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繼承皇位,爲何僅8個月又把皇位讓給兒子?

八零後說歷史


讀史每次讀到這裡,我都會扼腕嘆息。

李誦,也就是後來的唐順宗,是唐代最悲劇的皇帝之一,他當太子當了26年,當皇帝只當了186天,當太上皇只有5個月,然後就去世了。

如果他是個昏君,庸君,上面這幾個數字也就罷了。可他偏偏是一個極為忠厚謹慎,文學素養和書法水平都很好,還具有改革意識和改革手腕的一個很不錯的賢君。在唐代中期,出現這麼一個皇帝,從而能夠把安史之亂之後遺留下的問題特別是他父親唐德宗時期想解決沒有解決,甚至還有所擴大的問題解決掉。這對唐代的發展穩定,以及唐代老百姓的和平生活一定是件好事。

可惜歷史不能假設。

而我們也不禁要問,為什麼他只當了這麼短的皇帝呢?

原因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是個病人。

李誦在即位前不久,突發中風,要知道他已經45、6歲了,放在今天也是中年人了。結果,中風後,他喪失了說話的能力

這可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不能說話的皇帝了。

一個皇帝,說不了話,再有手腕,再有水平,也很難展示啊。他又身居宮中,他任命的親信大臣因為資歷淺,一時還沒辦法提升為高官,所以,他的改革措施只能通過宦官來做中間人。

這就埋下了隱患。唐代中期以後的宦官,把持禁軍,勢力很大,一旦內外勾結,就會行廢立之事。

原因二:最直接的原因,是永貞革新。

李誦最彪斌史冊的事情,就是推動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永貞革新。王叔文等“二王八司馬”,都是李誦在當太子期間培植的年輕改革勢力。但是,這批人相對較為年輕,根基不深,勢力不強;而革新,總會得罪既得利益者。所以,革新期間,遭到了一些或明或暗的反對,也就形成了與李誦相對立的敵對集團。

我之所以把李誦中風作為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王叔文的改革其實還是注意方式方法的,而且措施步驟等雖然也有不夠圓滑、策略的地方,但總的來說節奏把控合理,措施推動穩步有力。如果再有皇帝的鼎力支持,那麼革新是可以推行的。而李誦的中風,恰恰使得改革缺少了皇帝的有效支持,也就越發難以為繼。最終,王叔文集團內部出現分裂,永貞革新終於成為宦官和既得利益者意欲推翻李誦的直接原因。

原因三:皇太子即位,使得李誦的退位不會引起混亂

逼迫皇帝退位,很少不釀成混亂的。

但李誦的退位,是宦官讓太子提前登基,這在唐朝是有先例的,李隆基就是如此。所以,無論是知曉內情的朝廷官員,還是不知曉內情的普通百姓,都會把這次帝位更迭看成是合法交接。

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李誦的疾病,迫使他自己也有退位養病的打算。李誦與太子的關係也非常好。他退位,也是對兒子的一種提攜。

所以,對李誦來說,這次退位是無奈之舉,但也具有一定的主觀積極性。

就是可惜了一段改革,對後來的政局演變產生了一定影響。


danyboy


這個事情被稱為“永貞革新”,也被稱為“永貞內禪”或“二王八司馬事件”。李誦繼位之後,任用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等人推行以打擊宦官勢力、革除政治積弊為主要目的的改革,這次革新嚴重觸犯了宦官和藩鎮利益,於是在宦官俱文珍、劉光琦等人聯合地方藩鎮勢力,迫使李誦禪位,持續100多天的改革宣告失敗。

唐中後期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情況極為嚴重

1、宦官專權。唐朝的宦官源自於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安史之亂後,皇帝不再信任朝臣,於是宦官開始干政。唐肅宗時期的李輔國,唐代宗時期的程元振、魚朝恩由於掌管兵符,權力更大。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鎮士卒兵變,攻陷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並被變軍包圍一月餘,史稱奉天之難。在此事件中,因竇文場、霍仙鳴護駕有功,得以加封神策中尉,從此時開始,宦官執掌禁軍稱為定製。

軍權在手的宦官更加無所顧忌,干涉朝政日益嚴重,導致朝政更加腐敗。

2、藩鎮割據。同樣在安史之亂後,朝廷對地方藩鎮已經完全失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到唐德宗時期,藩鎮割據局面已經日益嚴重,藩鎮之亂此起彼伏。建中四年的奉天之難就是其中典型。此後,長安又屢次遭遇藩鎮圍困,藩鎮的強大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皇權。

永貞革新,李誦意圖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宦官和藩鎮勢力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駕崩,遺詔傳位於太子李誦,二十四日宣遺詔。李誦於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是為唐順宗。

唐順宗在還是太子之時,就已經認識到了江山的危局,早已立下改革之志,因此在繼位之後便迅速啟用改革派的王伾、王叔文、劉禹錫、柳宗元等人,形成了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派。由於順宗在貞元二十年(804)九月患中風,失去言語功能,因而朝廷大事由王叔柳宗元等人負責。革新派主要推行了三項改革:

1、抑制藩鎮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由於浙西觀察使李錡原本兼著諸道鹽鐵轉運使,在他的管理下導致“鹽鐵之利,積於私室,而國用日耗”,於是撤銷了李錡的職務,將藩鎮的財政大權重新收歸朝廷。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則向朝廷要求總領三川事務,遭到王叔文拒絕,節度副使劉闢則威脅朝廷,王叔文大怒,欲殺劉闢,闢倉皇逃走。

2、抑制宦官勢力,奪回國家軍權

。為了解決宦官干政的困局,於是罷免了宮市五坊使,又減停了宮中閒雜人員及內侍多人的俸祿。同時,以右金吾大將軍範希朝為京西左、右神策軍節度使,度支郎中韓泰為其行軍司馬,意圖奪回進軍軍權。可惜宦官醒悟,密令諸將勿以軍權授人,使革新黨派的計劃落空。

3、懲處貪官汙吏,免除苛政雜稅。一方面召回了曾經被貶的賢臣鄭餘慶等人,並對貪官汙吏進行懲處,例如京兆尹道王李實雖為唐朝宗室,卻因殘暴斂財而被貶為通州長史。為了減輕百姓負擔,

免除了百姓積欠的租賦課稅,並規定兩稅外,“不得擅有諸色榷稅”;常供外,“不得別進錢物”。

革新失敗,宦官與藩鎮勾結,迫使順宗禪讓

“革新派”的一系列政策雖然對朝廷有利,但卻遭到了宦官、藩鎮和朝中部分大臣的強烈反對,例如侍御史竇群、御史中丞武元衡便將革新派列為異己進行攻擊,而朝中的三位宰相則統統與革新派不合作,要麼稱病,要麼無所作為。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以順宗病久不愈為由,立廣陵王淳(後改名純)為太子。

五月,改革大將先是被俱文珍等趁機削去翰林學士職位,後又因母親去世而回家服喪,形勢開始急轉直下。

六月,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等上奏朝廷,攻擊革新派。

七月,韋執誼不聽王叔文調遣,革新黨派內部分裂。王伾再三請求以王叔文為宰相,在不被批准後同樣稱病不出。這種情況下,變革已經無法再繼續。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七月二十八日,宦官俱文珍、劉光琦等人聯合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鈞等人迫使唐順宗下詔,以“積疢未復,其軍國政事”為由,開始由太子監國。同時,撤去高郢、鄭珣瑜宰相之職,以袁滋、杜黃裳為宰相。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四日,宦官擁立李純即皇帝位,即唐憲宗,唐順宗退位稱太上皇。五日,唐順宗遷居興慶宮,改元永貞。六日,王伾被貶為開州司馬、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馬,王伾不久死於開州,次年王叔文亦被賜死。

九月十三日,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韓泰被貶為撫州刺史,韓曄被貶為池州刺史。十一月七日,韋執誼被貶為崖州司馬。十一月十四日,再貶劉禹錫為朗州司馬,柳宗元為永州司馬,韓泰為虔州司馬,韓譁為饒州司馬;又貶程異為郴州司馬,凌準為連州司馬,陳諫為台州司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