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的重要方法:善用位置

決策的重要方法:善用位置


去年和一朋友在探討“知識付費”的看法,以及部分的實踐,今天我倆剛好碰面時,又做了一次簡單的交流。

去年他的觀點是並不看好,認為只是一波熱潮。事實確實是到了今年下半年,這波已經開始退潮。

我的觀點是不看好當前的產品形態,但看好“碎片化教育”的趨勢。可以借這個熱潮切入然後再不斷做產品形態的變化。

對於同一件事而不同看法,一方面是取決於知識的儲備量,另外一方面或許是取決於由職業帶來的思維視角。

他的工作崗位是PM,我是MKT。作為PM的他,思考方式講究單個系統的閉環。作為MKT的我,思考方式講究先切入然後不斷的延續。

當然崗位和視角並不絕對掛鉤。

那麼來看看兩種思考視角的商業表現

最近兩天朋友圈大熱的梁寧萬字大作:美團的破局和開局,一文裡就有提到這個的觀點:

最初大多數的巨頭資本都並不看好“團購”,認為它並不能形成商業模式而僅僅只是一種營銷手段。

事實證明,團購確實只是一種營銷手段,有簡單的營銷賦能價值,卻不能從“信息,資金,物流”三環上形成閉環。

但依靠“團購”起家的美團不斷的模式延伸,先後做出了 美團外賣,酒店,電影,雲,甚至打車等項目。

三不像的美團,合併了以“信息閉環”起家的大眾點評,擠掉了以“三流閉環”的餓了麼,威脅著 阿里零售,攜程,滴滴等從各個山腳出發登上山頂的巨頭。

如何定義美團?

不僅僅只是單個產品上形成閉環,而是基於用戶在“本地生活服務 ”這個大場景下形成 閉環。

或許再過幾年,這個定義也將不準確。

上文中,投資人的思考有錯嗎?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團購的模式確實不值得投,無法形成商業閉環,價值不大。

美團 從千團大戰殺出到香港上市,也是對這七年的歷程做了一次中肯評價,也沒錯。

回到七年前,有人看走眼有人看對眼,並不完全取決於投資者的水平,而恰恰有可能是視角,而視角的背後是“位置”

站的位置不同,視角自然不同。

這種既不講究智力水平,也不考驗資金實力的玩意兒,對單個人及商業體系的作用其實非常大。

經常有人會說: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所說的也是由位置的變化所帶來的視角變化。

人的能力沒有發生變化,但因為位置發生了變化,視角跟著發生了變化,看到的東西也發生了變化。

在一個大的體系決策裡,不僅僅要有站得高的人,要有站的矮的人,站在垃圾堆裡的人,還要有站在隔壁大樓裡的人,站在天空甚至外星的人,這樣整個視角體系才是相對完善的。

雖然作為單個個體可以努力的去切換自己的位置,但依然不要低估了思維慣性的作用。

因此,一個高明的決策者,往往是一個善於理解視角,尋找視角,藉助視角來收集信息的人。

視角的完善性,對一個人的作用相當於:能力是1,視角就是1背後的0,能看到多全面的視角,1的背後就能多加幾個0

通過這個比喻,大家可以想想視角是多麼的重要。

那麼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就容易理解:為何要聘請外部的營銷顧問公司,為何要聘請外部的講師團隊,為何要向其他公司的牛人交流,公司內部為何要各個團隊互相協作,為何要聘請不同工作背景的人加入,為何要分為不同的組織部門。

這些看似“高成本”的背後,都是在有效借用“位置”所帶來的力量,因此善用位置是決策裡非常重要的一個方法。

那回到個人,就要逐步從“個人視角”中跳出來,善於借用上述所說的“位置”,為自己的決策構建一個更寬廣的線索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