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開放的改革只能叫流變,170年以來莫不如此

1978年5月

一篇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評論員文章

在《光明日報》頭版刊發

它掀起了席捲中國的真理標準大討論

成為那支撬動改革開放的哲學槓桿

短短六千字,激盪四十年。

改革開放40年,如今的中國正在一條風險與機遇並存,卻愈加充滿了艱難險阻的發展道路上。那麼如何評價這40年中的得失?作為新一代的企業家和財富階層的代言人又將如何直面過去,望向未來?

2018年8月18日,由BU集團主辦的第一屆智慧圓桌,在低調而富於探討精神的指導下,在BU CLUB順利召開。智慧圓桌是由BU集團聯合鳳凰網創始人、美中新視角基金會創始人周志興先生共同發起,作為智慧引領與思想碰撞的高度私密沙龍。

沒有開放的改革只能叫流變,170年以來莫不如此

“一年多以前,陳豪跟我說過,能不能找一些學者經常性地聚一下。我提了個建議,不要光找經濟學家,不能光找賺錢的人,要找各種人,經過這麼久的醞釀,我們開始了第一講。”談及智慧圓桌的來歷,周志興先生十分感慨。他更希望,隨著“智慧圓桌”規模的不斷擴大,內容的不斷豐富,能夠成為全上海,乃至全中國最好的“民間智慧課堂”。

BU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接力中國創始人陳豪

與會的還包括來自BU集團的幾位嘉賓,會議開始,BU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接力中國創始人陳豪先生也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BU集團是投資聯合體,也是智慧聯合體,依託年輕人創新的激情,能借助更多資源,請到更多的智者和前輩,來與青年企業家做更多交流和學習,今天是智慧圓桌第一期,非常期待,這只是開始,希望大家有一個有收穫的下午。也期待更多思想的碰撞。”

主持人戴劉菲

第一期智慧圓桌的主持人為:第一財經主持人、評論員,資深製片人、總導演,國家一級播音員戴劉菲,圓桌主持人由周志興先生擔任。

本次智慧圓桌的主題是改革開放40年與區塊鏈發展。中國“改革四君子”、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經濟學家朱嘉明、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講席教授高全喜等嘉賓做了分享。今天我們分兩篇呈現本次智慧圓桌的精彩內容。

朱嘉明: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時勢所致,大勢所趨

我是一個偏向科學至上主義的人。在過去40年科技的發展、世界的科學進步,基本上來自外部世界。科技的進步有獨特規律和環境,一個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必然植根於此。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提出的目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現代化。

而當今,新興市場國家的興起,最重要是依託於科技進步,科技革命。這個世界變化之快,超出我們想象。

過去40年,外部環境最大的變化,是冷戰的結束,社會主義陣營的鬆動。1978年8月,當時的國家主席華國鋒訪問南斯拉夫,和鐵托擁抱、握手,這件事情在世界上影響很大。以至於外界評價,中國的改革始於重新認識東歐及修正主義。

對於未來的暢想,幾乎是人的本能,它既是科學範疇,又超越科學。所以,人們前仆後繼地,探討未來世界趨勢。

過去40年,外部環境演變為這幾個主要特徵,多元化:文化衝突日益劇烈;隨機性:無人預測,偶發事件及其擴散性。

我們清楚地看到,中國改革面對的是內部複雜問題的疊加以及世界大格局的變化,它並不因為中國改革與否,依然會發生。

根據費正清衝擊—反應模型,中國社會存在著非常保守的穩定機制和結構,在這種情況,如果沒有西方社會對中國的衝擊和影響,中國的內部變革的動因不會煥發出來。

中國改革開放,源於開放;為了開放而改革,在改革中開放。所謂的現代化,最重要的是科技現代化。

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接受和消化外部影響,成為中國改革中如何對待世界併產生怎樣的互動模式的問題。其實,這也是改革中唯一的問題。一個沒有外部世界介入的改革;一個不能與對外部世界相互理解和產生互動的改革,是沒有社會意義的。

謝謝大家。

高全喜:開放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

開放改革,才是中國變化的主線。從近代歷史來看,1840年以降,都是開放導致改革,中國立憲制。中國從晚清以來,一切重大變革都是來自開放,各種開放導致改革。沒有開放,只能叫流變,社會變遷,王朝輪替,就不存在改革。

首先,開放改革,這才是這四十年的真相,也是170年的真相。

沒有開放的改革只能叫流變,170年以來莫不如此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講席教授

開放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1988年,頒佈中外合作經營法,開放改革相得益彰。後面有一個拐點,開放和改革形成逆反,實際上開放擋不住,改革則從社會體制層面變成了行政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行政層面改革,而真正的社會總的全方位改革開始淡出。實際上開放改革走的越來越遠。

中國的變化是刺激反應變化,我們要釐清:什麼是外來刺激,什麼是內部反應。

現在我們經常說,“越是中國的就越是世界的”,這是非常低級的邏輯,是一個糟糕的常識;真正高級的邏輯,應該是越是世界的,越是中國的。

沒有開放的改革只能叫流變,170年以來莫不如此

其他參會嘉賓也對此發表觀點,如下。

上置控股董事施冰(BU成員)

我們的父輩是企業家,作為接班人和創業家,前面的歷史給了我們這一代人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想知道,改革開放接下去的40年該怎麼走。

鳳凰網創始人周志興

我贊成,把開放放在前面;沒有開放就沒有後面的改革。事實,我們在改革開放之中,不是想融入世界,而是想解決貧困!後來才慢慢檢討我們的做法,更好地去融入世界。

所有的歷史動機都是複雜的。改革開放同樣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運動,超越執政者組織者的力量。為什麼改了40年還不見邊界,核心問題是,改革過程中產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和能解決的問題。超出一般的想象力。但是世界經濟生態正在被科技所改變,不管什麼樣的制度,會越來越依靠科技。

聚量集團董事總經理凌子未(BU成員)

過去的20年,中國經歷了非常快速繁榮的社會發展,而當下的環境,是近十年以來最差的,幾乎沒有人知道市場的方向在哪裡。之前在美國上學,政府對市場的引導是必要的,而今我們看不到國內的導向在哪裡,中國有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我們應該不會希望他們找不到北。

我們看今天所謂的中國高科技企業,包括一些芯片公司。其實技術功底與跟國外公司相去甚遠,但是市場對它們的推崇度,可能已經是外國的幾十倍上百倍。

中國的M2是GDP的兩倍,應該在世界同層次水平的國家中無出其右,而這個大背景下,我們看到的是資源分配的錯亂,週期的不穩定因素增強,和危機的常態化。今天,危機似乎已不再是危機,而是常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