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上的藝術孤品 開篇當代建築與韻律之美

它是天邊飛來的孤雁 恬然落腳於京郊的金山嶺上。

夏末初秋的京郊分外清涼,一場“範山模水幽谷迴音·人文山水藝術的重構”的主題藝術展於金山嶺長城山頂藝術館恢弘呈現。

震撼人心的建築空間

精妙絕倫的藝術珍品

它的面世,讓建築界、藝術界名流雅士心潮澎湃,共赴一場當代美學的藝術之旅。

山頂上的藝術孤品 開篇當代建築與韻律之美


審美疲勞的時代,唯有氣韻讓人心動

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麼一座藝術館就是一場精彩而靜默的交響樂。徜徉其間,精神上的愉悅和美的薰陶不言而喻。

山頂上舞動的藝術館,聽得見的韻律之美

讀懂藝術館的建築空間設計,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山頂藝術館,形態猶如一隻展翅鴻雁,棲於金山嶺長城環繞的鳳凰谷山脊之上。其設計理念即淵於我國道家文化循環相生之思想。建築外部的山頂竹廊設計取自金山嶺棧道元素,於仿山態勢的青色窯瓦曲屋頂面之上蜿蜒伸入,將山頂環抱。建築內部採取參數化設計,將空間縱向分層,線形樓梯一蹙一展,構造出張弛變化、極具韻律感的空間。內外理念融合,使得整體建築在每一個角度,都可以截取出極賦東方神韻與山水線條的設計之美。

山頂上的藝術孤品 開篇當代建築與韻律之美


青年建築師李道德先生是應用畢生經驗在山頂建造的一座符合當代審美的藝術館。範山模水,依山就勢,鳳凰谷用建築的形態去繼承和演繹 “勢”,通過傳統建築的經典語彙向現代科學技藝形式完美融合,範山模水中營造出古現合一的藝術範本,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為了儘可能地將自然環境保留和復原,設計時著重考慮的是如何攻克這險惡山勢,讓建築呈現時能更加極致,為人們提供一個交流藝術的氛圍。站在這裡,你會感受到每一寸空間都瀰漫著濃烈的藝術氣息,連呼吸都是。

且聽一場靜默的交響樂

藝術是有生命的,它彷彿有呼吸和心跳,使靠近它的人再孤單。

山頂上的藝術孤品 開篇當代建築與韻律之美


國際著名雕塑家史金淞先生作品《1200度》、國際著名藝術家徐龍森先生作品《太阿之一》

查閱先秦諸子,揣摩魏晉風度,史金淞先生研究崑曲走訪園林,探索中國文脈數度斷裂處的人文處境、文人群落,研磨日常、內觀自足、獨立於世的精神傳統和生存態度,提練其中的價值結以營造當代生活方式的內在支點。

巨幅山水畫以體積發揮了徐龍森先生“山大於人”的立場,他的崇高山水,是向展覽建築挑戰的山水,他的巨幅山水所抗衡的是人世的宇宙想象,因此作品所對應的比例不是五代兩宋大山水畫裡的人間世,而是宇宙觀。巨幅山水畫的高古悠遠,居然勾起出世之思,甚至洪荒的想象,不僅因為尺幅大,乃因為這些繪畫是立足宇宙的山水。

山頂上的藝術孤品 開篇當代建築與韻律之美


左:著名青年雕塑藝術家鄭路先生作品《淋漓系列》

中:國際著名雕塑家、牧雲文化藝術基金會理事長蔡志松先生作品《南飛》

右: 國際著名裝置、行為藝術家秦衝先生作品《過去·未來》

蔡志松先生則以裝置和觀念為表現方式創作了《浮雲》系列作品,進一步闡述了因果和合的道理及藝術家的人生觀。在浩瀚的時空中,生命雖只是剎那一瞬也會留下各自的痕跡。穀雨春耕,浮雲朵朵,如何漂浮無人問津,雷雨交加卻令人矚目。《家園》系列-南飛,以傳統題材為表現方式,倡導士大夫精神,闡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並進一步探討生命更深層次的內涵。鹿與鶴最能代表東方文化精神,仙氣十足,既通靈高貴又具有文人士大夫氣質,是如今中國社會應當提倡的風範。

以反重力的雕塑作品和不鏽鋼文字為元素構成了運動之中靜止的水之姿態。《淋漓》系列作品是鄭路先生在雕塑與文字之間的互動與衝突中索取支撐的代表作。雕塑把文字作為一種表達工具,但又超越了文字本身的所指與內涵。正如白居易的《玩止水》說水的動靜變化,意指為人之理。

秦衝先生的“過去·未來”由三部分組成——紙燒成的灰、白紙筒以及紙灰的氣味。燒紙筒過程中產生的灰隨意地散落在地面上,紙灰和氣味在不知不覺間被觀者的足跡帶走,最後留下不同高度的紙筒任意地擺放在空間中,似等春風,煥發新意。

山頂上的藝術孤品 開篇當代建築與韻律之美


中西方藝術的橋樑,讓生活成為一種藝術

活動當日,藝術館內座無虛席,合作機構、合作設計師、建築藝術大咖、以及知名藝術家徐龍森、史金淞、鄭路及30餘家來自地產、藝術的主流媒體紛紛齊聚於此,共同見證用八年時間靜心雕琢的堪稱世界水平的曠世鉅作!

山頂藝術館的呈現,是對於當今功能性建築形態的反思,是對建築與人的精神關係的巧妙構建。本次藝術展的首次公開呈現也是一場關於詩意棲居下,當代中國藝術生活重構的論道。而此次活動與其說是一場開館儀式,不如說是一次藝術界的盛世聚會,一次震撼藝術界的建築觀摩,也是一次開啟中國人對藝術生活的全新認知!

山頂上的藝術孤品 開篇當代建築與韻律之美


山頂上的藝術孤品 開篇當代建築與韻律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