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但爲何最終被殺?

于謙(1398—1481),字廷益,號節庵,錢塘人(今浙江杭州人)。

京師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但為何最終被殺?

正統十四年(1449年)初,也先遣使2000人嚮明朝貢馬,詐稱3000以冒領明廷賞物。明廷按實際人數給賞,並削減了馬價。瓦剌首領聞悉大怒,在當年七月召集所部大舉進犯明朝邊境。時太監王振專權,他慫恿明英宗率五十萬大軍親征。八月初,明朝大軍剛到山西大同,前線即傳來各路明軍潰敗的消息。王振不敢冒進,便令大軍撤退,途徑土木堡時被瓦剌大軍包圍,明軍被瓦剌大軍圍攻數日,全軍覆沒。王振及眾多將領皆死於亂軍之中,英宗被俘,這就是土木堡之變。也先乘明朝主力潰散廷內無主,國無重臣,京師空虛,人心未固之機,率大軍繼續南攻,圍困北京,試圖攻佔明都城京師,迫明投降。

京師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但為何最終被殺?

于謙統率各路明軍奮勇抗擊,五天內屢次大破瓦剌軍,有“鐵元帥”之稱的也先胞弟孛羅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陣亡。居庸關方面,因天大寒,明守將羅通汲水灌城,令牆壁結冰,經七天戰鬥,瓦剌軍的攻勢均被擊退。進攻不利,部隊厭戰心理高漲,又聞明朝援軍不斷趕到,也先恐怕退路被截,乃在十月十五日夜裡下令北退。于謙命明軍乘勝追擊,大破瓦剌軍,附近百姓也紛紛組織起來襲擊瓦剌軍殘部,奪回了為瓦剌所擄的許多百姓和財物。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軍完全退出塞外,京師之圍遂解。

京師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但為何最終被殺?

京師保衛戰明軍獲勝,使明朝度過了一次嚴重的危機。翌年,明代宗改元景泰;也先見所俘的英宗失去利用價值,乃遣使與明朝議和,並答應釋放英宗返京,與明朝恢復朝貢貿易關係。但景帝慮及皇位不保,不願接回英宗,最後在於謙的勸說下,應允講和,接回朱祁鎮。太上皇朱祁鎮回宮後隨即被軟禁,與不願放棄帝位的朱祁鈺關係緊張,後來終於引發奪門之變。

京師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但為何最終被殺?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復位後,石亨和曹吉樣等誣陷於謙製造不軌言論,要另立太子,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處死刑。英宗以于謙實有功,不忍殺之,徐有貞奏道:“不殺于謙等今日之事有何名譽可言?”英宗遂以“意欲”謀逆罪將於謙處死,其子于冕充軍,發戍山西龍門,其妻張氏發戍山海關。

京師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但為何最終被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