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效应造就艺术市场的九位数时代

2017年11月15日,纽约佳士得夜拍以逾4.5亿美元(约新台币135亿元),售出达芬奇仅存于私人收藏的最后一件作品“救世主”,成为拍卖史上最贵的艺术品。买家于数周之后曝光,原来是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的阿布达比文化观光局。

蒙娜丽莎效应造就艺术市场的九位数时代

蒙娜丽莎效应造就天价艺品

“救世主”能创下如此惊人的成绩,超越德库宁画作“交换”(Interchange)的私人买卖纪录3亿美元,背后有很多的原因。其一,“救世主”的买卖写下艺术市场里程碑,和佳士得一再强调这是达芬奇最后一张流通于市场的精品有关;其二,还要考虑到“蒙娜丽莎”的影响力。

1911年“蒙娜丽莎”遭窃,经全球媒体的报导、离奇案件与谣言,这件作品从罗浮宫墙上的作品之一,变成吸引民众前往罗浮宫的主因之一。“蒙娜丽莎”在回归巴黎前,先由意大利官方安排,向当地民众展示,即掀起人龙排队。

“蒙娜丽莎”于1963年从罗浮宫借展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史上第二度卷起群众的艺术狂热,逾半世纪后的2017年,“救世主”拍卖预展设于纽约,同样吸引大批排队人潮。佳士得利用了历史的对照,进行富有诗意的强力市场行销,因为在艺术市场中,买家只是一小部分,其余的观众与大众更是市场的重要推手之一。

“救世主”拍卖后隔天,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前馆长Thomas Campbell在社群网站上公开该画作修复前的照片,表示:“希望买家了解作品保存与修复的相关问题。”引发激烈的挞伐与辩论。由于该画作有约逾八成是在20世纪修复的,经修复的画作,保存上更需要极其专业与用心。

遗产拍卖挖宝谱写出世传奇

根据以往的案例,艺术品归属并不是纯粹的科学,而是犹如考古一般的研究与推测,经过时间的考验,新科技或许会提供突破的证据,推翻早期的归属。

至今仍有许多人对这件作品是否出自于达芬奇存疑,但无庸置疑的是,达芬奇的名号锐不可挡,这证明有时候艺术市场的焦点不一定在于艺术本身,而是其所夹带的附加价值。

“救世主”的出世很传奇。2005年,纽约达芬奇专家Robert Simon与画商Alexander Parish,于美国的一个遗产拍卖会上以1万美元买下这件作品,并请专家鉴定、修复;2011年在达芬奇伦敦国家艺廊大展曝光。有了国际、国家级博物馆的背书,这件作品被公认是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天才之手。

2013年,Parish与其他投资人联合将“救世主”以8,000万美元售给瑞士画商Yves Bouvier。排名富比世190名的俄罗斯巨富Dmitry Rybolovlev再以1.27亿美元接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