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爲何定國號爲「周」

國號,即國家的稱號,或者說是一個朝代的名稱。改朝換代,建立一個新的政權,開創者首辦的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國號如何確立,有什麼來頭和講究,是每一個開國之君建國登基前,必須提前考慮和解決的政治問題。

載初元年(690年)九月三日,侍御史汲人傅遊藝“帥關中百姓九百餘人詣闕上表,請改國號曰周”,隨即“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合六萬餘人,俱上表,如遊藝所請”。九月九日,武則天正式甩開膀子,“御則天數,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資治通鑑》),標誌著大唐的覆亡和大周的誕生。

傅遊藝在當時只是一個低級官員,他奏請“改國號曰周”,不僅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和提拔,還得到了6萬多人的響應。可見,武則天“以唐為周”的想法已提前被眾人獲知,大周的國號早已內定,只是沒正式宣佈而已。

歷朝歷代,國號的確立都有其一定的淵源,或據官職,或據爵位,或據封地,或據讖語,等等不一。那麼,武則天為何定國號為大周呢?

武則天是個才女,也非常崇尚周文化。這一點,從其臨朝稱制以後的政治改革可見,如她仿照《周官》,將三省六部改為鳳閣、鸞臺、天、地、春、夏、秋、冬等;再如她實行周正,以十一月為正月,以十二月為臘月,以正月為一月。這些改革,不是憑空杜撰,其依據就是周官、周禮、周文化,是武則天自幼或入宮為才人以後有意識學習《周禮》後,對周禮的繼承和創新。

因為對周文化的嚮往,武則天在得勢後,也讓其家族往周字上靠攏。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生前為工部尚書,進封應國公,死後贈禮部尚書,諡曰定。武則天當了皇后不久,便慫恿唐高宗李治追封武士彠,“高宗永徽中,以士彠仲女為皇后,故崇贈幷州都督、司徒、周國公”(《新唐書·武士彠傳》),諡忠孝。注意周國公中的“周”字,這應該就是武則天的傑作。從此,應國公武士彠成了周忠孝公武士彠,武家就此跟“周”字扯上了邊,這也是日後武周帝國國號的白紙黑字的法定來源。

武氏,在當時算不得高門望族。駱賓王稱武則天“地實寒微”,突厥可汗稱武氏“小姓”。

為了把武氏的門楣抬高,武則天將《氏族志》改為《姓氏錄》,把武氏說成了是周天子的後人。新舊《唐書》載,傳說武氏源於周平王少子手掌中有一形似“武”的紋理,其後人便以“武”為姓氏,武則天就是周天子後裔。如此杜撰,武氏雖與周天子掛上鉤,但終究是攀龍附鳳,甚至不倫不類。

唐以前,真正天下安定、國祚久遠的,只有周、漢兩個朝代。唐太宗治世崇漢法;武則天改朝換代,不能再走唐帝的老路,她只能另闢渠道,即崇周復周。再者,“周”字意義美好,既有周到、周密、周詳、端正、完備之意,也有忠信之意;從字形上看,“周”字外有廣闊而堅固的壁壘,內有土地和人丁,這無疑是統治者最需要的。用“周”字為國號,寓意吉祥美好,天下週全,國祚長久。

總之,一個“周”字,解決了諸多問題。

從崇周開始,武則天就喜歡“周”這個字,並在政治上、門楣上向“周”字貼近靠攏,直至將其立為國號。稱帝前,武則天追尊其父為“周忠孝太皇”;稱帝后,武則天自稱大周皇帝,立周祖七廟,其中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周平王少子為“睿祖康皇帝”,其父為“太祖孝明高皇帝”,把武周打造成姬周的翻版。時代是進步的,不合時宜的東西註定被淘汰,當年王莽篡權後不切實際地復興周禮,敗得很慘,武則天無疑重蹈了王莽的覆轍。(劉秉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