度向印度支那地區發起反攻,且中國的蔣介石政權一直通過阿薩姆邦向西南地區運輸抗日物資,才不得不發起了以攻略印度阿薩姆地區為主要目標的英帕爾戰役(也就是“烏”號作戰計劃)。但此時已經是強弩之末的日本陸軍完全無法適應緬甸叢林的作戰環境,漫長的補給線對於本來就不重視兵站工作的日本陸軍來說基本上還沒開打就先給參戰部隊判了死刑,再加上“鬼畜牟田口”這麼一個四六不靠的軍事主官,愣是把英帕爾戰役打成了“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愚戰亂鬥”,參戰的日本陸軍部隊傷亡高達7萬人以上,光是被餓死的就有三四萬人,把進攻路線打成了“白骨街道”。進攻印度的鬧劇就這樣收場了。

以上,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探討。如果贊同我的回答,也歡迎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及時收到更多回答。


軍武次位面


日本敢於打東南亞,為何卻沒有打印度?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一點,日本為什麼要打東南亞?

太平洋戰爭的實質

悟空問答上喜歡歷史的朋友很多,喜歡二戰史的人也很多。二戰時各種戰役進程和整體轉折許多朋友都能如數家珍地進行詳細解讀,非常專業。但關於二戰的實質,其實涉及到的人卻非常少。

大家知道,發動二戰的是三個軸心國,而軸心國發動二戰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爭奪生存空間。但在說這個生存空間的時候,多數人都只侷限在地理和種族角度,比如說日耳曼民族需要生存空間,日本人想要擺脫島國的悲哀,以及侵略者貪婪的本性等等,卻忽視了另一個更加根本的原因,就是能源。

對世界戰爭史有些瞭解的朋友可能知道,1911年,丘吉爾擔任英國海軍大臣的時候,開始大力推動英國海軍由以煤為燃料,向以石油為燃料轉變,從那以後,石油就成了現代戰爭最基本的一種戰略資源。而20世紀初,隨著汽車和飛機等交通工具的發明和普及,石油在民用領域和經濟領域也漸漸具有了核心的樞紐作用。

世界石油儲量分佈圖,日本是絕對的貧油國

而二戰時的軸心國在當時其實也都已經邁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在世界上屬於比較富裕的國家,但這三個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先天不足,即缺乏能源。其中日本是最嚴重的,尤其是石油,日本本土和當時已經被他們侵佔的朝鮮半島和臺灣地區,都不出產石油

為什麼要打東南亞

前文已經提到,石油在20世紀初開始就已經成為了現代戰爭最基本的戰略資源,可以說沒有石油,現代戰爭是一天也打不了的。因為沒有石油,不但坦克沒法開動,飛機沒法起飛,軍艦沒法出海,兵力沒法通過火車和汽車調動,甚至最最基本的,工廠裡的機器都沒法運轉,連步槍和子彈都造不出來。而1931年日本人發動918事變,開始侵華之後,其石油需求量也隨著戰爭的深入不斷增長。

印尼的石油儲量豐富,到2016年之前都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

而在1931年到1940年之間,美國一直是日本最主要的石油供應國。可以說日本所用石油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都來自美國,其它一少部分來自荷屬東印度油田,也就是位於現代印尼境內的油田。但在1941年,美國開始威脅中斷對日石油供應。而這對正處在侵華高潮的日本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可以說如果美國真正斷油,日本的戰爭是連一天都打不下去的,而這是日本無法接受的。

所以日本當時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尋找石油的替代來源。而在當時,離日本最近的石油產地有兩個,一是蘇聯西伯利亞的油田,二是荷屬東印度,也就是印尼的油田。圍繞著去哪搶油,當時日本國內分成了“北進”和“南進”兩派。但在1938年和1939年,日本分別在偽滿和蘇聯邊境的張鼓峰和偽滿和外蒙邊境的諾門罕對蘇聯進行過兩次戰略試探,但日本連半機械化都算不上的陸軍在已經基本實現機械化的蘇聯紅軍面前完全不堪一擊,兩次衝突都以日本的慘敗告終。

這兩次慘敗使日本認識到去西伯利亞搶石油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南進”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而南進印尼,就必需把在東南亞的英國勢力和在菲律賓的美國勢力一起掃除,不然美英絕不會允許日本去荷蘭手裡搶奪油田。所以日本才會發動珍珠港戰役,先行打跨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然後才能放手進入東南亞搶奪石油。

對石油的渴望才是日本入侵東南亞的根本原因

因此,對印尼石油的迫切需求才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真正原因,而印度並不存在這樣的資源,而且距離東南亞也比較遠,對戰局沒有直接影響,對日本來說完全沒有價值,所以日本在二戰期間始終沒有將主攻的矛頭對準印度。


桃花石雜談


如果單純考慮掠奪資源,想掠奪哪個國家的資源完全是可以借道或和別國合作的,但日本主要還是想用軍事能力征服別國,所以在戰略和軍團佈局等方面下功夫,也就是不管攻打那個國家都講究章法,保障每個軍團的兵力減員降到最低。不要小看了日本軍人。日本軍人也懂兵法,日本打的都是沿海國家,連中國領土日本都沒太深入。就1944年,英帕爾戰役,日本從緬甸進攻印度,慘遭失敗。原因不說大家也知道,深入了,日本的補給線被炸燬了,斷了日軍的後路了,沒有接應。日軍只帶了20天的口糧只能速戰速決,但斷了後路的日本軍人多多少少總會影響到軍心,慘敗是註定的。英帕爾那是盟軍軍事基地,子彈炮彈可勁打,耗得起。

問日本為何不敢打印度,懂點軍事常識的朋友都應該清楚,以當時的戰局態勢,確實不敢打也不能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