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美國新媒體是如何進行融合與互動的?

隨著手機、電腦、Ipad 等為代表的第二屏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報紙和電視等傳統媒體紛紛到新媒體移動端尋找突破與再生的機會。早在2010年,以《今日美國》和《連線》為代表的紙媒,就開始踐行內容生產、資訊抓取、傳播形式、編讀互動等方面的變革,如讓受眾參與內容生產、應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報道、拓寬媒體互動方式、培養互聯網時代“死忠粉”等,所取得的一些經驗,值得國內媒體吸取與借鑑。

「借鉴」美国新媒体是如何进行融合与互动的?

美國傳統媒體現狀

由於報紙閱讀率的持續下降,早在2010年左右美國報紙就已經開始減少紙質報紙的發行量,類似《今日美國》這樣有影響力的報紙,也在引導用戶在電子終端設備上閱讀。報刊類廣告已經從2003年開始下滑了52%。2013年,美國電視廣告尚能保持穩定狀態,達到了650億美元,但以Google公司為代表的新媒體公司,也在這一年廣告幾乎達到同等數值。但是,美國三分之二的新聞從業人員,仍然在報刊雜誌等傳統媒體就業。是技術革了紙媒的命,年輕受眾的需要就是未來媒體發展的需要或方向,這個年齡段應該在18到48歲之間,或者在25到55歲之間。外國媒體很少把60歲以上的群體當樣本,因為他們的消費力下降了。消費會產生商機,商機會激發創造力。

為了保持強大的競爭力,美國地方媒體,特別是電視臺開始進行合併,2013 年,共有290家地方電視臺被迫出售。傳統媒體被新興媒體收購的步子加快,比如Amazon以2.5億美元收購了《華盛頓郵報》,eBay也在跟進收購其他報刊。

美國25%的地方電視臺,不再進行新聞內容的生產,他們開始向更大的電視臺購買內容。拿KOMU(NBC所屬地方電視臺,NBC在全美擁有約二百多家類似的電視分臺)來說,它可以購買NBC電視臺的新聞,也可以向福克斯、CNN或者其他大電視臺購買,跨機構之間的生產與合作已經存在。NBC電視臺的下屬機構,也會 提供內容給福克斯下屬的分支電視臺。這是商業利益往來,並不存在門戶之間的紛爭。

資訊獲取渠道日益多元化

現在,全世界範圍內,四分之三的人開始用移動設備來看新聞。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佔比由2016 年的95.1%提升至97.5%。手機不斷擠佔其他個人上網設備的使用。中、美兩國對比,中國人花在互聯網和手機上的時間比美國人多,美國看電視的時間比中國人多。

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迅速而龐雜,新聞發生時,越來越多的人從傳統媒體上看到新聞後,會同時關注新媒體上的言論,看看大家在Facebook和Twitter上怎麼說。傳統電視媒體的傳播優勢正在被逐步分解,轉而漸漸被手機、電腦、Ipad等第二屏所替代。受眾已經不滿足於單純、被動地接受新聞,轉而尋求多樣化、互動式的途徑來了解新聞、參與新聞。以特斯拉為代表的互聯汽車,已經把車變成一個全互聯的平臺,車不僅僅是交通工具,也是一個移動的娛樂和辦公空間。

3G完成了圖文的傳輸,4G解決的是即時視頻傳輸,5G到來後視聽類新聞的傳播會更快,互動會更便捷,電視臺會受到更大的衝擊。手機等移動端,已經成為人們獲取資訊和進行娛樂的主要媒介。

「借鉴」美国新媒体是如何进行融合与互动的?

新聞生產方式的改變

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滿足了受眾表達和傾訴的慾望。比如KCET電視臺(南加州社區公共電視臺),電視臺拍什麼片子,由本社區觀眾投票決定,而且電視臺的網上社區,還會安排一些內容,由受眾去完成,讓受眾參與內容生產。

為了擴大新聞來源和即時收集來自受眾的資訊,NBC電視臺下屬的網站,使用了一款第三方應用軟件geofeedia,可監測Facebook、Twitter、Instagram以及一些郵件等,並利用地理經緯度的定位和圖片軟件,進行新聞資訊真偽的判斷。

比如中國雲南發生了地震,有人在當地發了一條微博,利用這款軟件,就可以得到當地新聞。在同一地點收集的微博越多,信息就越完整,進行綜合後,就形成一條最新資訊,被推薦在網站的顯著位置。這種新聞生產,就是來自於受眾。

而NEWSY.com公司,則對ABC、CBS、CNN、FOX 等電視臺的新聞,進行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畫面截取,然後綜合其他大型新聞網站、報社或推特上的消息,配合自己的新聞稿件,實現新聞資訊的播報。這個公司沒有自己的記者,只有編輯。

應用新媒體技術讓報道更生動

美國多媒體專家丹·阿徹爾和他的團隊,正在試驗一種新的新聞播報做法,有點把新舊媒體融合的意思,他報道新聞的方法是手繪,在一百多年前是時尚,但在有照相機和攝像機的今天,仍這麼做並不是倒退,因為他在手繪的內容上,加載了很多新的手段。

比如在報道非洲一個關於人口販賣的新聞的時候,因為沒有現場視頻,不少媒體都採用圖片式報道,但阿徹爾卻利用電腦成像,將採訪過程的所見所聞,用互動式連環畫的手段表現出來,受眾將鼠標移動到不同的場景和人物身上,就會出現更加詳細的故事內容和人物對話。這個關於人口販賣的報道版本被BBC在網上發佈,因為它表現手法的與眾不同和互動式體驗,兩天內點擊率就超過了120萬,在新媒體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連線》雜誌,是一份值得關注的新媒體,形式應該是電子雜誌。這個多媒體雜誌實行內容收費、廣告收費的操作模式,側重於創新的廣告呈現和精緻的故事表達,吸引用戶的眼球,使其產生購買的衝動,讓軟文廣告也能創造價值。它 不但賣內容(訂閱),也賣廣告(看廣告也要錢), 還賣產品(在廣告裡提供廣告產品的鏈接),以此可以享受優惠。《連線》雜誌是美國新出現的比較受歡迎的雜誌,因為它新鮮時尚,走在潮流的前沿。

「借鉴」美国新媒体是如何进行融合与互动的?

新媒體互動方式的改變

傳統的報紙、雜誌、電視,都不能實現和受眾的即時互動,但互聯網讓即時互動成為可能。人們為什麼喜歡社交媒體,就是因為每個人既是信息的發佈者,也是評論者,人們發出的每一條信息或聲音都會有回應,回應越多越有成就感。

但是,如果是一個大型媒體,該怎麼互動?

傳統媒體的權威性來自於歷史的積累,但是親切的姿態,則來自於與受眾的互動,一個既有歷史地位又有好信譽的媒體,要想贏得粉絲是很容易的,需要的就是改變傳統的發佈—接收模式,需要開始傾聽和接受來自受眾的聲音。

美國一些電視臺為了提高收視率,在觀眾看節目時,可以計算點數,點數增加到一定數量,就可以被邀請到電視臺參加節目,併發送禮物。這種方法在國內一些地方電視臺已經紛紛採用。但是,在全媒體時代,電話、微博、微信等極大地拓寬了電視節目與觀眾互動的渠道,觀眾可以通過短信互動平臺、網絡論壇、微博微信即時評論等途徑參與到節目中,最大限度地實現與電視節目的互動。美國的電視臺鼓勵受眾用Facebook、Twitter這樣的互動平臺,對電視臺的節目進行評論或建議,並鼓勵大家在各自的社交圈裡分享這種評論。

KCET電視臺會把近期的選題等,都放到電視臺的網站上,由觀眾投票決定先拍什麼片子,以及拍什麼內容,片子拍出來之後,還要在網站和電視屏幕上宣傳。這樣,觀眾會在電視和網絡上,與電視臺進行互動。如果電視臺還有其他資訊平臺,那麼,它就會想辦法,讓受眾跟本新聞集團下屬的所有資訊平臺進行互動。這就是為什麼新媒體喜歡收購傳統媒體的原因吧。

在互聯網時代培養“死忠粉”

我國最早利用粉絲造勢的節目是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利用粉絲造勢,現在已經成為娛樂明星常用的手段,因為粉絲不但是身價的反映,也可以轉化成賺錢的手段。

怎麼打造“死忠粉”?從事電視收視數據調查的美國尼爾森公司,現在開始從事互聯網點擊率和受眾來源的數據調查和分析,這就是大數據。大數據可以指導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生產,也可以識別哪些人是“死忠粉”,甚至可以告訴電視臺節目粉絲的收入、學歷、購物偏好等等。

流量就是潛在客戶,客戶就是商業機會。當媒體用自己的平臺吸引了數量一定的粉絲,無論是硬廣告,還是商業性廣告植入,也或者成為電商的鏈接平臺,就成為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