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明朝的陳振龍帶回一根藤,才有了康乾盛世

因為明朝的陳振龍帶回一根藤,才有了康乾盛世

說番薯可能大家都不怎麼知道,但是說紅苕或者地蘿蔔,我想知道的人就多了吧,記得小時候饑荒比較嚴重,沒有糧食可以充飢,只有在番薯剛剛成熟的時候去地裡偷人家的來吃,童年的記憶都是與番薯有關的,雖說吃了那麼久的番薯,長大以後還是挺懷念的,有時在街上看到有賣番薯的都會去買點回去,番薯可以說是救了很多人的命,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解決了人們饑荒的問題,其實,番薯是一個外來物種,在明朝的時候才引進我們國家的。

因為明朝的陳振龍帶回一根藤,才有了康乾盛世

話說在大明的萬曆年間,福建有個自幼飽讀詩書的人,他叫陳振龍,可以說得上是一個天才,在不到二十歲的年紀就已經考中秀才,當時,他自己心裡想的是能夠考中狀元,當到鄉試的時候,卻多次都沒有考中,慢慢的他對科舉失去了信心,乾脆就不參加考試了,直接去經商,跟同鄉好友去了今天的菲律賓。在1571年的時候,由於航海活動,西班牙用武力征服了菲律賓,並以菲律賓為根據地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當時的菲律賓非常的發達,在那裡做生意的中國人也是非常多的,至今在菲律賓都還有那個時候就留下來的中國人,陳振龍到了那裡以後並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做生意上面,他被當地的一種作物吸引了,菲律賓的氣候與地理條件都很嚴酷,但這個作物卻能夠很好的生存下來,生熟都可食用,而且還耐飢餓,當地人稱這個為朱薯,陳振龍敏銳的察覺到了,這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家鄉福建的地理條件與氣候都與這裡很相似,那麼這個朱薯在家鄉也能夠生長得很好,他便想著把這個引入自己的家鄉,那麼到時候就能夠解決很多饑荒問題。但是,當西班牙人引進這個作物以後,對於種子控制得非常嚴格,不能夠將其帶離島,沒辦法,陳振龍只好虛心的在當地學習種植方法與管理經驗。

因為明朝的陳振龍帶回一根藤,才有了康乾盛世

在1593年的時候,陳振龍都已經50歲了,在這裡待了幾十年,技術與經驗也已經學得差不多了,他不顧當地政府的威迫,花費巨資購買了幾根藤脈藏在自己的包袱中,坐了七個晝夜的船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福建,正趕上當地大旱,陳振龍就在當地找了很多土地種植這種作物,幾個月以後獲得豐收,於是,便在全國各地開始種植起來了,但是,這種作物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口感沒有大米好,而且人吃以後還會出現脹氣等不良情況。而到了崇禎年間,由於受到小冰期的影響,氣候開始便得惡劣起來,全國各地出現了饑荒,由於統治者不願意種植這個作物,所以在出福建以外的很多地方餓死了很多人,農民起義也爆發了,清軍入關,明朝破滅。

因為明朝的陳振龍帶回一根藤,才有了康乾盛世

陳振龍一直在奔走各地,向全國各地的農民傳授種植之法與種子,可以說番薯是便宜了清朝,清朝時期人口出現大規模的爆炸增長,清朝初年,剛剛建國,糧食問題還未得到解決,當時的福建總督向朝廷上報說,番薯有抗飢餓的能力,而且適應能力很強,可以在全國種植,這個可以解決一時的饑荒問題,於是,番薯便開始在全國種植起來,這也為後來的康乾盛世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