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生前最後一首詞,催人淚下,道盡心酸無奈!

李煜生前最後一首詞,催人淚下,道盡心酸無奈!

李煜生在帝王之家,但他卻沒有做帝王的命,缺乏政治謀略和才幹,最終導致國破家亡,做了俘虜。李煜雖然沒有政治才幹,但不得不說他是一位出色的詞人,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小編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是李煜的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煜生前最後一首詞,催人淚下,道盡心酸無奈!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是李煜的絕命詞。當時南唐已經破滅,李煜也成了俘虜,離開了國都,被囚禁在異國他鄉。據說這首詞寫好後,在七月七日的晚上,李煜命歌伎作樂,然後演唱,聲聞於外。但是,這件事卻被宋太宗趙匡胤聽到了,他大怒,認為他仍然對故國念念不忘,怕他密謀造反,命人逼他服了毒藥,將他毒死。此詞寫亡國之痛,通過今夕的對比,表現出自己無窮的哀怨和悔恨。

李煜生前最後一首詞,催人淚下,道盡心酸無奈!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指的是良辰美景,良辰美景本來是令人欣喜的東西,詞人卻希望它們快快結束,完結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他連人間美景都不願欣賞?因為詞人此時淪為階下囚,而春花秋月只會引起他對往日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小樓昨夜又東風”,一個“又”字,表明詞人在降宋後又過去了一年,歲月流逝,這東風,又是在明月的夜晚,勾起了他的故國之思,在亡國之前,這明月春風的夜晚,他不知見了多少次,但那時他是歡樂的,國家還在,又有小周後的陪伴,可是現在一切都變樣了,他要向宋太宗俯首稱臣,他離開了可愛的國家,連自己的愛人小周後也保護不了。在這樣的情境中,他怎麼也抑制不住對故國的思念。

李煜生前最後一首詞,催人淚下,道盡心酸無奈!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兩句承上片末句而來,回首故國。“雕欄玉砌”指的是昔日南唐故都金陵的繁華宮殿;“朱顏”指的是往日宮中的美人。只是現在國家淪陷了,就是那些樓閣亭臺還在,也是物是人非了,兩句暗含詞人對江山易主的感慨!

李煜生前最後一首詞,催人淚下,道盡心酸無奈!

前面六句,詞人以永恆和無常這一哲學命題做了三度對比,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今日,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最後兩句最富有感情,詞人以江水喻愁,不僅寫出了愁的悠長深遠,又顯示出憂愁洶湧翻騰,令人歎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