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宏偉!精美!探訪我國最大的清代連體建築:蔭家堂

近段,受朋友之邀,我2次走進了我國最大的清代連體建築:蔭家堂。

蔭家堂是清代大型磚木古民居建築群,座落在邵東縣楊橋鎮清水村,距邵東縣城東約28公里離衡邵高速楊橋出口2公里,鄰省道1814線1公里,距今已有195年曆史。

神奇!宏伟!精美!探访我国最大的清代连体建筑:荫家堂

蔭家堂坐北朝南,縱深四進,橫列11排,堂屋兩側各有四排住房和一排雜屋,主體建築為磚瓦木質結構,屋牆全部用青磚砌成,有正屋108間,雜屋四十間,天井44個,建築總面積9191平方米,是全國最大的清代連體建築。其宅院規模宏大、佈局對稱、功能完善、農商文化底蘊深厚。特別是裝修部分精雕細刻。前後格扇門、窗的格芯式樣多不相同,其它藝術構件與藝術處理也很有地方特色:如風格獨特的封火山牆與前後簷牆組合成高低錯落的屋面,正如申氏族譜所述:“簷牙刺天,棟角連雲,盤盤曲曲,震眩耳目”;封火牆上繪有各類人物、山水、神話圖案、並見兩個英式圓形掛鐘圖樣,色彩至今鮮豔,大門石坎、石墩、石柱基及天井四周石條均以龍、鳳、牛、羊、馬等浮雕裝飾,無論木構件還是石料雕刻,其工藝精美絕倫,具有極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在民間有“北有喬家大院,南有蔭家堂”之說。因為年代久遠,2017年,國家文物局與地方政府籌資近3000萬元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現已基本修葺。

神奇!宏伟!精美!探访我国最大的清代连体建筑:荫家堂

2013年經國務院公佈其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蔭家堂建於一八二三年(道光三年)七月十日,由大學生申承述兄弟五人,遵照父親申佐熬奉政大夫的旨意主修。主修者申承述四兄弟居住,現住有申姓村民等七十多戶,近三百人,申承述五兄弟已繁衍子孫900餘,除蔭家堂部分住戶外,其他散居本縣附近鄉鎮或外地市。

神奇!宏伟!精美!探访我国最大的清代连体建筑:荫家堂

其實年輕時的申承述家境並不很富有,兄弟四人守著從父親處繼承下來的八畝田土,只能算是免強維持生計。相傳乾隆年間,寶慶(今邵陽)突遇大旱,本鄉上游一隊米船行至現在的蔭家堂地段時,因河道乾涸擱淺,不能前行。在討擾了申氏兄弟幾日後,米商們商定將十幾條米船留下,以極低的價格,委託其兄弟四人就地賤賣。也是天公湊巧,米商們才走的當天夜裡,突然狂風大作,大雨瓢潑不止。天色未明,從夢中驚醒的老四申承述,擔心風大浪急翻了船,急急忙跑到河邊,哪裡還有半條船的影子?一路追至衡陽碼頭,天已大亮,只見幾十家米鋪老闆在船頭排了長隊,只等他一來便交錢取貨,僅半晌不到的功夫,粗粗一算,除去成本,竟賺了比本錢還多了幾倍的利潤。自此介入米業,憑著誠信與精明,只幾年,便穩穩地作了湘中南第一大米商。

神奇!宏伟!精美!探访我国最大的清代连体建筑:荫家堂

隨後,小有規模的申氏米業積極引進當時比較先進的種田技術,開渠引水,合理利用閒散荒蕪的農田,聯絡當時逃荒在外的青壯年勞力,免費提供農資農具,幫助其自食其力,並開創了當時極具歷史意義的農商合作機制,以商補農,以農助商,聯產聯收。使當時周邊的幾個大村子,都變成了申氏米業的固定糧倉。既造福了一方百姓,也為自已的家族生意奠定了堅實可靠的基礎。

蔭家堂雖未出過十分顯赫的政治人物,但卻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創業傳奇。從古到今,他們敢為人先、自強不息,續寫著各朝代的財富篇章。

隨著交通的改善與鄉村旅遊的發展,蔭家堂:已掀開了她神奇的面紗......

神奇!宏伟!精美!探访我国最大的清代连体建筑:荫家堂神奇!宏伟!精美!探访我国最大的清代连体建筑:荫家堂

來源丨紅網論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