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讓1億中國人吃上一碗好燕窩

“當年,我騎著一輛本田摩托車在路面上狂奔,就想拋開一切,衝破層層障礙,去闖出一個全新的世界。”

光陰一晃30多年,如今的黃健,算是功成名就,榮耀歸來。2017年底,他特意買了一輛新款豪華摩托車“致青春”,算是對自己30年前青蔥歲月的懷念。

黃健:讓1億中國人吃上一碗好燕窩

燕之屋董事長黃健

過去的七年裡面,燕之屋發生了太多的事情,就像過山車一樣,爬上頂峰又被摔到谷底,公司一度行走在破產的邊緣,幸運的是,公司最終苦盡甘來,谷底反彈,走上正軌,並迎來了現在的大發展。

在最艱難的時刻,敢於重新定位開創新品類;在臨近破產的邊緣,並沒有病急亂投醫,大膽引進“三個火槍手”,選對“中國合夥人”,化危為機,順勢將企業治理推向一個新高度。

回首往事,歷歷在目,這麼多年的艱辛和努力,黃健都是為了堅守自己的初心:“讓1億中國人吃上一碗好燕窩”。

一顆不安分的心

在福建地區,一直崇尚“愛拼才會贏”,這在黃健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的熱潮如火如荼,沿海地區掀起了一股“出國留學、打工熱潮”,目的地包括有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黃健再也坐不住了,在當了五年教師後,他不顧一切反對,毅然砸掉鐵飯碗,隻身下海闖蕩。

他回憶說:“當年,我騎著一輛本田摩托車在路面上狂奔,就想拋開一切,衝破層層障礙,去闖出一個全新的世界。”

光陰一晃30多年,如今的黃健,算是功成名就,榮耀歸來。2017年底,他特意買了一輛新款豪華摩托車“致青春”,算是對自己30年前青蔥歲月的懷念。

1997年,出國十多年的黃健,兌現了他從縣城第一次來廈門時許下的承諾,“一定要在這座美麗的城市留下來”。而留下來的方式,就是選擇在廈門創業。

創業項目最後選擇了燕窩。

從印尼考察回來後,1997年底,黃健傾其所有,創建了燕之屋的前身——廈門市雙丹馬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從此與燕窩結下了不解之緣。

黃健:讓1億中國人吃上一碗好燕窩

不斷打破行業規則的創新者

經過一年的經營,黃健的燕窩生意越做越大,產品覆蓋廈門各大商場。黃健的雄心也日漸顯露出來,他決定走出廈門,面向全國。他就像一隻羽翼漸豐的金絲燕一樣,要展翅飛得更高。

2002年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在北京召開連鎖大會。幾年的商海鍛鍊,讓黃健有了敏銳的商業觸覺,這種新型的連鎖商業業態,大有可為,他迫不及待地飛往北京學習。

在這裡他學習到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特許連鎖經營模式,它將自己所擁有的商標、產品、專利和經營模式等無形資產以特許經營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許者使用,一來可以迅速擴大市場份額,二來可以收取穩定的加盟費,三來可以快速打響品牌。

北京回來後,黃健認為自己的公司也可以嘗試推進,於是策劃出了“燕之屋”品牌,用於特許連鎖經營。同時,黃健自己走上街頭,積極為燕之屋樣板店選址。

在動員大會上,股東和一幫高管都提出反對。他們不明白,現在的貿易生意做得挺好的,為啥還要瞎折騰。而且,這種沒人幹過的事情,風險極大,稍有不慎,就會把過去賺的那點錢賠進去。

“做企業,不冒險、不嘗試,怎麼知道輸贏!”黃健態度堅決,義無反顧。

大家拗不過固執的黃健。很快,在炮竹聲聲中,廈門禾祥西路,第一家燕之屋專賣店開張了。為了提升用戶體驗、補足服務短板,黃健獨創發明了“專賣店+廚房”的模式。

黃健:讓1億中國人吃上一碗好燕窩

專賣店不僅展示商品與銷售,還配有廚房功能,其引入現代化蒸煮設備,實現“四個現代化”:現點、現燉、現吃、現送。用戶可以到燕之屋店裡食用燕窩,也可以預約送到家裡享用。這種完全從用戶出發的個性化服務,一經推出,馬上受到客戶歡迎,門店經營火爆。燕之屋創新的模式在行業裡引起了轟動,一時間,市場上冒出眾多模仿跟進者。

作為高知分子出身,又在國外有過留學工作背景的黃健,在行業率先推出專賣店形式後,緊接著,又放了一個大招。

黃健:讓1億中國人吃上一碗好燕窩

越瘋狂越接近成功

“什麼時候我們做燕窩的,也可以請明星?”

一直希望在燕窩行業打造一個知名品牌的黃健,思忖著。但是,請明星代言,需要一筆鉅款,這對於當時資金實力尚不是很強的燕之屋來說,能夠承受得了嗎?

當他將請明星代言的想法跟公司其他高層交流時,再次遭到一片反對聲,這次反對的聲音比上次開專賣店時要大得多。因為,這次投資更大,風險更加不確定。

雖然面對一眾的不理解,但黃健還是執意推進。2008年,黃健把企業賺到的幾乎所有利潤全部拿出來,聘請香港巨星劉嘉玲代言。這是一次孤注一擲的“賭一把”,“不成功便成仁”了。

歷史再一次青睞黃健,誰也沒想到,明星代言發揮了應有的威力。當時,“不老女神”劉嘉玲的宣傳海報,像雪片一樣鋪滿了全國燕之屋所有專賣店、加盟店,結果迅速引爆市場,專賣店裡的銷售業績扶搖直上。更重要的是,普通消費者也進一步瞭解了燕窩,知道了有一家做燕窩的企業叫燕之屋。一時間,燕之屋風光無兩,前來洽談加盟的商家絡繹不絕,燕之屋在全國擁有500多家門店,準備籌備上市,公司發展達到了一個歷史性的巔峰。

鷹的重生

商海波詭雲譎,一則突如其來的新聞把處在雲層之巔的燕之屋拉下雲端,並陷入驚濤駭浪的“輿論旋渦”之中。

黃健:讓1億中國人吃上一碗好燕窩

2011年8月15日,寧波質檢部門在隨機抽查檢測中發現,部分燕窩門店銷售的“血燕”(紅色的燕窩乾貨)裡面的亞銷酸鹽超標。緊接著,電視臺在午間新聞進行了報道。

事實上,作為農副產品的燕窩乾貨必須經過燉煮食用,而燕窩乾貨在浸泡和高溫蒸煮過程中,亞硝酸鹽會被溶解掉,並不會對人體構成危害。但因為當時還沒有成形的、專門針對燕窩的食品標準,燕窩被套上“即食食品的標準”,蒙上了不白之冤。

一時間,議論聲四起,流言蜚語滿天飛,悲觀情緒波及整個燕窩行業,形勢急轉直下。

受到事件衝擊,燕之屋的合作商紛紛要求總部退訂金退貨款, 短短兩週時間內,燕之屋就被迫關停200多家代理加盟店,因為店裡沒銷售業績了,還不斷有顧客上門討說法,代理合作商也扛不住了。

此時此刻,黃健表現出企業家的責任與擔當,他沒有抱怨,沒有推卸,沒有消極應對,而是認認真真地為行業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積極與國家工商、質監部門溝通,他還親自帶隊去燕窩原產地——印尼考察,弄清“血燕”的來龍去脈。原來,有的燕農將普通的白燕窩放在裝滿燕子糞便的箱子中,將白燕窩燻成了紅色的血燕,或者直接使用食用色素進行染色。因為“血燕”是洞燕,經過礦物質長年累月氧化而成,其售價比一般白燕窩要貴得多。

為了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黃健又組織專業人員,進行跨國溝通,與國家相關部門制定出燕窩行業的相關標準。2011年之後很長時間,中國都停止了一切燕窩進口。直到2013年4月,隨著我國進口註冊燕窩及追溯體系的逐漸完善,燕窩進口才得以恢復,這就是所謂的“進口燕窩一盞一碼”的溯源標準。

第二件事,黃健與合作商友好協商,無條件退還保證金、接收所有退貨,針對消費者也是無條件退貨退款。

當時,隔三差五就有合作商上門來討要貨款,燕之屋總部承受著巨大的資金壓力。前期黃健請明星代言、投放廣告、跨國採購,所剩資金已不多,再碰上此事件,可謂是雪上加霜。

在外界看來,燕之屋企業已是危若累卵,破在旦夕。

“只要有我在一天,燕之屋就不會倒。”黃健斬釘截鐵地回答。在那些風雨飄搖的日子裡,黃健強打精神,整天跑去找銀行借款、找民間借貸以及廉價變賣個人資產。

雖然黃健內心很苦,但為了穩定軍心,他回到公司時總是表現出陽光、樂觀的心態,他經常給員工們打氣說:“燕窩行業肯定沒有問題,如果有問題,這種高端滋補品就不會流傳一千年了。只要我們推出標準化的產品,即使不做幹燕窩了,企業還是可以重振雄風的。”

半年後,質檢總局在網站上面公示了調查結果:一是,燕窩中的亞硝酸鹽,是由於燕窩形成過程中,受食物、礦物質、溼度等影響,形成的天然亞硝酸鹽。二是,燕窩是農產品,需要經過清洗、燉煮後食用,而加工過程,也是清除亞硝酸鹽的過程。

這份報告,消除了消費者的誤解,風波終於漸漸平息。

黃健:讓1億中國人吃上一碗好燕窩

為了徹底杜絕類似事件的出現,2012年,黃健在一個朋友的啟發下,研發出碗裝即食燕窩——“碗燕”。

黃健:讓1億中國人吃上一碗好燕窩

升級版“碗燕”追求100%品質管理,碗的材質採用不怕高溫的歐美奶瓶材質、執行科學配方比例(純化水、冰糖、燕窩)、一次封口密封成型、再用121度高溫殺菌燉蒸1140秒,讓消費者開碗就能吃。

碗裝燕窩開創者“碗燕”,在行業裡面開創了一個新品類。燕之屋也因此成為了碗裝即食燕窩的開創者。

為了全面推行“碗燕”,黃健開始了壯士斷腕式的更新迭代。他對過去曾經帶來事業輝煌的“專賣店+廚房”模式開刀,要求必須停止採用幹燕窩現燉的方式,全部售賣標準化產品“碗燕”。

雖然公司尚未完全脫離危機,急需老經銷商的資金輸血,但黃健仍然不顧一切反對做出了這個選擇。

直到幾年後,公司安然度過危機,燕之屋在行業重新站立起來,當初反對他的人才漸漸明白其初衷。現在,燕之屋成為中國商業界的成功案例,大家紛紛對其當年處理危機的方式進行解讀和覆盤。但當時誰能理解,任性決定的背後,是一個孤獨者的默默承受。

黃健:讓1億中國人吃上一碗好燕窩

中國合夥人

在砍掉200多家專賣店後,還沒等員工們回過神來,2014年,黃健決定改造家族式企業,將其打造為“中國合夥人企業”。

從2011年到2013年期間,是燕之屋發展的歷史低谷,一是國家暫停燕窩進口,二是燕之屋受行業危機影響,公司資金緊張,隨時面臨破產倒閉的風險。

黃健:讓1億中國人吃上一碗好燕窩

正在黃健為了公司資金髮愁的時候,他此前幫助過的一位合作商給他介紹了一個曾代理高端滋補品的國內知名營銷團隊,他們就是現任燕之屋總裁鄭文濱、燕之屋監事會會長傅煜和執行董事兼CEO李友全。

雙方經過深入溝通後,相見恨晚,2014年,兩個團隊達成合作,重組融合在一起。

然而,整合是痛苦的。原來的老團隊和加盟的新團隊,彼此都需要一段相互適應的階段。黃健主動退居幕後,李友全執掌幕前,其管理方式與黃健有所不同,李友全的管理更加註重細節,更加註重執行力,各項要求也更加具體和嚴格。

“你們要學會改變自己、擁抱變化,以前我做的一些事情你們一開始也不理解、不習慣,後來不是也慢慢接受了嗎?現在也一樣,大家都有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黃健一方面安撫老團隊,一方面堅定支持新團隊的管理。

黃健說:“那時我們缺錢的時候,李總(李友全)他們義無反顧地進來了,我感到挺欣慰的。他們在困難的時候幫助了我們,現在,我們要給他們最大的自主性,讓他們把燕之屋做得更大、更好。”

2016年,燕之屋扭虧增盈,很多燕之屋的加盟商實現當月盈利。業績是最有說服力的,新團隊把燕之屋的業績做上去了,並讓燕之屋在市場上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每個員工在行業裡揚眉吐氣,團隊之間的牴觸情緒也消失殆盡。

黃健說:“我們燕之屋現在成為一箇中國合夥人式的企業,合夥人的意志都是為了讓企業價值最大化。”他認為,現在的燕之屋,並不是他一個人的燕之屋,而是八百名挑毛女工的燕之屋,是新老團隊的燕之屋,是每位員工的燕之屋,是集體智慧共同創造的燕之屋。

他在內心深度認同共享的理念。“企業只有開放共享,才能集合這麼多人的力量,才能將企業帶到一個個人所不能達到的高度。”

對於未來的發展,黃健表示:“未來燕之屋肯定會發展成為一家社會化企業,為社會承擔更多責任,爭取為中國、為世界大健康產業貢獻力量。”

人生沉浮苦作樂,一盞珍饈潤心窩。這一刻你還站在人生的巔峰,下一刻就可能跌入谷底。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有人一蹶不振,有人跑路隱遁,但是黃健扛下來了,熬住了,並重拾了往日的榮光。

黃健:讓1億中國人吃上一碗好燕窩

黃健從一個不安分的教師成長為中國燕窩教父,靠的是20年專注燕窩行業的創新精神,靠的是永不缺席的責任與擔當,靠的是寬闊如海的胸懷與格局。

風雨雷電終告停歇,海面重歸平靜,頭燕已然勝利歸來。歷經風雨,洗盡鉛華,黃健初心不改,他仍奮鬥在“讓1億中國人吃上一碗好燕窩”的路上。

燕之屋·碗燕
只為一碗好燕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