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人處世,我們應具一份俠客精神

為人處世,我們應具一份俠客精神

周安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397年,話說在這一天發生了一件震驚天下的大事,是什麼事呢,就是出現了日食。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日食是一場不可多得的奇觀,自然是少不了各種曬;可這要是放在古代,人們見此情景,必然是憂心忡忡的,因為這對信奉鬼神的人們來講,日食意味著災禍。

呵呵,可幸的是,什麼大的天災人禍倒是沒有發生,不過到是發生了一件被載入史冊的大事。就是同年三月,韓國的國相被一個刺客給殺了。本來呢,這也不至於弄得天下人盡皆知,因為不就是死了無數個國家中的一個小宰相而已(當時韓國還稱不上是什麼大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俠累以大明星的方式“風光”的死去多半是沾了那個刺客的光,這個刺客人稱聶政,是古代四大俠客之一,接下來我們便來閒聊一下這個因宰了個國相而名傳千古的大殺手。

俠累在生前與一個名叫嚴仲子的人有仇。俗話說的好,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此外俠累還是一個國相,正如同你跟你國家的總理有仇一樣,不想聽到有關於他的言行都不行啦,更何況還是同僚呢。而嚴仲子這個人估計肚子裡也撐不了什麼船,或是為了自己的前途考慮,或是埋藏在心裡的恨實在是需要發洩,抑或是倆著都有,反正不管是什麼原因,俠累這個人必須要徹底在自己眼前消失。

讓一個人徹底在自己眼前消失的最好且最簡單的辦法莫過於直接殺了他。無疑嚴仲子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可是這個屠夫誰來當呢,當然不是嚴仲子本人,那就只能另覓“賢良”了。

皇天不負苦心人,嚴仲子聽說在軹地有一個叫聶政的人很勇敢。這天,聶政的母親過大壽,嚴仲子便有心地拿出一百鎰(二千兩)黃金前去為聶政的母親祝壽,倆千倆黃金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那可是一輩子都沒見過的。聶政不是傻子,自然明白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個道理,便滿懷疑惑地前去問嚴仲子,一問便得知了他的來由。聶政是個孝子,此刻段然不肯接受這筆交易,就說:“我的老母親還健在,我不敢為別人去獻身!”,這言外之意自然是“我可以為你賣命,但不是現在”。

為人處世,我們應具一份俠客精神

行吧,不就是要等到你母親去世的那天嗎,這點時間我還等得起。等到他的母親去世後,嚴仲子便立刻去找聶政,或是出於感動,或是出於義氣使然,亦或是出於嚴仲子對自己的知遇之恩(因為他的命值倆千倆黃金,這是對他能力的認可),便欣然同意了這次刺殺行動。

計劃啟動的這一天,俠累正端坐府中,有許多保鏢守護四周。可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任何手段都是徒勞的,聶政深知自己刺殺一國的國相,無論成功與否,下場都是死罪難免、活罪難逃。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也不搞什麼潛伏、什麼等待最合適的刺殺時機,反正一身實力擺在那,便大搖大擺的直殺進去,如入無人之境,一直衝上廳階,把俠累刺死。

為人處世,我們應具一份俠客精神

殺了俠累之後,深知這天下再無自己的容身之所,與其連累家人橫遭災禍,不如現在死了一了百了。便果決地劃破自己的麵皮,並挖出雙眼,最後割出肚腸自殺。

韓國人這回可真是丟面丟到家了,自己的國相被人殺了,連兇手一丁半點的線索都沒有。就把聶政的屍體放在集市中暴戶,並懸賞查找,但無人知曉。過了一陣子,聶政的姐姐聶晏聽說此事後前往,對自己的親人自然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一眼認出後哭著說:“這是積地深井裡的聶政啊!他因為我還在,就自毀面容不使連累。我怎麼能怕殺身之拐。最終埋沒我弟弟的英名呢!”於是自盡死在聶政的屍體旁邊。

有人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不管聶政的舉動是士為知己者死的表現,還是信守諾言、堅決實現自己承諾的崇高情懷。總之,不論如何,他值得這個“俠客”的稱號。

不知,他是否孤獨?

為人處世,我們應具一份俠客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