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炮戰甲子祭: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

金門炮戰甲子祭: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金門炮戰甲子祭: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2018年8月23日是金門炮戰60週年的日子,60週年一甲子,對於歷史不過一瞬,但是這就是一瞬,見證著兩岸關係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我們有必要認真的回首這段往事。

1953年,艾森豪威爾就任伊始,便宣佈解除臺灣海峽的中立;接著在1954年的元旦,蔣介石發表公開演說,號召反攻大陸,臺灣對大陸沿海的軍事騷擾活動也大大增加。中國領導人認為,美國正在推行“放蔣出籠”的政策。同時,美國在亞洲加緊策劃與締結了一系列旨在遏制、孤立中國的“集體安全防禦”條約。

為擊破美蔣軍事和政治的聯合。1954年7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提出了“解放臺灣”的口號。1954年12月2日美與國民黨臺灣當局簽署《美臺共同防禦條約》。1954年12月8日,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發表嚴正聲明說,“臺灣是中國領土,“解放臺灣”是中國的主權和內政,決不允許他國干涉;美臺“共同防禦條約”是非法的、無效的,是一個出賣中國領土和主權的條約,美國應對此承擔一切後果;美臺條約是一個“侵略性”的戰爭條約而非防禦性的,不僅造成遠東地區新的緊張局勢,而且“違背了聯合國憲章”。”

1955年1月,解放軍開始炮擊和轟炸浙江沿海仍由國民黨軍據守的一江山、大陳島等島嶼,到了1月18日攻下一江山。1月24日,周恩來提出:“美國必須停止對中國內政的干涉,美國的一切武裝力量必須從臺灣海峽撤走。”

但是中國的一系列反應,美國並沒有領會。1955年1月下旬,艾森豪威爾又進一步向國會提交了“授權總統使用武裝部隊協防颱澎有關地區案”。(又稱《福摩薩提案》)。

金門炮戰甲子祭: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為打擊美臺的囂張氣焰決定炮擊金門以示警告和懲罰。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集中了陸軍的36個營和海軍6個海岸炮連共計459門火炮。下午5時30分隨著前線指揮員“開始突擊”的命令,2600餘發炮彈頃刻之間從不同方向落到金門北太武山國民黨軍陣地上,金門島立即陷入煙霧和火海之中。此次炮戰持續了85分鐘,解放軍發射炮彈3萬餘發,臺灣國民黨軍自己承認傷亡近600人。這次炮戰也拉開了持續21年(從1958年8月23日至1979年中美建交截止)的炮戰的序幕,但實際上真正炮戰時間只有64天。其餘時間的雙方都在打宣傳彈。

通過金門炮戰不僅懲罰國民黨當局“反攻大陸”的叫囂,也摸清了美國的底牌,同時粉碎了美國妄圖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

關鍵時刻美國靠得住嗎?國民黨軍官這樣說

金門炮戰甲子祭: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臺灣的一些臺獨勢力和很多臺灣人認為關鍵時刻美軍會來救臺灣,所以對於大陸的警告往往置若罔聞。美國靠得住嗎?讓歷史告訴你吧。

遭到打擊後國民黨臺灣當局向美國求援,要求美國出動軍艦為其運輸船隊護航。1958年9月7日美國派出7艘軍艦為國民黨軍運輸船護航。中午,國民黨海軍2艘運輸艦駛入金門料羅灣,卸下貨物,美國軍艦則停在3海里之外擺出一副掩護的姿態。由於解放軍前沿部隊沒有接到開火的命令,所以沒有對這一編隊射擊。

9月7日美軍為國民黨艦船護航結束後,當葉飛向毛澤東彙報情況並請示方針時,毛澤東經過考慮後決定只打蔣艦,不打美艦。當葉飛進一步請示如美艦向我開火,我們是否還擊?毛澤東明確回答:沒有命令不許還擊。這一命令,即表現了敢於同美鬥爭的精神,同時也體現了善於鬥爭,努力避免中美直接開戰的謹慎態度。

9月8日國民黨臺灣當局又出動了4艘登陸艦,在5艘美國軍艦護航下再次向金門駛來。當天解放軍前線炮兵已接到了明確的命令,並做好射擊國民黨軍艦的準備。上午11時中國方面就美國軍艦侵入金門海域再次向美國發出嚴重警告。這時美艦又停在金門外海。12時43分,解放軍強大炮群突然開火,連續發射炮彈2.17萬發,猛烈射擊金門島上的軍事目標和駛入料羅灣的國民黨軍登陸艦。

解放軍炮擊後,美國軍艦根本不管國民黨軍艦隻,急忙退到料羅灣以南5-12海里,徘徊觀望,始終未發一炮。

國民黨軍方面遭到猛烈炮擊時見美艦棄友而逃,一時怒罵不已。在解放軍的偵聽機裡,可以清楚地聽到臺灣方面向駛入金門的艦隻發問“美國朋友呢?美國軍艦呢?得到的回答是:“什麼朋友不朋友?美國軍艦已經掉頭跑了!”事過二十年後,當時在臺灣“國防部新聞局”任職的劉毅夫還曾撰文斥罵美國的護航:“美其名曰的‘護航’,哎,狗臭屁的護航啊!”

金門炮戰粉碎了美國“兩個中國”陰謀

金門炮戰甲子祭: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1951年美國利用締結《對日和約》和《中日和約》的機會,迫使臺灣當局接受了“臺灣地位未定論”,但是,這並未包括主權地位已經確定的中國福建省的沿海島嶼——金門與馬祖,這兩個島嶼已成為臺灣與大陸在地域上和政治上最後的關聯點。因此,金門、馬祖成為經常給美國遠東的軍事與政治帶來麻煩的兩座小島。為了消除引起麻煩的根源,美國從1954-1955年的第一次臺海危機起,就一直勸臺灣當局自金、馬撤軍。這麼做,既可在軍事上減少將美國牽入遠東戰爭的一個隱患;又可以在政治上達到隔離臺灣,割斷臺灣與大陸在政治上的最後一點聯繫,進而製造“兩個中國”的目的。

對國民黨臺灣當局而言,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的政治價值遠遠超過了它們的軍事價值。蔣介石清醒地認識到,持有這兩個外島意味著臺灣當局仍統轄著大陸福建省的部分土地,這成為國民黨政府仍對大陸享有統治權的一個象徵,金、馬成為臺灣與大陸相聯的最後一根政治紐帶。如果退出金、馬,便割斷了臺灣與大陸最後一點政治聯繫,這將有利於美國等西方國家推行“兩個中國”的方針,從而動搖了國民黨政權在國際社會中“代表”中國法統的地位。

為此,蔣介石始終不肯就金、馬防衛問題對美國讓步。9月底10月初,美臺間的爭執達到白熱化,矛盾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美臺之間的矛盾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重視,加上福建前線指揮員請示進一步軍事行動的報告,促使了毛澤東重新考慮中國的外島政策。毛澤東分析了臺海形勢,他認為,一方面臺灣當局在美國大量的軍事援助下,仍在竭力地向金門、馬祖運輸物資,企圖堅守金、馬,並且用各種辦法拖美國下水,把戰爭擴大;另一方面,美國雖然積極援蔣並企圖用強大的海、空軍的壓力迫我讓步,但是又怕被蔣拖下水,越陷越深,不願也不敢直接參加和擴大金門、馬祖地區的戰爭。為了擺脫這種進退兩難的窘境,美國正試圖改變現行做法,玩弄有條件撤退金、馬的陰謀。他估計美國可能:一,玩弄所謂“停火”陰謀,爭取蔣軍不從金、馬撤退,或只從金門、馬祖撤退一部分;第二,要蔣軍撤出金、馬,退守臺灣,以放棄金、馬來換取盤踞臺灣的合法地位,從而達到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第三,不得已時,掩護和強迫蔣軍撤退。

毛澤東反覆考慮了收復金、馬的得失。如果收復金門、馬祖,對解除福建沿海地區的直接威脅,對打開海上交通,發展福建沿海的經濟建設,對鼓舞全國人民和軍隊的士氣,有很大好處;但是,從解放臺灣的全局利益考慮,如果讓蔣軍從金、馬撤軍,退守臺灣,那麼臺灣實際控制的地域與大陸的距離將由原來的2公里擴大至180公里。一旦美蔣從金、馬脫身,海峽兩岸隔離的狀況形成,這將大大有利於美國實現其“兩個中國”的陰謀。反之,將金門、馬祖留在蔣介石手中,不但有可能促成今後兩岸關係的改善,也會使蔣介石有資本去抵制“臺獨”的活動。

金門炮戰甲子祭: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經過反覆思考,毛澤東最後決定暫緩收復金、馬,而留待將來時機成熟時,將金、馬、臺、澎一攬子解決。10月5日夜,毛澤東以中央軍委名義發出停火指示;10月6日,《人民日報》刊出毛澤東親自起草的《國防部長彭德懷告臺灣同胞書》,宣佈暫停炮擊七天;13日,國防部長彭德懷再次發佈命令,停止炮擊二週,“使金門軍民同胞得到充分補給,……以利他們固守”。25日,國防部長命令進一步宣佈,每逢單日炮擊,雙日停止。美國相應地宣佈了停止護航。臺海局勢很快緩和下來。

金門炮戰,毛澤東展現了高超的謀略藝術和巧妙的鬥爭方式,調動各種因素,化腐朽為神奇,經常做出一招招驚奇之舉,始終掌握著鬥爭主動權。不僅粉碎了美國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也展現了大陸促進兩岸統一的決心和誠意、善意。

金門炮戰到底國共誰勝利了呢?

這個問題要從哪個角度來說。這是比這群裡一位朋友的評論:臺灣的國民黨以及部分深藍認為說什麼是蔣氏父子擋住了大陸的軍事進攻,為臺灣贏得了後來的安定繁榮。殊不知毛澤東當時發動的這場炮戰,只是用來對抗美國人玩弄臺獨、逼蔣介石撤出金馬的伎倆而已。在蔣介石共同配合下,美國人的奸計終不能得逞, 包括大批臺灣兵在內的「國軍」繼續留駐象徵臺灣與大陸聯繫的金馬前線。

這個說得對也不全對,當時解放軍發動金門炮戰是有多方面的考量的,首先第一點懲罰金門國民黨軍,試探美國的底線。第二點是聲援中東人民反帝鬥爭。第三點隨著情況而變化,改為配合蔣介石粉碎美國企圖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圖謀。

如果從粉碎美國製造“兩個中國”或者“一中一臺”圖謀和沒有所謂丟失金門的角度來說(其實,大陸壓根都沒想打下金門),國民黨是勝利了。

如果從粉碎美國製造“臺獨”的企圖和懲罰國民黨軍,試探美國底線以及聲援中東人民反帝鬥爭的角度來看,共產黨也是勝利了。

當然這些都是從戰略層面考慮的。如果要從戰術層面考慮的話,那就看各自的損失情況了。

60年彈指一揮間,昔日金門是兩岸緊張的前沿陣地,正在現在卻變成兩岸交流的窗口。昔日大陸打過去的是炮彈,今日大陸送過去是水。希望金門能夠在兩岸交流中發揮作用。筆者一直有個想法,金門完全可以作為臺版“一國兩制”的試驗田。(冪談天下/張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