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藥零關稅百天,藥價到底降沒降?爲何感受不明顯?

自今年5月1日起,中國實施抗癌藥等藥品“零關稅”已滿百日。三個多月來,多地多部門多措並舉,通過醫保準入談判、省級抗癌藥專項集中採購、加快境外新藥審批流程、納入醫保等舉措,力促民眾買得到、用得起“救命藥”。

抗癌药零关税百天,药价到底降没降?为何感受不明显?

△資料圖/視覺中國

18個抗癌藥納入談判 9月底前完成

7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一輪抗癌藥專項談判穩步推進,經過60名腫瘤專業臨床醫生投票遴選,並徵得企業意願,最終18個藥品確定納入談判範圍。

這些藥品覆蓋了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腎細胞癌、黑色素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等多個癌種,是治療血液腫瘤和實體腫瘤所必需的臨床價值高、創新性高、病人獲益高的藥品。談判工作將於9月底完成。但負責人表示這些藥品大部分都還處於獨家專利藥保護期限內,談判難度非常大。

國家醫療保障局 醫保組牽頭人熊先軍

要通過談判和企業達成一個降價協議,企業能夠承受這個價格,醫保基金也可以承擔。

據國家醫保局介紹,2017年納入醫保的17種抗癌藥品,在談判納入醫保目錄時價格大幅下降,平均降幅達到57%,總體處於全球較低水平,醫保資金已經累計支付了159億元。

抗癌药零关税百天,药价到底降没降?为何感受不明显?

△資料圖/視覺中國

抗癌藥零關稅百天,藥價降沒降?

今年5月1日,國家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降稅政策,湖北、北京、遼寧、甘肅等多省份都對抗癌藥進行了降價,政策紅利已經開始逐漸落地,惠及多地患者。

但也有人表示並沒有感受到藥價的變化,對此,製藥企業稱,主要是因為進口藥品普遍存在數個月的存貨,稅收政策調整反映到終端價格有一定的滯後性。同時,各省的招標採購週期通常為1-2年,合同期內醫院的採購價格並未發生變化。國家醫保局要求前期進行國家藥品談判的12家企業,對藥品價格進行重新測算,經過財稅專家複核後,已經與企業就調整後的醫保支付標準或掛網採購價格簽署了補充協議。

抗癌药零关税百天,药价到底降没降?为何感受不明显?

△資料圖/視覺中國

專家建議建立藥品入醫保評估體系

我國醫保已經覆蓋95%以上人群,但是醫保是基本醫療保障。專家建議,針對藥品進入醫保,國家應該建立全方位評估體系,評估的範圍不僅是藥物療效和安全性,更要包括整個社會的支付能力和進口藥的經濟效益比,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醫保資金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同時減輕老百姓看病就醫的負擔。

並不是所有的進口藥都是好藥,這個藥物是不是特別必需,不可取代。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沈琳教授認為,針對罕見病以及有明確靶點的治療腫瘤的進口藥物,可以通過減免臨床試驗等優惠政策加快進口藥在中國上市。同時針對中國高發或者多發人群的疾病,可以為國外藥企開啟綠色通道,使他們能夠迅速地在中國做人群臨床試驗,試驗後,有了中國人群樣本數據再進行上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用藥安全性。

如果只是把西方人群的資料直接用於中國人會出很多問題的,包括劑量和用法,都要進行改型。

抗癌药零关税百天,药价到底降没降?为何感受不明显?

△資料圖/視覺中國

國產抗癌藥:創新仿製齊頭並進

國家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降稅政策,其中一個出發點就是倒逼國內藥企加快創新。從長遠看,國內患者要及時用上好藥、新藥,國產藥的創新能力和水平是關鍵。

2017年,通過國家醫保談判,36種藥品納入醫保,這其中包括赫賽汀等17個腫瘤藥。以赫賽汀為例,價格從2萬元降到了7600元,加上醫保報銷後,患者最少只用1500元左右就能買到藥了。藥品降價後,使用的患者明顯增加。

抗癌药零关税百天,药价到底降没降?为何感受不明显?

8月4日,國家醫保局召開藥品集中採購試點座談會,談論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替代原研藥,圍繞通過一致性評價藥品帶量採購展開從而推動藥價的下降。自2015年起,中國啟動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對已經批准上市的仿製藥,按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的原則,分期分批進行質量一致性評價,仿製藥需在質量與藥效上達到與原研藥一致的水平。

據統計,我國已上市抗癌藥品138種,2017年總費用約1300億元。要降低抗癌藥品費用,同樣重要的是支持鼓勵國產藥研發創新。我國於2008年啟動實施了“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截止2017年底,已立項課題1700多項。

北京大學藥學院藥事管理與臨床藥學系主任史錄文

中國藥品95%以上還是以仿製藥為主,儘管現在處在一個仿製藥向創新藥轉好的時期,但是這個路還很漫長,我們必須構建一個藥品的生產、研發、流通、監管的完整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