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效應造就藝術市場的九位數時代

2017年11月15日,紐約佳士得夜拍以逾4.5億美元(約新臺幣135億元),售出達芬奇僅存於私人收藏的最後一件作品“救世主”,成為拍賣史上最貴的藝術品。買家於數週之後曝光,原來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布達比文化觀光局。

蒙娜麗莎效應造就藝術市場的九位數時代

蒙娜麗莎效應造就天價藝品

“救世主”能創下如此驚人的成績,超越德庫寧畫作“交換”(Interchange)的私人買賣紀錄3億美元,背後有很多的原因。其一,“救世主”的買賣寫下藝術市場里程碑,和佳士得一再強調這是達芬奇最後一張流通於市場的精品有關;其二,還要考慮到“蒙娜麗莎”的影響力。

1911年“蒙娜麗莎”遭竊,經全球媒體的報導、離奇案件與謠言,這件作品從羅浮宮牆上的作品之一,變成吸引民眾前往羅浮宮的主因之一。“蒙娜麗莎”在迴歸巴黎前,先由意大利官方安排,向當地民眾展示,即掀起人龍排隊。

“蒙娜麗莎”於1963年從羅浮宮借展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史上第二度捲起群眾的藝術狂熱,逾半世紀後的2017年,“救世主”拍賣預展設於紐約,同樣吸引大批排隊人潮。佳士得利用了歷史的對照,進行富有詩意的強力市場行銷,因為在藝術市場中,買家只是一小部分,其餘的觀眾與大眾更是市場的重要推手之一。

“救世主”拍賣後隔天,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前館長Thomas Campbell在社群網站上公開該畫作修復前的照片,表示:“希望買家瞭解作品保存與修復的相關問題。”引發激烈的撻伐與辯論。由於該畫作有約逾八成是在20世紀修復的,經修復的畫作,保存上更需要極其專業與用心。

遺產拍賣挖寶譜寫出世傳奇

根據以往的案例,藝術品歸屬並不是純粹的科學,而是猶如考古一般的研究與推測,經過時間的考驗,新科技或許會提供突破的證據,推翻早期的歸屬。

至今仍有許多人對這件作品是否出自於達芬奇存疑,但無庸置疑的是,達芬奇的名號銳不可擋,這證明有時候藝術市場的焦點不一定在於藝術本身,而是其所夾帶的附加價值。

“救世主”的出世很傳奇。2005年,紐約達芬奇專家Robert Simon與畫商Alexander Parish,於美國的一個遺產拍賣會上以1萬美元買下這件作品,並請專家鑑定、修復;2011年在達芬奇倫敦國家藝廊大展曝光。有了國際、國家級博物館的背書,這件作品被公認是出自意大利文藝復興天才之手。

2013年,Parish與其他投資人聯合將“救世主”以8,000萬美元售給瑞士畫商Yves Bouvier。排名富比世190名的俄羅斯鉅富Dmitry Rybolovlev再以1.27億美元接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