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洪江·第74期」走進乾隆年間,回顧洪江歷史……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廖開順與你回憶老洪江是三明學院教授、洪江人廖開順和洪江人微信平臺聯合推出的一檔關於洪江歷史的微信專題,專題中引用了大量歷史記載資料,並結合作者的切身體驗編寫而成。專題每週推送一篇,如果您有什麼問題或建議可直接在洪江人微信平臺留言聯繫。

這是 洪江人微信平臺 的第 6744 篇文章

• 文章底部已開通評論功能,坐等神評論 •

老洪江·乾隆年記事

最近我再次閱讀乾隆十八年(1753年)編纂的《會同縣志》,把有關洪江的一些歷史輯錄或轉述下來,以免被歷史湮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前,洪江沒有自己的史志,都包含在《會同縣志》中,洪江隸屬於會同縣。

據乾隆十八年的《會同縣志》(以下簡稱《乾隆會同縣志》)所述,自北宋1103年會同縣建縣之後,460多年沒有縣誌。明代嘉靖甲子年(1564年),有蕭令標開始編縣誌,但遺漏較多。之後因明末的戰火,明代史料只剩餘十分之二三。康熙癸丑年(1673年)有曹令輿繼續編輯會同縣志。80年以後,才有《乾隆會同縣志》。最後一部古代的會同縣志是光緒年間所編。

↓接近真實的乾隆皇帝畫像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乾隆十八年的會同縣知縣叫陳於宜,是來自四川涪州(今重慶涪陵)的舉人,乾隆十七年到任。會同縣知縣都是來自外地的官員,多來自外省。洪江商人都是移民,以經商為生,無意參加科舉,所以在會同縣和靖州的州縣一級沒有洪江人做官,這種態勢一直沿襲到當代。

乾隆年間會同縣的範圍,以縣城為中心,至洪江110裡,至天柱縣界60裡,至綏寧縣界150裡,至靖縣界30裡,至黔陽縣界70裡。綏寧縣和貴州天柱縣的一部分都曾經屬於會同縣。

↓《乾隆會同縣志》會同至洪江示意圖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清代的基層組織實行保甲制,以徵收稅賦為主要功能。全國各地的保甲制略有區別,乾隆年間會同縣的基層組織,縣以下有“裡”和“村”。如,水二里有高錫村、若水村、魯衝村、翁桃村,水三里有黃茅村、巖頭灣村、魚梁村、翁杓村、理龍村。當今的洪江魚梁灣屬於水三里。

乾隆年間的軍事要地,在“裡”之上還有“寨”。如,會同縣筲箕寨之下,有山二里,山二里有個村叫“小洪江”。山一里有沙溪村,它們都在現在的會同縣沙溪鄉一帶。沙溪鄉一帶當今也具有軍事意義,有國防公路經過。

縣城才叫做“城”,但是清代的城不等於縣,僅僅限於縣城範圍。會同縣城是宋代以來的古老縣城,是全縣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這三種地位遠遠超過洪江。

清代會同全縣的漢族和少數民族(以侗族為多)大約各佔半數,漢族鄉紳較多,子弟多參加科考,漢族掌握政治。在《乾隆會同縣志》中,沒有來自洪江的政治人物、科舉人物和文化人物。

↓《乾隆會同縣志》會同縣城示意圖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乾隆年間,會同縣只有洪江和若水被稱為“鎮”(另有若水村),還有10個商業較發達的地方叫做“場”,也就是較大的集市。

清代也有“市”的概念,但不是現在的建制市,地位比鎮低,比“場”高。所以,在《乾隆會同縣志》中,稱洪江為鎮,行文中又習稱為“洪市”。《乾隆會同縣志》這樣概述洪江:

“洪江鎮,縣東一百一十里,洪水源出楚粵界佛子嶺,歷經渠陽,納清水芷水若水合流於此,上通滇黔蜀粵,下達荊揚閩廣,舟楫往來,商賈輻輳,百物俱集,洵邊邑之貨藪(藪,歸集的意思),而四達之通津也。煙火如鱗,日市不息。”

洪江在更早的康熙年間已經相當繁榮,已經是沅水上游的商業巨鎮,沅水流域唯有浦市和常德超過洪江。到了乾隆年間,沅水中上游,包括今湘西州,已經出現很多繁榮的商鎮,這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雍正四年(1726年)朝廷實行“改土歸流”,打開民族地區的封閉,大量漢人移民來到沅水中上游。

↓今日洪江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巡檢司是古代洪江派出性的最高行政機構,《乾隆會同志》作了記載:

“康熙二十六年,奉辰沅靖道詳命,以洪江為通衢,將若水巡檢司移駐洪江彈壓。”“乾隆十六年奉□撫部院楊題稱,若水司巡檢久經移駐洪江彈壓,所有印信從前未經更換,應將會同縣若水司巡檢印文改鑄會同縣洪江巡檢司印字樣,□□允如奏,即於十八年正月十七日改鑄頒給,其原頒印信繳送禮部銷訖。”“洪江巡檢司廨宅即舊志所載洪江驛原址”

以上記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若水巡檢司移駐洪江,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用洪江巡檢司印信。乾隆十七年張禹韶任洪江巡檢司巡檢。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清代漢族綠營兵在洪江設置“汛把總署”。汛是漢族綠營兵,有別於滿族八旗。洪江汛把總署的統領為把總,把總是清代最基層的綠營軍官,大約相當現在的連長。

清代初期洪江綠營兵編制為24人,雍正十三年五月內添(自籌軍餉)兵丁16名,乾隆十八年共有兵丁40名,新建營房16間。

↓洪江汛把總署舊址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乾隆年間,洪江的交通渡口主要是大河渡、小河渡、江平渡。設有郵路的洪江驛,有水夫4名。驛路的“鋪”有川巖鋪、橫巖鋪、竹瓦溪鋪,主要負責通向沅州各縣,如黔陽縣、芷江縣的郵政業務。

《乾隆會同縣志》所記載的山川景物,有關洪江的,有沅水和嵩雲山。

“嵩雲山,縣東一百二十里,即洪江之後山也,為無意祖師修道處,有磨鍊石,師晝夜負石磨鍊,手跡猶存。”“嵩雲石窟,明無意祖師於此□坐修道,遺有磨鍊石跡。”

可見嵩雲山作為佛教名山,與明代無意祖師相關。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乾隆會同縣志》還記載洪江其他宗教場所和會館:

鹿野庵坐洪江,康熙甲子年僧四寧隨師建。大佛寺坐洪市。回龍寺坐洪市巖頭灣。江平寺坐水三里。關聖宮洪江靖屬會館,正殿系舊東閣寺改建。萬壽宮洪江大河邊,乃江西會館也,於康熙丙辰年得置,賀姓地基建造,神殿三進,左首立客堂,右首觀音閣,丹墀(chi臺階)內創造戲臺,宮前店房二十六間,東西火巷中開碼頭,其後地由鴉坡發脈,勢若蟠龍,來往士商遊此備覽,可謂雄溪一壯觀也。天后宮洪市龍船衝六甲巷後至石家房,為廨三進,深十二丈,闊六丈,前店面六間,系福建會館。高坡宮,世傳宋進士姓鄭者託靈於此,為洪江福主,祈禱悉應。

《乾隆會同縣志》中記載的鹿野庵、江平寺已經無跡可尋。江平現在叫江坪,失去了原來的詩意。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高坡宮是洪江的祈福地,鄭進士為福主也被人遺忘。其實,祭祖祭神都是為了祈福,包括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壽平安,發財興旺。祈福人間是中華文化最主要內涵之一,從西周開始,它不同於西方虛無縹緲的宗教信仰。祈福也是當今全國處處復興的傳統文化,在老洪江的文化復古中不可忽視。

萬壽宮是洪江最大的會館和信仰場所,供奉的主神許真君是江西福主。湖南人和洪江人的遠祖主要來自江西,洪江商人主要是江西商人,沅水各地最大的會館都是萬壽宮,但是,在洪江的旅遊開發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全國萬壽宮祖廟江西西山萬壽宮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乾隆會同縣志》記錄了乾隆年間的幾場大火災。洪災與火災一直是洪江最主要的災難。20世紀60年代,我在中學時代參加過幾次救火,特別是凍青坪的救火記憶猶新。

乾隆庚申歲十二月十四日洪江五牌失火,燒燬店房無數。乾隆丙寅歲十二月二十一日夜洪江火,延燒118戶。乾隆丁卯歲七月二十六日洪江火,燒燬店房無數。乾隆壬申歲十二月十八日夜洪江火延燒店房二百餘戶。

《乾隆會同縣志》是封建社會的縣誌,對封建倫理綱常和道德人物的褒揚是縣誌的主要內容之一,有關洪江的人物有兩例:

楊盛桂,監生,為人安分自守,唯行一切捐修賑濟善事,如改闢下洪新路捐銀150兩,建立新街火巷2處捐銀180兩,其餘修理橋樑渡口,賑災,救濟孤兒貧苦,代人償債以免以妻還債,鄉里稱為盛德。

這位楊盛桂代人償還債務,以免欠債人被以妻抵債,是很有狹義精神的作為,以妻抵債必然債款不少,這一例反映洪江的古風,也反映清代洪江社會的一些陰暗面。不知楊盛桂的後人是否還在洪江。

↓洪江里仁巷百家宴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乾隆會同志》記載的另一洪江人李氏,作為宣揚孝道的人物褒揚。

李氏是水三里洪江居民劉白圭之妻,溫順賢淑,18歲完婚。康熙戊寅那年,李氏的婆婆身患惡疾,久治不愈,痛苦難當。李氏想到古時候有刲(割)臂肉為藥而服,治癒惡疾的醫例。一天早晨,李氏在庭院焚香禱告之後,用剃刀割下自己左手臂肉,準備給婆婆做藥。她的公公也早起,看見媳婦李氏跪在天井中,手臂上血流縷縷不止,立刻叫妯娌們扶她回房間休息,得知情況後,洗乾淨李氏割下的臂肉,添加五辛為調料,做成肉羹,給李氏的婆婆服用,後來終於治好了婆婆的沉痾,全家無不歡欣,家族也前來慰問,都被李氏的孝行感動。李氏後來一生平安,八十高壽而終。

明清時期,各地都極力推出這樣極端的“孝道”人物,被奉楷模,居然洪江也有。服用人肉羹治病絕對沒有科學依據,只是為了宣揚極端的孝道而已,就像樹立貞節牌坊一樣。

↓ 黔城節孝坊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乾隆會同縣志》也記載有關洪江嵩雲山、雄溪、沅水的詩。如梁嘉瑞的《登松雲山》:

倚杖陟松雲,飄然出世群。/松間仙犬吠,雲際梵鍾聞。/江水雙流合,山花萬卉芬。/由來修煉地,賀祖有成勳。/

唐舜的《登崧雲山》:

奇峰突兀並中嵩,峭壁凌虛曲徑通。/古寺老樹垂翠□,□巖野鳥宿珠宮。/登臨目覺塵襟洗,遠望還欣眼界空。/高踞雄溪標勝概,乾坤無處不玲瓏。/

唐舜的《癸酉九日再登崧雲山》:

勝節重登續舊歡,殷勤老衲覆盤桓。/捫蘿款步尋仙蹟,啜茗高談坐石磐。/鶴集崧雲天際樹,鷺依沸雪夕陽灘。/銜杯俯仰風吹帽,林壑幽情耐客看。/

從這三首寫嵩雲山的詩中,可見乾隆年間嵩雲山山高林密的原生態自然景象,以及對無意祖師的景仰。成勳,成就功業的意思。因我手頭的《乾隆會同縣志》字跡已經模糊,無法辨認的字跡用□替代,還望有心人幫助填補。

也有寫沅水和巫水的詩。如梁嘉瑞的《雄溪詩》:

盡日滄波翠蔥蘢,蘭舟絡繹往來通。/桃源水接花明岸,白社山連鳥哢風。/遠客爭營千貨集,上流獨踞五溪雄。/共欣聖澤遐荒徧,瘴雨蠻煙一洗空。/

楊世灝《沅江夜月》:

為愛沅江夜景幽,幾回玩賞憶同遊。/波心浪映銀蟾魄,水國光騰碧漢秋。/坐入冰壺真畫境,身歸玉宇擬仙儔。/到來此夕千金價,把酒臨風作賦酬。

前一首可能是官員之作,有頌揚聖恩之意,但洪江在明代中期還是所謂的蠻夷之地,得到開發和發展,確實是“聖澤遐荒徧”的歷史真實。明代初期洪武年間的“江西填湖廣”,以及清代雍正年間的“改土歸流”,基本改變了洪江等沅水中上游幹流沿岸的人口結構,以漢人移民為主,少數民族也加快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民族融合的大格局形成,才有大批商鎮出現。

洪江在清代是會同縣唯一的沅水乾流口岸,雖然還有橫巖渡口和竹瓦溪渡口,但僅僅擺渡而已。《乾隆會同縣志》還有幾首寫沅江的詩,都寫出了沅水之美。這首《沅江夜月》中,寫到把酒臨風的雅玩,唯有洪江有此消遣之處。仙儔,伴侶的意思。

古代的縣誌以封建倫理綱常為主線,很少寫經濟生活,因此,在《乾隆會同縣志》中看不到洪江的商業貿易和商人的業績,這反映古代商人的地位較低。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謹向提供資料和圖片的作者致謝!)

《老洪江》系列專題

01.歌劇年華02.京劇
03.蒸缽爐子04.洪江醫院
05.洪江大橋06.泥巴黃金
07.老路老車08.民辦中學
09.教育家薛根生10.桐花時代
11.詞學名家沈家莊12.下洪江
13.萬家燈火14.將軍託孤人
15.天下洪江16.海派氣象
17.酒家飯店
18.民族循蹤
19.茅庵街小學
20.洪江米粉
21.柴火年代
22.市委書記霍建國
23.96洪災20年祭
24.挑水的日子
25.市民氣質
26.酸菜醃菜
27.抗日名將徐庭瑤
28.舊日的板車
29.回龍寺與破山禪
30.兵乓球記
31.經商之所
32.鹽肉凍肉與肥肉
33.船運時代
34.餅類與粑粑
35.名記吳兆麟
36.城市的背景
37.古道驛路
38.母親的物品
39.知青去哪裡了?
40.小洪江龍溪口
41.浦市與洪江
42.會同與洪江
43.安江與洪江
44.黔城與洪江
45.飄逝的花瑤
46.老工資時代
47.高坡街
48.甜醬和醬油
49.回家的路
50.鐵路夢
51.冬天的木炭
52.國企當年
53.新民路
54.清水江與洪江
55.民國報紙
56.辣味分析
57.翁村之謎
58.能不憶灘頭
59.金鑾寶殿萬壽宮60.老洪江的斗笠
61.洪江蘿蔔灣
62.青石上的古鎮
63.藥學家肖激文
64.2008年的大冰災
65.軍閥舊事
66.鋪寨驛鎮與巡檢司
67過年之前
68.靖州與洪江
69.王昌齡史話
70.巫水與巫文化
71.巫水與五溪
72.巫水與巫州
73.老洪江過去的丐幫
74.舊日的廁所
75.文青時代
76.公共汽車
77.1949年洪江大事
78.洪江1950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現有《廖開順與你回憶老洪江》微信群,因群二維碼有時效限制,所以不貼進來。有想入群的童鞋可直接添加微信號:hongjiangweixin,洪小編可以拉進來。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黃金廣告位招租,讓整個洪江看到你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熱門

聯繫

安安:505808935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