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GPS,霍去病爲何每次都能對匈奴實施精確打擊?

易安小童


在漢匈戰爭初期,漢軍由於不熟悉北方荒漠地形,屢屢迷失方向,找不到匈奴軍的影子,故而作戰十分被動。

在與匈奴的作戰中,漢軍最頭疼的事,就是匈奴軍隊來無影,去無蹤,很難找到他們的蹤跡。連敵人在哪都找不到,這戰還怎麼打?以前劉邦的謀士成進曾很形象說:“追擊匈奴時,好象跟影子搏鬥。”

武帝時期,漢匈戰爭全面爆發。漢軍迷失方向或空手而歸的情況仍然很嚴重,比如第一次北伐匈奴,公孫賀大軍深入匈奴,連個匈奴人的影子都沒找到;第二次北伐時,李息兵團出代郡,依然找不到匈奴主力;第二次河西之戰,原本計劃與霍去病會師的公孫敖兵團也因為迷路,最後不得不放棄原先計劃;在漠北之戰中,李廣兵團也由於迷路而錯失會師時間。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霍去病卻從來不曾迷路,而且出擊匈奴,幾乎是每擊必中。這是為什麼呢?

我想大致有幾個原因:

第一,霍去病參戰時,漢軍對荒漠地形作戰已經比較熟悉了。

漢軍對荒漠作戰是有一個熟悉適應的過程,隨著戰爭的深入,捕捉敵軍主力的能力越來越強。霍去病第一次參加戰鬥,是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此時距第一次北伐(元光六年元,前129年)已經過去六年。在第一次北伐時,漢軍四路大軍,兩路遭重挫,一路無功而返,只有衛青小有斬獲。六年來,漢軍逐漸熟悉匈奴的戰法,衛青先後取得河南之役與漠南之役的偉大勝利。可以說,漢軍已經比較適應荒漠地帶的作戰了。這些千金不換的作戰經驗,衛青肯定一五一十地傳授了自己的外甥霍去病。

第二,霍去病的部隊,是漢軍精銳中的精銳。

霍去病是比較幸運的,因為他的起點比較高。他不是從小兵當起,一開始就是票姚校尉,舅舅衛青撥給他八百名勇騎,乃是騎兵中的精銳。史書說:“大將軍受詔予壯士這些騎兵都是精銳,當然是比較熟悉荒漠作戰,霍去病一戰成名。

由於漢武帝對霍去病格外器重,故而霍去病很快成為獨當一面的將領,而且所部將士多為精銳,史書說“所將常選,諸宿將兵不如”。在漠北之戰中,最勇敢善戰的少壯派將領都歸霍去病節制,“敢力戰深入者皆屬去病”,包括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後來在南方戰場成為一代名將)、鐵桿老部下“從票侯”趙破奴、北地都尉衛山等等。

霍去病兵團不僅是由最強悍的士兵組成,所受的待遇也是最好的。漢武帝特地安排宮廷負責膳食的官員,帶了數十輛的餐車,專門負責給霍去病的騎兵團提供優質的伙食,以保證這支最強悍兵團的戰鬥力。

第三,霍去病大膽起用熟悉荒漠騎兵戰的胡人將領

在河西之戰中,霍去病麾下將領有三人封侯,分別是趙破奴,高不識與僕多,其中高不識與僕多都是歸義匈奴人。在漠北之戰中,又有四人封侯,分別是路博德,復陸支,伊即靬與衛山。其中

復陸支與伊即靬都是匈奴歸義王。

在河西與漠北兩大戰役中,因功封侯的七人中,有四人是胡人,超過一半,可見胡人將領所起的作用是多麼大。比起漢人將領,他們更熟悉荒漠的地形氣侯,對匈奴人的戰術戰法更是瞭如指掌,更重要的是,他們就是最好的嚮導。所以為什麼公孫敖李廣會迷路而霍去病不會迷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霍去病軍中胡人很多,認路對他們來說,根本不在話下。

第四,當然不能不提另一個重要因素,霍去病是個天才將領。

霍去病為人沉勇有大略,敢於任事,遇事果斷而堅決。他是罕見的軍事天才,只活了二十四歲,這個年齡與他的偉大業績很不般配,可惜的是,他的天才兵略沒有被史書所詳記。

有一次,劉徹想要傳受霍去病孫子兵法與吳起兵法,沒想到霍去病居然不以為然,回答武帝說:“行軍作戰,關鍵要看謀略如何,沒必要學習古代兵法。”這是個創新意識很強的人物,他與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剛好相反。趙括學了許多兵法,打仗卻不行;霍去病沒學什麼兵書,他的軍事才能,估計很大程度來自舅舅衛青的言傳身教。

霍去病偉大的軍事成就,不僅僅是指揮一系列戰役,更在於他的精神境界。漢武帝曾給建了一座大宅院,要送給他住。霍去病拒絕了,他雖然生於富貴之中,但並不貪圖。他說了一句足以激勵每一個國人的名言:“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正是這種使命感,點燃了他的生命之火,也讓他無與倫比的軍事天賦有一個淋漓盡致的表演空間。




君山話史


霍去病最擅長打的就是閃電戰。

他每次出征前都是挑選最健壯的士兵跟隨,而且戰馬也是最一流的。

匈奴人生活在大漠中,想快速找到他們,只能像霍去病這樣幹才行。

因為霍去病行動夠迅速,往往是匈奴人還沒得到霍去病來進犯的消息時。

霍去病就神出鬼沒的出現在了他們的面前。

就是這種行軍速度,令匈奴人聞說霍去病的大名而膽寒。

在一個就是霍去病年輕,他敢打敢闖。

霍去病年齡上的優勢是衛青和李廣等名將不能比的。

在對比一下老將李廣,李廣行軍史書上也有記錄。

司馬遷說李廣在行軍時,就像放羊一般。

大家都是這裡一片,那裡一片漫無目的行軍。

這種行軍的結果往往導致,李廣大軍還沒有找到匈奴人來打。

就先斷了口糧,這時候他們只能無功而返了。

這也是李廣多次出征攻打匈奴而無戰果的原因。

在霍去病看來,只要你的速度夠快,

搜索得地域夠廣,就不愁找不到匈奴人。

只要是霍去病出徵,就沒有空手而回的道理。

正式他使用了這種閃電戰術,才把匈奴趕到貝加爾湖(今俄羅斯境內)一代去。

這也是霍去病能精準攻打匈奴的主要原因。

可以說,在那個年代只要是馬力能到達的地方。

都留下了霍去病的足跡,最終霍去病把匈奴打成什麼樣了呢?

你要聽說到時霍去病的大軍來了,他們的唯一反應就是跑。


漢史趣聞


遊牧民族是逐水而居!只要知道這一條就足夠了,小河小王,大河大王!難嗎?從河西走廊過來,大的河就一個石羊河、黑河、討賴河、疏勒河,稍微有點常識的都知道,而匈奴的重點防禦在河套承德那一帶。所以霍去病運氣也太好了。


wushishuy


精確打擊算不上,但是閃擊倒是讓匈奴吃盡了苦頭。

霍去病麾下清一色的騎兵部隊,更有數量客觀的匈奴人,對面前的這篇草原隔壁都是清楚的很,什麼樣的山在什麼地方可能有水,什麼樣的隔壁草原附近有什麼樣的部落,這都是有規律的。

霍去病單獨出擊麾下騎兵也少說有一萬以上,他們可不是排著整齊的隊伍向前進軍,他們一般的呈現出幾隻其頭並進的行軍模式,中間間隔目視可望或者相互之間通過揮舞戰旗就能簡單傳遞信息的行進方式,在每個隊列前邊又有三五個人一組的輕騎兵斥候若干支對前方實行扇形偵查,這樣他們的前進跨度就大致有如今的十公里左右,加上本來行進總隊兩翼就有輕騎兵縱隊警戒,跨度就更寬了。橫向推過去基本很難有發現不了的目標。

草原民族最致命的弱點就是他的牛羊,但凡附近有大的部落活動必然的有著規模龐大的羊牛群在跟前,提供給這個部落的平時吃穿用度,所以尋著草場的牛羊啃食痕跡不難發現這個部落的活動方向,那麼向著這個方向直接推進隊伍,這個部落就很難逃脫了!

即使這個部落僥倖沒有被斥候發現,那麼換個推進方向即可,發現一個部落也是很輕鬆的事,更何況還有匈奴人作為嚮導呢!


用戶3087668883


沒有gps的時代有嚮導,今天我們擁有的高科技在古代都有相應的解決方案,不要以為古人不如今人,即使人類也不比動物高明多少,正如燕子每年都能準確無誤的飛入舊巣,狗靠尿液行千里也能找回家。


1、嚮導如同警察的線人

據考究,霍去病第一次奔襲匈奴時,手頭只有800騎兵,這是官方的數字,其實他的偵查兵都有這個數字。這些偵查兵大部分都是胡人,你會說胡人怎麼會幫助漢人打自己呢?其實那是的胡人遠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部族的情誼,你說要偷襲山那邊的部族,如果給他分一杯羹,他很高新當前鋒。遊牧民族只講利益,不講民族,更遑論國家。有奶就是娘。


2、所謂精確打擊言過其實

霍去病打戰基本靠運氣+嚮導,嚮導也不是每次都準,尤其是捉摸不定的遊牧民族,地廣人稀,很多時候靠沿途的蛛絲馬跡追蹤,不過霍去病是福將,每次都讓蒙對,而李廣的運氣就太背了,他的兒子李陵同樣如此,所以說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努力固然重要,運氣更重要。

霍去病打戰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運動戰,他不戀戰,來如風,去如風,和匈奴的打法一樣。這讓匈奴人有點懵。再加上他的騎兵都是千里挑一的精銳,不說以一敵十,以一敵二是沒問題的。而且他打得是運動戰。不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要的是推毀其銳氣。所以打起來很輕鬆。沒有壓力,草原一望無際,行動快,發現目標,精準追擊也很容易。


霍去病收復河西走廊,征戰焉支山這一段我去考察過,也拍了一些視頻,可以看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20, "group_id": 6436850872117887489, "media_id": 6217579791, "neardup_id": 13638512686265591172, "vname": "\\u7109\\u652f\\u5c71.mp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