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冰封?送你一份實操性最強的買房指南!

來源:國民經略(guominjinglve)。


樓市冰封?送你一份實操性最強的買房指南!


樓市冰封,已然成為從上到下的共識。

自1998年住房市場化改革以來,樓市第一次遭遇如此之多的限制,買房投資首度面臨如此之多的不確定因素,這意味著過往的樓市投資邏輯都將不再適用。

暴漲時代的邏輯簡單且粗暴,買到就是賺到,這是全民共識;暴跌時代的邏輯也很簡單,任其降價打折,我自巋然不動。唯有冰封模式,前進後退皆不得,買與不買都兩難。

越是到了轉折時刻,越需要專業判斷。越是到了變局關頭,也需要理性分析。這篇文章,既是對樓市冰封模式的全面解讀,也是具有實操價值的買房投資指南。


趨勢

房價永遠漲,但中間會玩過山車

這是我們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樓市週期循環往復的根本判斷。

站在房價暴漲的山峰,每個人都能得出“房價一直漲”的結論。但事實上,房價並非“只漲不跌”,歷史上的幾次調整,讓不少人膽戰心驚。

全國範圍的大調整,第一次是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被後來的四萬億大投資所拯救;第二次是2014年,被“漲價去庫存”和“棚改貨幣化”所挽回。

至於區域崩盤,案例更不少。最早的一次是1990年代的海南大崩盤,“天涯海角爛尾樓”的景觀曬了許多年,直到10年後海南旅遊島規劃出臺,方才得到緩解。


樓市冰封?送你一份實操性最強的買房指南!



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的溫州民間借貸危機,帶動樓市泡沫破裂。溫州房價直接腰斬,直到這一輪,還沒回到當初的頂峰。

即使房價一直漲,一次大跌也會讓許多人回到原點。

香港可謂一直漲的典型,但1997-2003的大跌,讓無數人淪為“負資產者”。房價最高下跌70%以上,棄房斷供屢見不鮮。

即使後來房價一路上漲,有多少普通家庭能撐過這幾年?又有多少高槓杆者能全身而退?


樓市冰封?送你一份實操性最強的買房指南!


沒有對抗風險的能力,那就不要隨意去對賭風險。

所以,即便房價一直漲,悶頭進去買房的邏輯,也不是在所有時候都適合。當市場出現調整信號時,無論多謹慎都不為過。

環境

內外壓力疊加,樓市冰封是必然選擇


要想了解樓市為何被全面冰封,必須要明白大環境正在發生何種變化。

對外,美國拿出了“減稅加息縮表”的三板斧,全球資金迴流,帶來人民幣貶值和資本外流的雙重壓力;與此同時,貿易爭端一直未有緩解,出口形勢受到影響,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劇。

對內,居民槓桿率翻倍,高房價已經對消費形成擠壓效應,房地產領域的金融風險也處於事實上的高位。經濟下行、消費不振、老齡化危機同時到來,整個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重負。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樓市調控不斷加碼。既要限制需求,也要限制供給,更要限制整個市場的自由交易,既要防範資金快進快出造成的劇烈波動,也要防範樓市風險波及到整個經濟體中。


樓市冰封?送你一份實操性最強的買房指南!



一言以蔽之,樓市冰封,以時間換空間,防範風險,為長效機制落地提供可能。

這種背景下,樓市的玩法已經發生變化。政策鼓勵你衝的時候,就不要猶豫;當政策一而再再而三喊停的時候,就要多看看前後了。

提醒

限售凍房的風險要謹防

這一輪樓市調控,最大的利器是限售。

限售,讓房子暫時失去流動性,從而提高炒房的時間成本,將投機資金封堵在樓市,同時減少市場下行時的拋售壓力。

從廈門開始,目前全國已經60多個城市加入限售大軍,幾乎包括所有的一二線熱門城市,還有一些高熱不退的三四線城市。


樓市冰封?送你一份實操性最強的買房指南!


限售時間一般是兩年和三年,部分城市還有5年,但實際樓市冰封的時間要長很多。

因為限售多是從拿到房產證之日開始算起,而從簽約到拿到房產證一般還有一到兩年的時間,實際限售週期可能長達四五年之久。

四五年時間,什麼都有可能發生。千萬不忽視了時間的力量。

資金有時間成本,更有風險成本,這是所有投資者都必須考慮到的。

城市

一二線要熄火,三四線會地震

一二線與三四線的樓市邏輯完全不同。

一二線擁有產業集聚、人口流入和資金匯聚的優勢,而三四線往往都是經濟增長乏力、人口資金持續流出之地。

同樣是放水,降準降息就能激活一二線樓市,而三四線必須依靠“棚改貨幣化”這樣的定向放水才能成功。

如今,貨幣雖然再度放鬆,但資金被嚴禁流入樓市,房企在資金流壓力之下,開始用腳投票,全國已有超過800宗土地流拍,其中不乏一二線城市。

至於三四線城市,本就是棚改貨幣化結的果。三四線房價上漲,其實就是以棚改之名定向放水的結果。

如今棚改貨幣化正在熄火,棚改新增貸款不斷萎靡,棚改貨幣化安置正在退潮,有城市甚至已經全面停止“漲價去庫存”。

棚改貨幣化一旦熄火,三四線樓市就徹底終結。我們的結論是:過去越是依賴棚改貨幣化的城市,受到的影響就越大。


樓市冰封?送你一份實操性最強的買房指南!



退一步講,按照最樂觀的估計,棚改貨幣化還能勉強維持,那麼2020年也是三四線城市最後的關口。

因為,2020年是全國棚改收官之年。

區域

沒有支撐的遠郊區跌得最快

在樓市冰封期,衡量買房投資的標準,不再是哪個區域漲得更快,而是哪個區域最能抗跌。

城市如此,城市內部也是如此。

顯然,一無概念二無產業三無人口支撐的遠郊區,必然率先開啟下跌步伐。即便有概念炒作的遠郊區,也要看這些概念最終能否落到實處,否則靠概念炒作支撐起的上漲,也最容易高位下墜,一地雞毛。

要知道,在樓市上行期,無論是中心城區還是偏遠郊區,都是實現同等程度的上漲,這是普惠行情的體現。

但在樓市下行中期,中心城區有學位、醫療、交通、人流等硬件條件的支撐,一般不會輕易下跌,而遠郊區到處都是新房,又缺乏人口流入,二手房根本就沒人接盤。

什麼叫遠郊區?只要夜晚去看看亮燈率一清二楚,沒人居住的區域,靠誰來接盤?

事實上,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地,樓市已經開始高位盤整,而盤整都是從遠郊區開始的。

開發商

小開發商的房子儘量不要買

這句話完整來說是:小開發商的房子儘量不要買,大開發商的房子也要看質量。

為什麼這麼說?主要原因在於,當樓市資金鍊收緊之後,小開發商有跑路的風險。而大開發商的融資渠道相對較多,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少,應對風險的能力更強。

次要的原因是,在限價政策束縛之下,開發商普遍都有偷工減料的動力,房屋質量難以保障。這方面,大開發商的問題也不少,但小開發商會更加氾濫。

此外,與小開發商相比,大開發商認知度更高也會更顧及名聲,即使出現問題,也會更容易組織維權,維權的聲音更能得到社會輿論的關注和聲援。

這是最現實的考慮。

房地產稅

只有一套房的不用太擔心

房地產稅的到來是大概率事件。

目前,住房信息聯網、國地稅合併、70年產權自動續期、賦予地級市以立法權,這四大準備工作已經完成,開徵房地產稅已無技術障礙。

從法律上講,稅收法定,房地產稅要在全國人大進行審議,快則今年年底,慢則五年以內。

樓市冰封?送你一份實操性最強的買房指南!


不過,房地產稅草案尚未出臺,但從已透露的各項信號不難認定,房地產稅不會一刀切,也不會對所有家庭都徵收。

無論是按照國際慣例,還是官方已經透露的信息,我們都不難得出兩個判斷:

一是房地產稅會分步推進,一二線城市首當其衝,三四線城市未必會徵收。二是房地產稅會設計一定的免徵面積,最好的情況是首套免徵,最差的結果也是每個家庭都有一定的免徵面積。

換句話說,對於只有一套房的剛需,房地產稅根本就不是需要擔心的事情。

學位房

剛需中的剛需

這兩年,雖然租購同權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但是雷聲大雨點小,學位房依舊是剛需中的剛需。

一方面,中國家長對教育的重視前所未有,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培訓機構的野蠻生長,即便政策連番打壓都阻擋不了家長的“搶跑”心理。

另一方面,無論是廣州推出的“租購同權”,還是北京準備試行的“學區房”,短時間都難以落地。

樓市冰封?送你一份實操性最強的買房指南!


教育焦慮越是根深蒂固,學位房的需求就越堅挺,樓市冰封期無法改變這一趨勢。

剛需

拿好現金,等待入場

在樓市諮詢裡,經常聽到一句話:“是剛需就買”。

這話只有一半正確,另一半完全是不負責任的說辭。剛需的錢也是錢,相比於投資者,剛需的錢往往來自於六個錢包,更需要慎重。

從結果論的角度看,剛需自然是越早入場越好,但誰也沒有上帝的全能視角。尤其是在各種風險都疊加而來時,再鼓勵剛需悶頭入場,顯然是不負責任的。

那麼,對於尚未購房的剛需來說,樓市冰封期,或許是難得的入場時期。

一方面,限價搖號政策,強制讓開發商讓利於業主,這是少有的保護剛需的舉措。

限價讓一手房價格遠遠低於市價,而搖號又優先向無房的剛需進行傾斜。所以,只要一手房與二手房之間存在20%以上的套利空間,剛需都不妨直接介入。

另一方面,對於換房群體來說,最好的時機正是市場穩定之時。房價暴漲,擔心踏空;房價暴跌,又擔心買在高點。只有在房價高位盤整時,才會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選擇,買方市場裡沒有恐慌之說。

這個時機,正是從郊區到中心城區、從老破小到新房次新房、從普通房到學位房的最好選擇。

未來

等放鬆的聲音再起來

請記住我們開頭說的,樓市是有周期性的。

短期來看,如果基建不能有效提振經濟增長,仍有可能重回放水刺激房地產的老路。

具體的信號可以關注這兩個方面,

一是各地呼籲取消限購的聲音此起彼伏;二是房企融資渠道悄然放鬆,房貸利率被引導往下走。

長期來看,出生人口下滑,老齡化日益嚴峻,這是拖累房價上漲的根本因素。但城鎮化還有推進空間,放水式刺激還有可能被一再拾起,房價仍有往上走的可能。

至於崩盤,根本不用操心。如果大崩盤真來了,那受影響的就不只是房地產了。


回到現實,回到當下,樓市冰封期,多看少動,守好現金,等待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