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爲「嶺南第一人」

被譽為“嶺南第一人”

張九齡,唐開元尚書丞相。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張九齡張九齡(678---740), 又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

他出生於官宦世家。少聰慧能文,弱冠參加科舉考試獲中進士,為秘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他曾-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後因與主政者不合,一度辭官返回家鄉。期間,主持修築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暢通。唐開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張說重其文才,稱為“後出詞人之冠”。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為中書舍人。及張說罷相,因受權力鬥爭風波的牽連而被調往外地任官。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由於他才學超群,風度亦甚佳,因而頗受玄宗的讚賞。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時,唐朝處在全盛時期 ,但卻又隱伏著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遊說九齡,九齡叱退使者,及時據理力爭,從而平息了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而對安祿山、李林甫等奸佞所為,張九齡更痛斥其非,並竭力挫敗其陰謀。

玄宗欲以范陽(今北京)節度使張守珪為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悅,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玄宗遂於開元二十四年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罷相後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察御史周子諒-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八年(740),張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祿山討奚、契丹,戰敗,被執送京師。九齡主張按軍法處以極刑,玄宗不從。

在他死後,曾被其預斷為“必反”的安祿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齡。

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寫出了不少留存後世的名詩,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張九齡的詩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為詩壇前輩張說所激賞。被貶後風格轉趨樸素遒勁。

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由長安稱病南歸,返故里孝養其母。 相傳,張九齡返故里不久所患瘴癘就是日喝兩碗金銀花、淡竹葉、羅漢果、甘草等藥用植物熬製的涼茶得以見好。從此,人們為了表達張九齡對社會的巨大貢獻,命此涼茶的為『張九齡』涼茶。後者稱之此涼茶為:中國最具歷史文化底蘊涼茶。

古方記載:『張九齡』涼茶具有瀉火解毒、涼血利咽的功效,適用於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心煩。『張九齡』涼茶具有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持久的擴張力。為大力弘揚『張九齡』文化,殫精竭慮維護『張九齡』這一中華民族品牌, 我們將堅持不懈地千方百計保護祖國這枚文化瑰寶。

『張九齡』涼茶:是“藥食同源”理論的傑出載體,是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責任文化的一朵光彩奪目的奇葩,產品100%純中草藥配製,秉承傳統草藥蒸煮工藝,清熱降火,功能獨特。經由現代科技將草本精華提取、調配及灌注而成。所有生產工藝流程,均由電腦監控,完全不經人手。

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寫出了不少留存後世的名詩,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

被譽為“嶺南第一人”

被譽為“嶺南第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