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千萬別這樣了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每個父母都對孩子說過。,其實是父母對子女最大的控制。但遺憾的是,很多父母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用愛,將孩子變成奴 隸。

對孩子千萬別這樣了​在情感暴力下長大的孩子,會有多糟糕?

1

虛有其表的愛最可怕

有些父母會在心理上束縛自己的孩子,阻止他們獨立。他們往往讓孩子覺得,離開父母是一種不孝讓他們因此懷有負罪感。

為什麼要這樣束縛自己的孩子呢?大概是出於父母對孩子強烈的依賴心理。

“只要你幸福,我怎樣都可以。”有些父母會這樣對孩子說。這句話看起來是對孩子的理解,是對孩子的愛,但其實隱藏著深深的束縛。

這樣的人釋放出來的氣場,實際上是冷漠的,對社會、族群完全沒有歸屬感。實際上,這些人所散發的,是冷酷的利己主義氣場。

會用道德綁架別人的人其實是在追求權力。一面說著充滿愛的話語,一面掌控對方。這種行為用卡倫·霍妮的話講就是:“愛,是施虐者的偽裝。”

“愛”只是為了支配對方而找的藉口,是為了讓對方成為自己的奴隸而做的偽裝。但讓人感到更畏懼的是,這些偽裝者本人並非有意而為。也就是說,很多父母意識不到自己正在用愛將孩子變成自己的奴隸。


對孩子千萬別這樣了


2

“情感習慣病”的傷害有多大?

“只要你幸福,我怎樣都可以。”當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父母的內心深處是明白孩子此刻並不幸福的,所以要用這種給對方負罪感的話將孩子留下。

本質上是希望孩子能讓“我”幸福,希望孩子覺得能有“我”這樣的父母是何其幸運。表面上看並沒有對孩子要求什麼,實際上卻給孩子的心扣上了一把大鎖。

這種話會讓孩子覺得沉重,不知該如何是好。總是聽到這種話,孩子會漸漸失去生活的勇氣。

長大成人後,會對身邊的人懷有敵意,但又因為有負罪感,而去壓抑敵意,出現矛盾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就會造成各種影響,如總是沒辦法高興起來,總是害怕別人說的話,就算是真的出於好心的話也會倍感壓力。

於是,不管誰說話,都會感到害怕、畏懼,這就變成了這個人的情感習慣。這樣的人,和誰在一起都沒辦法放鬆,和誰在一起都覺得不愉快,進而讓生活本身都變得不愉快。

我把這個稱作“情感習慣病”。

对孩子千万别这样了​​

3

用道德綁架對方

用“我怎樣都可以”這種“美德”來束縛對方,用“我只是擔心你的幸福”這種藉口來讓對方變成自己的奴隸。這就是情感暴力。

“我怎樣都可以,只是擔心你罷了。”這種話,在表面上看是一句充滿愛的話,但是下面掩藏的是“按照我期待的去做”這樣強烈的自我執著。

說這種話的父母,往往是神經症性的非利己主義者。而且,“非利己主義的正面形象下,是巧妙隱藏的強烈的自我中心性。”

有的人因為無法判別“我怎樣都可以”這句話背後的真實動機,就會成為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所以,為了從情感暴力的加害者身邊逃開,對這種話的理解就尤為重要。

有時候,孩子因為情感暴力,在心理上變得古怪的時候,有的母親只是沉默地看著父親這樣對孩子繼續施加情感暴力。

她知道孩子的父親一直在精神上對孩子進行傷害,但是,對自己來說,和丈夫的關係更為重要,所以會裝作視而不見。

像這樣遭受父母的情感暴力的孩子,會漸漸喪失社交能力,就算長大成人也沒辦法從這種陰影中逃離出來。為了不被人責怪、責難,他總是處在緊張狀態。

对孩子千万别这样了
​​

4

因為情感暴力喪失享受生活的能力

如果孩子沒有直接接受父母的那句“我怎樣都可以”所表達的表面意思,就會受到懲罰。因為父母不會承認這句話之下隱藏的自我中心性。

而遭受家長情感暴力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就算拼死努力,也很難變得幸福,也沒辦法和人真正親近起來。這樣的人會“失去愛人的能力、失去享受生活的能力”。並且,由此變成一位施虐者。

對自己的人生感到絕望的時候,“想要殺人”的衝動會隨之而出,在某種意義上是相當自然的事情吧。這就是令社會震驚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出現的原因。

失去了愛人的能力、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能力,對所有的事情都會感到厭倦。害怕與人相處,心中的不安和緊張感總是如影隨形。

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感到憤怒。即便和戀人在一起,也無法感到快樂。

憂鬱症患者總是無精打采,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部分原因就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有著難以發覺的恨意
對孩子千萬別這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