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風采」南京最古梵剎高座寺 印度王子爲開山祖師

「寺院風采」南京最古梵剎高座寺 印度王子為開山祖師

高座寺

位於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臺的高座寺是南京最古的唯一現存的梵剎遺址,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歷代高僧眾多,文人墨客遍達十方,在歷史上赫赫有名。雖然歷經千年風雨,今人已經無法目睹當年高座寺的盛況,但幸運的是,這座千年古剎於去年復建並開放。近日,南京市佛教協會詹天靈先生帶著記者探訪了修葺一新的高座寺,給記者講述了高座寺曾發生過的那些充滿傳奇色彩的塵封往事。

高座寺小史

高座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年間,名叫“甘露寺”。印度王子帛屍黎密多羅來高座寺。梁武帝時,寶誌禪師在此住持,雲光法師山巔說法講經。宋代一度改稱“永寧寺”。明代,高座寺分寺為二,西邊仍為高座寺,東邊為永寧寺。明洪武初年曾廢,後建築也大多毀於大火。明弘曆年間動工復建,恢復了藥師、淨業兩大殿以及東室、西堂、鐘鼓樓、廚房等建築。清末衰落。解放以後香火中斷50多年。遺址曾先後作為招待所、雨花石苑。2002年、2009年,南京市政府對高座寺進行兩次修繕。2011年恢復開放高座寺。

西晉年間初建甘露古寺

高座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公元307-312)之末,最初的名字叫“甘露寺”。源自建於西晉(公元265-316)年間的“甘露井”,因其水質清純甘甜,被譽“甘露”。

1977年,在“甘露井”上方修建了一座“甘露井亭”。如今,“甘露亭”和“甘露井”保存完好,在高座寺放生池的南邊。記者看到,現在的“甘露亭”內還豎著一塊“乾隆御碑”。原來,清乾隆自1751年至1784年,六巡南京,曾多次到雨花臺遊覽並題詩。

開山祖師是一位印度王子

還是西晉永嘉年間,甘露寺來了一位關鍵人物,他不是中國人,而是一位印度王子,名叫帛屍黎密多羅。這位王子本來應當繼承王位的,但是他主動讓位於弟弟,自己選擇了出家。這位印度王子就是高座寺的開山祖師,集密咒、梵唄、譯經、講法、苦行於一身,最早把密宗梵唄由金陵傳播到全國。

據《金陵梵剎志》記載,帛屍黎密多羅天姿高朗,風神俊逸,為丞相王導等所敬。於是,他在甘露寺講經說法,由於他講經時坐在高處,被人尊稱為“高座道人”,漸漸的,名氣越傳越響,善男信女們也把“高座”約定俗成地漸為寺名。

「寺院風采」南京最古梵剎高座寺 印度王子為開山祖師

雨花臺

歷史:“雨花臺”得名源於高座寺

相傳,梁代(公元502-557)初年,梁武帝國師寶誌禪師在此住持,有“雲光法師”在此端坐山巔說法講經,僧侶五百餘人,趺坐聆聽,講得精彩,聽得入神,數日不散,直至感應天上佛祖,天上落花如雨,後稱講經高臺處為“雨花臺”。所以,先有高座寺後有雨花臺。

此外,寶誌禪師也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高僧,民間流傳甚廣的那個整日搖著把破蒲扇、笑顛顛雲遊天下的濟公,據說就是以他為原型,“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

到了宋代,“高座寺”改稱“永寧寺”。寺旁邊有一汪泉水,南宋詩人陸游見泉水清澈見底、大旱不涸、其味清洌,名曰“江南第二泉”。今二泉之水雖枯,古之盛名猶存。現在來高座寺,“江南第二泉”當然是一個不可錯過的看點,可以看到泉水在靜靜流淌,陸游的雕像正愜意地坐在泉水邊品茶。

照壁前“盤龍柱”能噴甘露

剛到寺門口,記者看到照壁前擺放了一座龍形石雕吉祥高座,椅背上方端坐著一尊菩薩。住持釋達蓮法師迎上來,他告訴我們,空椅寓意佛家的“舍”與“空”。釋達蓮法師說,坐上這個椅子,可以沾沾福氣,每天有不少人來坐呢。椅旁兩位小沙彌雕像雙手合十,旁邊還有茶碗,這是佛門最禪意的接待方式:請上座,請用茶。

緊靠石雕高座椅的是一根仿古“盤龍柱”,龍頭高高抬起,威風得很。一按開關,龍頭竟然可以噴出甘露來,5米的揚程跨度形成了一道龍形山門,寓意佛門龍象盛,香火萬代延。更為賓客接風洗塵、沐手焚香。

「寺院風采」南京最古梵剎高座寺 印度王子為開山祖師

33人歷時3年繡出觀音像

穿過山門,步入天王殿內,只見一尊漢白玉彌勒菩薩散發著聖潔的光彩,佛教護法神四大天王採用了獨特的烙畫工藝來表現,頗有新意。飛天像和金剛力士像並排擺著,飛天像看起來飄逸靈動,金剛力士被襯托得威武挺拔,整個殿堂壁閃金光,佛殿亦不顯得小而侷促,反而使人覺得威風八面。

從大佛殿出來,來到一個雅緻的庭院,眼前是一個“觀音應願堂”,堂內敬供的是十字繡三十三觀音像,每隻手都清晰可辨,姿態各異。

釋達蓮法師說,十字繡三十三觀音像的發起,有一個動人的故事。2008年農曆六月十九,高座寺恭請陳德寧等居士在北京召集33位居士繡娘,依據臺灣比丘尼依林法師所畫,以終日素食、沐手焚香一句聖號繡一針的恭敬,通過三年堅持不懈,在2011年農曆六月十九,終於完成了這33幅凝聚信仰與虔誠的高難度作品。

再現“雲光說法、天降雨花”

整座寺廟的後花園叫“雲光雨花院”,雖是最後來到的地方,但進入眼簾的是雲光法師坐在講經臺前為眾生講解經中之王《大乘妙法蓮花經》,身處高座俯視著整個寺廟的全貌。傳說雲光法師當年說法感動了上天,感應了諸佛以致天降雨花落地為石,雨花臺因此得名。

這佈局透著精巧的心思,以院中園的方式設計雲光法師講經臺,配合音響突出講經意境,實景為雨花院牆,環顧四周,寺廟的牆壁採用了純黃色雨花石瓷磚貼飾,一顆顆雨花石凹凸感強烈,營造了彷彿從天飄落的意境。(揚子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