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
農村有很多自己的風俗講究一直流傳了下來,這些講究在農村一直被人們牢牢遵守著,其中在農村,人們有一種說法叫做“女不祭灶,男不拜月”,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裡面有著什麼樣的風俗習慣,咱們來看看!
“女不祭灶,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祭灶是我國民間一種影響非常大的習俗,在以前的農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設有“灶王爺”的神位,在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都會上供拜灶神,以祈求家庭能辟邪除災、迎祥納福。可是咱們也能發現,每次祭灶都是沒有女性的,因為在民間傳說灶王爺是一個非常英俊的美男子,很容易就能吸引女性,所以如果讓女性祭灶的話容易被灶王爺吸引住,這樣的做法有違禮制!
男不拜月:拜月是中秋節的一項活動,但是這是女子進行的一場活動,而男子不可參加。因為在人們看來,月亮是嫦娥的居所,所以拜月會讓人覺得男人不懷好意,而且男子拜月相當於拜倒在了女子石榴裙下,是一種心志不堅定的表現,對於男子來說都是極其不利的。
其實說到底“女不祭灶,男不拜月”只是農村有關於“男女授受不親”的另一種解釋,這麼做都是人們為了避開“男女之嫌”的一種行為,雖然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卻是人們的一種禮儀的表現和對生活的一種期盼!
駿景——殷
駿景農業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什麼意思,有何講究?在農村有很多的俗語,也有很多的習俗,有很多的習俗都是由來已久,大都是為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不論祭灶,還是拜月,都是對於追求幸福美滿,而這裡面也有一些講究,對於一些禮儀是有一定的忌諱,這句俗語就是典型的“講究”。
“女不祭灶”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的節日,每年的這一天,灶王爺要拿著記載著你全家一年的一舉一動的小賬本,去天宮去向玉帝彙報,灶王爺作為一家之主,眼睛可是相當的管用,事無鉅細沒有什麼事情能瞞得過他,那怎麼防範灶王爺跟玉帝打小報告說壞話呢?這時候糖瓜就派上了用場,也叫麥芽糖,不但甜、香,而且很粘牙。
在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使用糖瓜給灶王爺上供,讓其吃了糖瓜之後,在玉帝面前自然是“甜言蜜語”全部是好話,即便是想說什麼不好聽的,就會被糖瓜粘住了牙,說不出來了,灶王爺是男性,而且還是個美男子,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個帥哥一枚,有的家裡還會供奉灶王奶奶,“女不祭灶”,當著人家老婆的面,女性在去祭灶,很容易會產生別的想法,也有男女授受不親的說法,為了避嫌,即便是沒有供奉灶王奶奶,女性還是不宜去祭灶的。也有說法灶屬火,屬陽性,而女性則屬陰,自然是不宜去祭灶。
“男不拜月”八月十五馬上又要到了,每年的八月十五對月祭拜,也是一種傳統,月亮之上是嫦娥掌管,豬八戒就因為調戲嫦娥被打入凡間錯投豬胎,這裡主要也是男女有別,男人去拜月,也會被認為有非分之想,鬧不好會落個八戒的下場,再加上月亮本身屬陰,而男性則是陽剛的代表,自然不能去拜月的,當然哪些娘炮的可以除外,是完全可以的。
關於這類的俗語還有很多的說法,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女不祭灶,說的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小年,家家都要祭拜的皂君老爺,也叫一家之主,他的由來是一對幸福美好的夫妻家庭。皂君的夫人天天用柴燒火做飯,後來皂君看到夫人做飯,就讓夫人出去等會再回來,一定聽話。
天天的如此,夫人也是好奇,只見燒火不見拿柴,有一次夫人偷著回家一看,皂君用腿燒火做飯,夫人一看大叫了一聲。皂君一驚,立時帶著火球,飛出門外去了,夫人也不知道什麼清況,從此就不見皂君的面了,曰夜相念著皂君,這天在燒火做飯時候,回想從前的幸福甜日,就在鍋臺一邊的牆上畫了皂君的圖象,放上好吃的敬著,後來他家就想用什麼就有什麼了。
富貴的家業,全村裡的人看著不解其意,鄰家人就去她家問他原因,她說從他畫上這張象,叫一家之主,給他開鍋飯吃著,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燒些煙火,說些好話給他,送些紙麻香火,讓他去天庭開會,就這樣一年後就成了富貴的大家業。
鄰居的人聽了都喜歡,要求夫人也給他們畫一張貼上,夫人說那也好的,只要安她說的作,每年臘月二十三祭拜煙火時,一定不能讓女人去祭拜,因為他是男神仙人,最怕女人的氣味,否則是不靈的。
鄰居人答應了條件,夫人就給他們每人畫了一張,讓他們拿回家貼上祭拜,結果一年後都富貴了。這樣的好事很快傳遍各村,家喻戶曉,普遍了大地。成為了千古神話,傳奇的故事,,,?
男不拜月,也是神話傳奇的嫦娥故事,月亮是嫦娥的廣寒宮,因嫦娥的名流故事,人人解知,她是女人們崇拜的女神,每到中秋就是女人們,紀念嫦娥姐姐,談心說些心事,求些心願,心想事成。所以不讓男人去作的。
如果這時男人聽見,是會動心的,因為她太美麗,神仙八戒都止不住的色戒,更何況人間的男人多是情種,讓男人聽見嫦娥和自家女人說話,一定會衝上去一睹方容,啃上一口嚐嚐神仙的味。因為現在人間的色狼太多,嫦娥也很少下界來了。
龍華中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所以有一些地方會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風俗習慣,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女不祭灶:說到祭灶很多人便會想起一起順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三是北方人們祭灶的日子,這一天將做好的貢品上貢給灶王爺,其中糖瓜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糖瓜很黏,灶王爺吃了糖瓜以後便會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民間傳說,灶王爺是一個風流倜儻的男性神,如果是女性來祭拜的話,就是拜倒在美男子的腳下,有出軌的兆頭,所以很多地區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拜灶神的時候,是不準女性來祭拜的。
男不拜月:我們小時候不管是看西遊記也好,還是神話小說也好,說月亮上有貌美如花的嫦娥,想當年豬八戒被貶下界就是因為貪圖嫦娥的美貌。農村俗語“男不拜月”的意思和“女不祭灶”的意思差不多。在中秋節男性拜月亮就好比拜倒在嫦娥的石榴裙下,是要出軌的兆頭,所以很多地方在中秋節這一天是不準家裡男性來祭拜的。
其實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是以前人們對“性禁忌”的表現,以前人們會說男女授受不親,就是說男性和女性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所以也提現在祭祀的事情上。當然也有很多的地區對祭祀的要求就沒有那麼多,不管是祭灶還是拜月,男女都可參加。
小馬話三農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又將一年中秋時!家鄉人們家家戶戶又忙著打月餅了!中秋夜晚,樸實憨厚的農人們將再一次將收穫的果實挑挑選選,撿出最好的果品和果實,來祭拜月亮神,感激一年來的上天的垂憐,也期待來年有一個更好的收成。
“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風俗,一直流傳於民間。
記憶中,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夜晚,總是奶奶或者媽媽在操持祭拜,等中秋月亮出來的時刻,一家人圍在方桌旁,看著她們一碟一碟地將這些月餅和果品端上來,以供月神品嚐,以慶祝一年的豐收,祝願一家人團圓吉祥!
而在臘月23的小年夜,卻總是由家裡的男主人來供奉灶神,供一些糖果和糖瓜,乞求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如果父親不在,奶奶就會讓哥哥去行此大禮。
對於這樣的習俗,小時候常常會覺得奇怪,為什麼祭拜的都是神,不同的時間卻要求不同的男女主人出場呢?!奶奶解釋不清,媽媽也解釋不清,總是說,“小孩子不懂!”但這就是祖上留下來的!不能更改!
村裡面有個家家戶戶離不開的禮房先生,他是個萬事通,閒暇時給村裡這些好奇的孩子們講解了緣由。
傳說中的灶神,是炎帝或祝融等神話人物化身的男性神,是個很有範兒的小白臉,也就是現在人們說的帥哥。如果讓一個女人祭拜男神,拜倒在一個美男子的腳下,這是不合適的!難道是女人要出軌麼?
而傳說中的月神,不是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嗎?月神是太陰星君,又稱月姑,月亮仙子,月亮娘娘,現實中人們稱呼的嫦娥姑娘,是個絕色美女。所以男人們不能祭拜,否則就是無事獻殷勤,不懷好意了!
原來,男人女人性別不同,這仙界各位大神也區分帥哥美女的呀!這“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習俗,原來都為了避“男女之嫌”呀!
您的家鄉也是這樣子的嗎?對此,您的周圍還有什麼樣的傳說呢?歡迎分享。
村姑說村事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農村流傳很久的俗語句,說的是男人不能拜祭月神,女人不能祭供灶神,這是民間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禁忌,是民間“性禁忌”的外延,是封建時代“男女授受不親”意識在民間祭祀行為上的反映。
拜月是我國十分古老的習俗。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秋分時節與農曆中秋基本吻合。相傳戰國時期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虔誠拜月,長大被選入皇宮久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齊宣王見到月光下的無鹽女,覺得她美麗出眾,忍不住寵幸了她,因為她德才出眾,便立她為皇后。由此,中秋拜月之俗被民間女子廣泛傳播。拜月即拜月神,民間認為月神是太陰星君,又稱月姑、月亮仙子、月亮娘娘,而月中仙子的生活原型就是嫦娥姑娘。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靈藥而昇天。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拜月之俗是少女所為,如果男人拜月,那就是男人向美女獻殷勤,有違男女授受不親的禮俗了。何況,嫦娥偷食了靈藥而昇天,造成了夫妻永隔,男人不拜月,也有忌諱夫妻分隔之意。
那麼,為什麼又有女女不祭灶之說呢?這也是一種性禁忌,與“扒灰”一詞有明顯關係。灶王爺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祭灶習俗從先秦時期便已列為祀典,國家法律規定的“五祀”之一。至少至南宋時期,民間已經有了“女不祭灶”的禮俗。因為南宋詩人范成大的《吳郡志》記載“二十四日祭灶,女子不得預”。范成大還有一首《祭灶詞》,內中有“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之句。到了明代,女不祭灶的要求更嚴,《帝京景物略》說“男子祭,禁不令婦女見之”。這些記載說明,至少在南宋,女人便不能參與祭灶了。傳說灶神是男性神,是個很標緻的小白臉,在古代,是絕對不會允許一個女人拜倒在美男子的腳下的。何況,祭灶活動中有扒灶灰的活動,要扒開灰燼,將祭食埋入其中,這與民間說法中的“扒灰”太過契同,在封建社會當然是要回避的。
綜上,“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均反映了舊時民間的性禁忌,與迴避“男女之嫌”有關。任何民俗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現代人幾乎到了百無禁忌的地步,拜月之俗和祭灶之俗已被多數人簡化了去,即便有之,也不像過去那樣鄭重其事,應景兒而已,誰還會去想象那些曾經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