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新兵怕炮,老兵怕機槍」?

官破曉


新兵怕炮,這首先是心理上的震懾。對於初上戰場的新兵,面對敵方火炮鋪天蓋地的轟炸,肯定要被嚇到。其次,主要是沒有經驗。抗戰時期,有時候被招來的新兵往往經過簡單的訓練就被投入戰場,他們經驗不足,面對火炮轟擊這麼大的陣勢,肯定要想盡一切辦法躲避。但是很多人沒有經驗,躲又不會躲,而且由於極度地緊張、害怕、慌亂,都會選擇趴在地上。其實這是很要命的,趴在地上的新兵往往會被震死。在猛烈的炮擊下,身子匍匐貼地,即使震不死,也會被震得內臟受損,在隨後的幾天裡就有可能死亡。炮擊過後,很多趴在地上的士兵,表面看上去沒有傷口但是一動不動。這時候如果去扶、去抬他的話,馬上就會七竅流血,這很明顯就是被震死了。

有經驗的老兵,可以根據炮彈飛來的聲音判斷是何種炮彈,甚至可以辨別炮彈飛來的時間、方位等。這時候老兵會尋找掩體並抱頭蹲在地上,這樣下肢就可以緩衝地表傳來的震動。炮彈的殺傷力非常恐怖,除了直接命中和依靠衝擊波近距離殺傷外,炮彈彈片更是戰場上殺死士兵的頭號殺手。所以面對炮擊,最好躲在深深的戰壕裡頭,如果實在沒有掩體,那就蹲在彈坑裡,因為從概率上講,兩發炮彈落在同一地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真上了戰場面對炮擊,很多時候也只能是聽天由命。

在二戰時期中,常規的大規模陣地戰時火炮起著關鍵的作用。如果哪一方的炮擊能力達到對方的五倍以上,那基本上就是贏家了。在抗戰時,豫湘桂大規模潰敗的原因之一,就是炮擊能力的差距,有資料顯示,當時日軍的炮擊能力達到了國軍的百倍左右。當然在現代信息化作戰中,反炮兵雷達大量裝備部隊,對方的炮兵很可能在第一發炮彈打出去之後很可能就涼了,或者只能打一炮換一個地方。

老兵之所以怕機槍,是因為這玩意兒不好躲。機槍子彈飛得多快,如果被對方的機槍手盯上,只要一聽見槍響,那子彈就已經飛過來了,根本就來不及躲避。而且,機槍可以掃射、可以點射,不像火炮那樣通常只是進行一個面的整體打擊。所以在槍林彈雨中,老兵面對機槍是很頭疼的。


兵說


155火炮見過沒有,比你們的迫擊炮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我跟他談笑風生。你們這些新兵啊,還是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實際上,炮兵作為一種概率面覆蓋武器,其打擊效果主要體現在總體上。當真正要你命的炮彈來的時候,怎麼躲都沒有用。要是稍微掩護一下,陣亡的概率會小很多。所以有經驗的老兵會迅速尋找掩體,如果由塹壕都會快速的躲進防炮坑(《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就有躲進放炮坑的細節)

即使沒有掩體,在野外環境下被炸了一輪,還活著的士兵會迅速衝到炸出的坑裡,甭管怎麼說,有點高度差和掩護,四飛的彈片還是能擋住一點(空爆彈當我沒說)。

正因為火炮襲擊的概率性和覆蓋性,有經驗的老兵都不怕了。畢竟該死的跑不掉,不該死的躲起來死不了,所以老兵不怕炮。

新兵不行啊,還以為自己的腿能跑過炮彈,還認為自己能夠躲得過去。這種兵挨兩輪炮,沒死的就成老兵了。

但是機槍不一樣了,機槍火力壓制那是實打實的,沒有掩體就是個死,跑不掉的。而且被火力壓制摁死在地上無法機動,對面的槍榴彈,摸上來士兵的手榴彈,精確的迫擊炮彈都可以輕鬆的把掩體後被釘死的老兵幹掉。這個不是概率的問題了,這就是戰術和技術的考驗了。

因此有新兵怕炮,老兵怕槍之說。


軍事觀察員東旭


那第一個就來說說新兵為啥怕炮啊,因為剛上戰場的新兵沒有看過鋪天蓋地的炮火,也沒有被炮彈嚇過,固然對聲音大還有覆蓋面積大的炮火產生恐懼,還有一點剛剛上戰場的新兵炮彈的至傷致殘率很高。那我現在說一個關於國軍新兵的故事吧:那一次戰鬥火炮轟鳴,到處都是炮坑,在那一次傷亡似乎很高,最後活著回來的士兵表情呆滯,反應很慢還吃不下飯和任何食物,過幾天之後就死了很多人,那個時候很多老兵都認為那些新兵都是被嚇死的,甚至還去笑話他們,但是過了幾天之後醫生把屍體拿去解剖後發現那些新兵的五臟六腑都被震碎,那種情況下應該當場死亡啊,最後被確認為他們一聽到炮彈的聲音就趴在地上,但是由於炮彈炸在地上後和內臟共振,所以震碎。後得出一結論,當炮彈來臨時最好的做法是就地抱頭蹲下,而不是趴下。

那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老兵為什麼怕機槍嘞:老兵怕機槍不也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老兵見多識廣經常聽那炮火的轟鳴聲,已經可以做到冷靜的規避跑火了,但是機槍規避不了啊,機槍的掃射範圍廣,且火力持續性強,堪稱收割機的怪物。這玩意憑藉老兵的機智和身手也很難躲開,在機槍面前眾生平等,除了有重裝甲的部隊。而且火炮往往不會致命,但子彈卻不同了,只要一顆小小的子彈打到人體重要的地方就可以直接要命,而且機槍密度十分的大,在衝鋒的時候機槍效果更加顯著,如果沒有重裝甲掩護兩挺機槍壓在陣地上沒有個幾百個人還真衝不過來。

還有就是現在由於全自動武器的發展,現在已經可以不懼機槍了,兩三個持自動武器的步兵已經可以壓制住機槍了。


貞觀防務


這個問題當年在部隊中就專門詢問了一下老班長是什麼根據?這主要是根據個人的軍營生活時間長短及實戰經驗來決定的。

沒當過兵的普通民眾,對於武器的概念更多是從電視或影片中來了解,比如一場戰鬥萬炮齊發,場面宏大壯觀,然後對方就敗了。一般軍事題材電影都是這樣的套路不是~~可實際上在戰場上,火炮確實威力大,但是在知道有炮擊的情況下,基本部隊都是要躲避的,如在進攻作戰中,對方的火炮有時可能攔截的不那麼及時,反而要相對安全一些。因為一旦突入到敵方陣地,對方的火炮會因為怕誤傷己方部隊,而停止炮擊。

另外在部隊中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很少有兩發炮彈會同時命中一個彈坑。所以你躲在一個被前一發炮彈炸開的彈坑裡,被第二發炮彈炸的可能性會低一些。因為火炮這種超視距的火力支援,只要瞄準時偏差一點,到達目標時偏差的距離就會成數十上百米,尤其是對付單兵目標,火炮更是有些力不從心,只能是依靠飽和轟炸來提高傷害率。但炮彈不是天上刮來的打個沒完沒了,總會有火力間歇。對於新兵來說,初到戰場必定腿軟,再被炮火一通炸,肯定嚇得要死。不尿褲子已經是條漢子了。但對於老兵來說,明白其中的套路自然心中有數,不會那麼害怕,真被炸到也實屬點太背~~天上收你~~

但是對於機槍來說,這種視距內的支援武器,尤其是在進攻作戰中,作用明顯。有經驗的射手,可以根據精確的點射壓制一大片。所以一般班排連或更高級的進攻作戰中,要優先對付像機槍手,火箭筒手,迫擊炮手這類的高威脅目標。如果不及時消滅,會給己方的進攻作戰帶來嚴重的傷害。二戰盟軍登陸時,一名德軍機槍手一人一槍射殺了3000多盟軍士兵,其殺傷力遠比火炮在多。我軍班組進攻中,老兵或班幹部要帶頭衝鋒的,在面對方有經驗的機槍手威脅下,很容易受到傷害,如果是設在碉堡內的機槍威脅更大。所以才有了老兵怕機槍,新兵怕炮的說法,這本身並不是官方說法,只是一代一代當兵的口頭傳下來,但具體怕什麼?這種說法對不對,還要分不同的情況來看待。


另外,部隊中還有一種說法是“新兵怕哨,老兵怕號”。新兵怕哨是因為剛入軍營,一切都要從頭開始訓練,班長一吹哨就代表有訓練,或是半夜的緊急集合。而連裡的老兵聽到這樣的哨,都無所謂知道沒有大事,就是訓練。反之,如果部隊吹起警報號,那則代表有任務,很可能還是實戰任務。這意味著要上前線~~ 所以時間一長,老兵都知道連裡吹哨那基本沒大事。但是一旦部隊有號,那麼情況就可能比較緊急。當然,這個號主要是指警報之類的有實際任務的號聲。因為平時部隊的起床就寢開飯集合也都是用號來體現。只不過聲調不同代表的意義不一樣~~具體什麼號聲幹什麼事?在部隊待幾天就會有了解的。


鼎盛軍事


因為老兵深諳概率論。別看概率是初中高中學的知識,但是掌握好了正確運用到恰當的時機,就能知道士兵的人生三觀,乃至戰爭觀。


很少有老兵喜歡研究克勞塞維茨、馬漢啥玩應的,有那時間不如打打夠極呢!但是,戰爭觀又無時不刻不存在於他們的身邊,誰讓他們穿上了軍裝。


老兵不怕炮,是因為炮彈的密度相比機槍彈的密度,那就是一粟之於滄海。而且,不會有兩枚炮彈落在同一個彈坑。在防禦戰鬥中,只要老兵跳入一個彈坑,他就是想被敵軍的炮火準備炸死,也死不了。

新兵就不一樣了,他們以為每枚炮彈都能命中他們的左心房呢,所以害怕,慢慢就好了,就像他們當了老兵繼續收拾新來的一樣。


軍林天下


這個說法確實為,也有一定的道理。新兵與老兵都是兵,只不過經驗多少的問題,由於經驗不同,面對不同的危險所做的判斷有所不同吧。從表面上看,大炮比機槍的威力更大,一發炮彈下來,少說幾百平方米的殺傷面積,其爆炸的聲音也大,給人的視感與聽感衝擊相當大。

這讓缺少經驗的新兵,尤其是第一次遇上時,自然要緊張,這就是所謂的新兵怕炮。可是它的許多細節沒有考慮。炮兵威力是大,但是要比機槍好防。炮彈從空中下落時,與空氣摩擦時。會發出聲音,這個聲音本身就可以提醒炮彈來了,給大家反應時間,而且不同的彈種,不同狀態下的聲音也有所不同,老兵藉此可以判定,這炮彈的落點距離自已有多遠,從而明白威脅的大小。即然有預警的時間,那怕只有一秒,又知道威脅大小,那麼足以讓人決定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方式。

炮彈的散佈很大,而且威力在不同情況下,也有所不同。以122毫米殺傷爆破彈為例,其單發殺傷面積800平方米,這是對立姿狀態下的人員,如果為臥姿的人員則只有310平方米,下降達6成以上,對於塹壕內的人員則只有24平方米。所以老兵對炮的反應沒有新兵那敏感,只要會聽,會躲,安全性高。

機槍的威力看上比炮要弱多了,不直接命中不殺人,射程也近,至多1000米,給人的視感與聽感衝擊也不強。可是在實際上,威脅更大。機槍個頭小,它不射擊,你根本不知道它在那裡,子彈以超音速的速度飛來,聽到聲音時,子彈也到了,看到槍口焰再反應也不算早了。幾乎就沒有預警時間,也難有反應的機會,被機槍壓制,比受到炮擊的威脅更大。這時的反應等等,要比對付炮要高許多,難度更大,故有老兵怕機槍之說。


講武堂


為什麼說“新兵怕炮,老兵怕機槍”? 其實這是過去我國的特殊情況,在過去我國炮兵數量非常少,而且主要都是小炮,實際威力一般。

在戰場上炮火密度非常小,而且也不持續,有經驗的老兵都不會怕這些。為什麼在20-30年代,駁殼槍突擊隊在我國非常盛行?就是因為炮火稀疏,幾百個不怕死的老兵拿著駁殼槍就可以突破師級部隊的防線。

到了抗戰這種戰術就不行了,原因就是日軍的炮火相對太密集,大規模手槍衝鋒已經行不通。因此在過去,我國老兵最怕機槍,因為機槍點射都是瞄著打的。

而且從1911年以來,我國戰場上的火力骨幹一直都是重機槍,新兵害怕大炮主要是爆炸威力和炮彈的呼嘯聲,確實很恐怖。真正的歐洲戰場、抗戰戰場等,火炮還是主要的殺傷手段,50-70%的人員損失都是損失於炮擊。

蘇軍那種幾千門大炮的密集速射炮擊,很快就能轟開德軍1個集團軍的防禦縱深,給蘇軍坦克集團軍打開通道。那種殺傷力和摧毀能力可不是機槍可以比擬的,說到底火炮才是真正的戰場之王。


深度軍事


“新兵怕炮,老兵怕槍”這一說法,是針對傳統步兵而言。中國20世紀初的步兵,主戰武器裝備是步槍,新兵訓練也多以步槍的操作使用為主,比如瞄準擊發、分解結合、步槍拼刺等等,平時很少進行炮兵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即使是學習過炮兵的作戰原理,當時也沒有現代的聲光電條件,給士兵以直觀的感受。

因此,這樣的新兵初一上戰場,無論是遂行步兵進攻戰鬥還是陣地防禦戰鬥,都免不了遭受對方的炮火打擊。試想,在戰壕裡準備了幾天時間,端著步槍準備向前方射擊,這時對方的炮彈鋪天蓋地砸了下來,不僅新兵承受不了,偉大的心理學家也未必不害怕。

這場景在最近熱播的電視連續劇《絕命後衛師》裡就有所體現,片中蘇團長在閩西新招收的客家新兵,沒有經過培訓就開始了長征之路,還要擔負艱鉅的斷後任務。第一次阻擊戰中,敵方炮火強烈,很多新兵都在陣地裡亂跑,所以造成了更大的傷亡。於是,師長陳樹湘在此後的戰鬥中,都會給各團長打電話,讓他們把陣地後撤50米,這樣一來,就可以迷惑敵人,減少在敵炮火準備時的傷亡,遺憾的是,很少有團長聽他的,團長們大多以作戰勇敢為名,善意地回絕了陳樹湘。

老兵怕槍就更好理解了。重機槍其實比大炮更可怕,因為它的火力打擊更有針對性。當士兵趴地上匍匐前進或在戰壕裡射擊時,一陣猛烈的機槍朝你射來,那是什麼後果。所以直到現在班用機槍仍然被裝備。比如把機槍用到爐火純青的牛人美國陸軍巴斯隆兩挺機槍掀翻3000日軍,德軍奧馬哈之獸海恩·塞弗羅,一個普通的德國國防軍下士幹掉一個團,可見老兵為什麼怕機槍了,因為他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機槍,射速最高的機槍。“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成本,但卻是最出色的武器”。


利刃軍事


新兵怕跑老兵怕機槍這其實是戰場的一個真實寫照,是被實戰所證實的。

首先說火炮,火炮被譽為是戰爭之神,很多武器系統上都安裝有各種各樣的火炮系統,最常見的加農炮榴彈炮、艦炮,再比如高射炮、機關炮等,都是火炮的發展分支,而火炮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其強大的威力,首先是強大的聲響能震撼很多初次登上戰場的新兵。其次,其本身威力也很強,爆炸產生的碎片而衝擊波,能給人帶來強烈的刺激,甚至活活把人震死,所以對於沒有上過戰場的新兵而言,首先就會被這種武器所震撼。

不過火炮的攻擊實際上並不是那麼難以對付,除非是高強度的飽和攻擊,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強有力的工事防禦體系很容易遭到毀滅性打擊。不過一般情況下炮擊落點不會重複,而且防護措施(比如戰術動作)到位的話,是能生存下來的。

而機槍,首先機槍不同於火炮那樣,機槍是直瞄武器,要比火炮方便得多。而且機槍的射速較快,容錯率高,火炮在一定距離上很難精確命中敵人(尤其是榴彈炮等曲射火炮),只能通過猛烈的火力進行覆蓋來殺傷,而且裝彈較慢,需要構成一定的火炮集群才有效果。而一挺機槍則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封鎖住敵人,而正是由於機槍的重要地位,很多機槍手實際上還是由老兵擔任的,這樣一來能夠更大程度上發揮機槍的火力,取得更大戰果。

而如果被一個機槍手注意到,那就很難在其手上生還,影視作品中的通過跑動躲避機槍攻擊是很難實現的,事實上在開闊地上一旦被機槍鎖定,生還的幾率很低。士兵跑動幾米的距離,而對於機槍手來說,僅僅是稍微移動一下槍身而已。所以實戰中老兵們都是比較注意敵人機槍的,而且實戰中像機槍這樣的目標也是優先給予打擊摧毀的。


戰爭之王


哈哈,新兵怕炮老兵怕機槍,這句話不才回答一個關於戰壕的問題的時候所討論過,經多位條友指正,此話並不符合實際。原話是新兵怕炮,老兵怕號。大炮一響,新兵大多就蒙了,不知躲避,也不會躲避。而衝鋒號一響,新兵老兵都要衝,各憑天命,老兵的所有經驗都無從施展。衝鋒的時候,新兵老兵都怕機槍,機槍又叫戰場大掃帚,一掃一片,躲都沒處躲。西方國家衝鋒一般是吹哨,就是體育老師吹的那種,老毛子政委的哨一響,就代表著地獄的大門已經打開,不論是對敵人還是自己人。

需要指出的是,機槍能夠造成大量傷亡的時代是一戰時期。那時候各國陸軍還保留著十九世紀大兵團隊列衝鋒的習慣,但馬克沁機槍的出現使這種衝鋒成了屠殺。一戰時期的現役動輒傷亡幾十萬人,可見機槍的可怕。

二戰時期主要的殺傷手段是炮,美軍進攻前的火炮覆蓋基本上可以讓對手失去大部分防禦工事,對作戰人員的消耗也很可觀,隨後的進攻就剩下掃清餘敵了。但這催生了鋼筋水泥鑄造的永久式工事,一般的炮火不起作用,諾曼底工事裡的機槍對登陸的美軍也造成很大殺傷。

現代軍人也有這個順口溜,叫什麼新兵怕號,老兵怕哨。新兵訓練都睡不飽,起床號一響,心裡就咯噔一下。老兵習慣了聽號起床,最怕三更半夜的剛睡著,一聲哨響,又要緊急集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