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廖开顺与你回忆老洪江是三明学院教授、洪江人廖开顺和洪江人微信平台联合推出的一档关于洪江历史的微信专题,专题中引用了大量历史记载资料,并结合作者的切身体验编写而成。专题每周推送一篇,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或建议可直接在洪江人微信平台留言联系。

这是 洪江人微信平台 的第 6744 篇文章

• 文章底部已开通评论功能,坐等神评论 •

老洪江·乾隆年记事

最近我再次阅读乾隆十八年(1753年)编纂的《会同县志》,把有关洪江的一些历史辑录或转述下来,以免被历史湮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洪江没有自己的史志,都包含在《会同县志》中,洪江隶属于会同县。

据乾隆十八年的《会同县志》(以下简称《乾隆会同县志》)所述,自北宋1103年会同县建县之后,460多年没有县志。明代嘉靖甲子年(1564年),有萧令标开始编县志,但遗漏较多。之后因明末的战火,明代史料只剩余十分之二三。康熙癸丑年(1673年)有曹令舆继续编辑会同县志。80年以后,才有《乾隆会同县志》。最后一部古代的会同县志是光绪年间所编。

↓接近真实的乾隆皇帝画像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乾隆十八年的会同县知县叫陈于宜,是来自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的举人,乾隆十七年到任。会同县知县都是来自外地的官员,多来自外省。洪江商人都是移民,以经商为生,无意参加科举,所以在会同县和靖州的州县一级没有洪江人做官,这种态势一直沿袭到当代。

乾隆年间会同县的范围,以县城为中心,至洪江110里,至天柱县界60里,至绥宁县界150里,至靖县界30里,至黔阳县界70里。绥宁县和贵州天柱县的一部分都曾经属于会同县。

↓《乾隆会同县志》会同至洪江示意图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清代的基层组织实行保甲制,以征收税赋为主要功能。全国各地的保甲制略有区别,乾隆年间会同县的基层组织,县以下有“里”和“村”。如,水二里有高锡村、若水村、鲁冲村、翁桃村,水三里有黄茅村、岩头湾村、鱼梁村、翁杓村、理龙村。当今的洪江鱼梁湾属于水三里。

乾隆年间的军事要地,在“里”之上还有“寨”。如,会同县筲箕寨之下,有山二里,山二里有个村叫“小洪江”。山一里有沙溪村,它们都在现在的会同县沙溪乡一带。沙溪乡一带当今也具有军事意义,有国防公路经过。

县城才叫做“城”,但是清代的城不等于县,仅仅限于县城范围。会同县城是宋代以来的古老县城,是全县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这三种地位远远超过洪江。

清代会同全县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以侗族为多)大约各占半数,汉族乡绅较多,子弟多参加科考,汉族掌握政治。在《乾隆会同县志》中,没有来自洪江的政治人物、科举人物和文化人物。

↓《乾隆会同县志》会同县城示意图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乾隆年间,会同县只有洪江和若水被称为“镇”(另有若水村),还有10个商业较发达的地方叫做“场”,也就是较大的集市。

清代也有“市”的概念,但不是现在的建制市,地位比镇低,比“场”高。所以,在《乾隆会同县志》中,称洪江为镇,行文中又习称为“洪市”。《乾隆会同县志》这样概述洪江:

“洪江镇,县东一百一十里,洪水源出楚粤界佛子岭,历经渠阳,纳清水芷水若水合流于此,上通滇黔蜀粤,下达荆扬闽广,舟楫往来,商贾辐辏,百物俱集,洵边邑之货薮(薮,归集的意思),而四达之通津也。烟火如鳞,日市不息。”

洪江在更早的康熙年间已经相当繁荣,已经是沅水上游的商业巨镇,沅水流域唯有浦市和常德超过洪江。到了乾隆年间,沅水中上游,包括今湘西州,已经出现很多繁荣的商镇,这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雍正四年(1726年)朝廷实行“改土归流”,打开民族地区的封闭,大量汉人移民来到沅水中上游。

↓今日洪江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巡检司是古代洪江派出性的最高行政机构,《乾隆会同志》作了记载:

“康熙二十六年,奉辰沅靖道详命,以洪江为通衢,将若水巡检司移驻洪江弹压。”“乾隆十六年奉□抚部院杨题称,若水司巡检久经移驻洪江弹压,所有印信从前未经更换,应将会同县若水司巡检印文改铸会同县洪江巡检司印字样,□□允如奏,即于十八年正月十七日改铸颁给,其原颁印信缴送礼部销讫。”“洪江巡检司廨宅即旧志所载洪江驿原址”

以上记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若水巡检司移驻洪江,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用洪江巡检司印信。乾隆十七年张禹韶任洪江巡检司巡检。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清代汉族绿营兵在洪江设置“汛把总署”。汛是汉族绿营兵,有别于满族八旗。洪江汛把总署的统领为把总,把总是清代最基层的绿营军官,大约相当现在的连长。

清代初期洪江绿营兵编制为24人,雍正十三年五月内添(自筹军饷)兵丁16名,乾隆十八年共有兵丁40名,新建营房16间。

↓洪江汛把总署旧址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乾隆年间,洪江的交通渡口主要是大河渡、小河渡、江平渡。设有邮路的洪江驿,有水夫4名。驿路的“铺”有川岩铺、横岩铺、竹瓦溪铺,主要负责通向沅州各县,如黔阳县、芷江县的邮政业务。

《乾隆会同县志》所记载的山川景物,有关洪江的,有沅水和嵩云山。

“嵩云山,县东一百二十里,即洪江之后山也,为无意祖师修道处,有磨炼石,师昼夜负石磨炼,手迹犹存。”“嵩云石窟,明无意祖师于此□坐修道,遗有磨炼石迹。”

可见嵩云山作为佛教名山,与明代无意祖师相关。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乾隆会同县志》还记载洪江其他宗教场所和会馆:

鹿野庵坐洪江,康熙甲子年僧四宁随师建。大佛寺坐洪市。回龙寺坐洪市岩头湾。江平寺坐水三里。关圣宫洪江靖属会馆,正殿系旧东阁寺改建。万寿宫洪江大河边,乃江西会馆也,于康熙丙辰年得置,贺姓地基建造,神殿三进,左首立客堂,右首观音阁,丹墀(chi台阶)内创造戏台,宫前店房二十六间,东西火巷中开码头,其后地由鸦坡发脉,势若蟠龙,来往士商游此备览,可谓雄溪一壮观也。天后宫洪市龙船冲六甲巷后至石家房,为廨三进,深十二丈,阔六丈,前店面六间,系福建会馆。高坡宫,世传宋进士姓郑者托灵于此,为洪江福主,祈祷悉应。

《乾隆会同县志》中记载的鹿野庵、江平寺已经无迹可寻。江平现在叫江坪,失去了原来的诗意。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高坡宫是洪江的祈福地,郑进士为福主也被人遗忘。其实,祭祖祭神都是为了祈福,包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平安,发财兴旺。祈福人间是中华文化最主要内涵之一,从西周开始,它不同于西方虚无缥缈的宗教信仰。祈福也是当今全国处处复兴的传统文化,在老洪江的文化复古中不可忽视。

万寿宫是洪江最大的会馆和信仰场所,供奉的主神许真君是江西福主。湖南人和洪江人的远祖主要来自江西,洪江商人主要是江西商人,沅水各地最大的会馆都是万寿宫,但是,在洪江的旅游开发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全国万寿宫祖庙江西西山万寿宫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乾隆会同县志》记录了乾隆年间的几场大火灾。洪灾与火灾一直是洪江最主要的灾难。20世纪60年代,我在中学时代参加过几次救火,特别是冻青坪的救火记忆犹新。

乾隆庚申岁十二月十四日洪江五牌失火,烧毁店房无数。乾隆丙寅岁十二月二十一日夜洪江火,延烧118户。乾隆丁卯岁七月二十六日洪江火,烧毁店房无数。乾隆壬申岁十二月十八日夜洪江火延烧店房二百余户。

《乾隆会同县志》是封建社会的县志,对封建伦理纲常和道德人物的褒扬是县志的主要内容之一,有关洪江的人物有两例:

杨盛桂,监生,为人安分自守,唯行一切捐修赈济善事,如改辟下洪新路捐银150两,建立新街火巷2处捐银180两,其余修理桥梁渡口,赈灾,救济孤儿贫苦,代人偿债以免以妻还债,乡里称为盛德。

这位杨盛桂代人偿还债务,以免欠债人被以妻抵债,是很有狭义精神的作为,以妻抵债必然债款不少,这一例反映洪江的古风,也反映清代洪江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不知杨盛桂的后人是否还在洪江。

↓洪江里仁巷百家宴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乾隆会同志》记载的另一洪江人李氏,作为宣扬孝道的人物褒扬。

李氏是水三里洪江居民刘白圭之妻,温顺贤淑,18岁完婚。康熙戊寅那年,李氏的婆婆身患恶疾,久治不愈,痛苦难当。李氏想到古时候有刲(割)臂肉为药而服,治愈恶疾的医例。一天早晨,李氏在庭院焚香祷告之后,用剃刀割下自己左手臂肉,准备给婆婆做药。她的公公也早起,看见媳妇李氏跪在天井中,手臂上血流缕缕不止,立刻叫妯娌们扶她回房间休息,得知情况后,洗干净李氏割下的臂肉,添加五辛为调料,做成肉羹,给李氏的婆婆服用,后来终于治好了婆婆的沉疴,全家无不欢欣,家族也前来慰问,都被李氏的孝行感动。李氏后来一生平安,八十高寿而终。

明清时期,各地都极力推出这样极端的“孝道”人物,被奉楷模,居然洪江也有。服用人肉羹治病绝对没有科学依据,只是为了宣扬极端的孝道而已,就像树立贞节牌坊一样。

↓ 黔城节孝坊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乾隆会同县志》也记载有关洪江嵩云山、雄溪、沅水的诗。如梁嘉瑞的《登松云山》:

倚杖陟松云,飘然出世群。/松间仙犬吠,云际梵钟闻。/江水双流合,山花万卉芬。/由来修炼地,贺祖有成勳。/

唐舜的《登崧云山》:

奇峰突兀并中嵩,峭壁凌虚曲径通。/古寺老树垂翠□,□岩野鸟宿珠宫。/登临目觉尘襟洗,远望还欣眼界空。/高踞雄溪标胜概,乾坤无处不玲珑。/

唐舜的《癸酉九日再登崧云山》:

胜节重登续旧欢,殷勤老衲复盘桓。/扪萝款步寻仙迹,啜茗高谈坐石磐。/鹤集崧云天际树,鹭依沸雪夕阳滩。/衔杯俯仰风吹帽,林壑幽情耐客看。/

从这三首写嵩云山的诗中,可见乾隆年间嵩云山山高林密的原生态自然景象,以及对无意祖师的景仰。成勳,成就功业的意思。因我手头的《乾隆会同县志》字迹已经模糊,无法辨认的字迹用□替代,还望有心人帮助填补。

也有写沅水和巫水的诗。如梁嘉瑞的《雄溪诗》:

尽日沧波翠葱茏,兰舟络绎往来通。/桃源水接花明岸,白社山连鸟哢风。/远客争营千货集,上流独踞五溪雄。/共欣圣泽遐荒徧,瘴雨蛮烟一洗空。/

杨世灏《沅江夜月》:

为爱沅江夜景幽,几回玩赏忆同游。/波心浪映银蟾魄,水国光腾碧汉秋。/坐入冰壶真画境,身归玉宇拟仙俦。/到来此夕千金价,把酒临风作赋酬。

前一首可能是官员之作,有颂扬圣恩之意,但洪江在明代中期还是所谓的蛮夷之地,得到开发和发展,确实是“圣泽遐荒徧”的历史真实。明代初期洪武年间的“江西填湖广”,以及清代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基本改变了洪江等沅水中上游干流沿岸的人口结构,以汉人移民为主,少数民族也加快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民族融合的大格局形成,才有大批商镇出现。

洪江在清代是会同县唯一的沅水干流口岸,虽然还有横岩渡口和竹瓦溪渡口,但仅仅摆渡而已。《乾隆会同县志》还有几首写沅江的诗,都写出了沅水之美。这首《沅江夜月》中,写到把酒临风的雅玩,唯有洪江有此消遣之处。仙俦,伴侣的意思。

古代的县志以封建伦理纲常为主线,很少写经济生活,因此,在《乾隆会同县志》中看不到洪江的商业贸易和商人的业绩,这反映古代商人的地位较低。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谨向提供资料和图片的作者致谢!)

《老洪江》系列专题

01.歌剧年华02.京剧
03.蒸钵炉子04.洪江医院
05.洪江大桥06.泥巴黄金
07.老路老车08.民办中学
09.教育家薛根生10.桐花时代
11.词学名家沈家庄12.下洪江
13.万家灯火14.将军托孤人
15.天下洪江16.海派气象
17.酒家饭店
18.民族循踪
19.茅庵街小学
20.洪江米粉
21.柴火年代
22.市委书记霍建国
23.96洪灾20年祭
24.挑水的日子
25.市民气质
26.酸菜腌菜
27.抗日名将徐庭瑶
28.旧日的板车
29.回龙寺与破山禅
30.兵乓球记
31.经商之所
32.盐肉冻肉与肥肉
33.船运时代
34.饼类与粑粑
35.名记吴兆麟
36.城市的背景
37.古道驿路
38.母亲的物品
39.知青去哪里了?
40.小洪江龙溪口
41.浦市与洪江
42.会同与洪江
43.安江与洪江
44.黔城与洪江
45.飘逝的花瑶
46.老工资时代
47.高坡街
48.甜酱和酱油
49.回家的路
50.铁路梦
51.冬天的木炭
52.国企当年
53.新民路
54.清水江与洪江
55.民国报纸
56.辣味分析
57.翁村之谜
58.能不忆滩头
59.金銮宝殿万寿宫60.老洪江的斗笠
61.洪江萝卜湾
62.青石上的古镇
63.药学家肖激文
64.2008年的大冰灾
65.军阀旧事
66.铺寨驿镇与巡检司
67过年之前
68.靖州与洪江
69.王昌龄史话
70.巫水与巫文化
71.巫水与五溪
72.巫水与巫州
73.老洪江过去的丐帮
74.旧日的厕所
75.文青时代
76.公共汽车
77.1949年洪江大事
78.洪江1950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现有《廖开顺与你回忆老洪江》微信群,因群二维码有时效限制,所以不贴进来。有想入群的童鞋可直接添加微信号:hongjiangweixin,洪小编可以拉进来。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黄金广告位招租,让整个洪江看到你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热门

联系

安安:505808935

「老洪江·第74期」走进乾隆年间,回顾洪江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