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智庫須以「中國」「特色」「新型」爲導向

民間智庫作為中國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揮反映現實、表達民意、溝通官民、貢獻智慧的重要使命中表現出獨特優勢。當前,我國民間智庫的作用和潛力未得到充分認識和發揮,與官方智庫、半官方智庫相比,資源、信息、資金等發展要素仍顯緊缺和不對等,總體上仍比較弱小、影響力有限。

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是一家從事學術研究、決策諮詢服務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致力於將中心打造成為科研成果的轉化站、地方經濟的增長點和中國智慧的策源地。對此,本報記者專訪了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理事長、主任李閩榕,探尋民間智庫打造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中智模式”。

民間智庫須以“中國”“特色”“新型”為導向

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理事長、主任李閩榕。全亞軍/攝

以三大關鍵詞為導向

在四字經驗上下功夫

中國城市報:我國的民間智庫如何由弱變強、發揮更加重要的影響力?

李閩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智庫建設,多次強調要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這為加強中國民間智庫建設指明瞭方向,即必須堅持以 “中國”“特色”“新型”這三大關鍵詞為導向。

首先,必須牢牢紮根中國。建設特色新型智庫,必須是屬於中國的智庫。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民間智庫時應立足中國國情,努力為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聲音、解決好中國問題建言獻策,提供有價值、可操作的對策。

其次,必須具有鮮明的特色。就民間智庫建設而言,“特色”一詞具有雙重含義:在國際上,我們所要建設的新型民間智庫必須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在國內,新型民間智庫必須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專業特色或地域特色,能做其他智庫未做或做不了的事。

再次,必須堅持突出新型。要在新形勢下突破民間智庫生存和發展的舊思路、舊模式,找準新定位、探索新路子、建立新機制、創造新模式,儘快實現傳統體制下民間智庫的轉型。

中國城市報:實踐中,民間智庫該從哪發力打造中國特色新型民間智庫?

李閩榕:要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民間智庫,除認準定位、保持優勢外,還要從“高、新、深、實”這四字上下功夫。

“高”,就是要定位高遠,高瞻遠矚。民間智庫與官方智庫、半官方智庫相比,最大的不足是權威性、公信力不強,癥結還是民間智庫的定位不明、站位不高、視野不寬。民間智庫必須向高端智庫學習,堅持站位高、立意高,善於從國際視野和全國大局的高度全方位觀察、認識和研究問題。特別是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迫切要求中國智庫更加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倡議”、提供“中國方案”,傳遞中國的思想和主張。

“新”,就是要不斷創新,以新制勝。民間智庫應發揮自身優勢,體現自身特點,以創新求突破,與官方和半官方智庫錯位競爭、錯位發展。民間智庫還要善於綜合運用智能、技術、信息等新手段和新經驗,不斷創造思想新產品。

“深”,就是要深邃睿智,深謀遠慮。民間智庫與官方智庫、半官方智庫一樣,都應是智慧型人才集聚的機構,要善於提出能夠統籌解決當前問題、深層次問題和長遠發展的思路、方案和舉措。

“實”,就是要符合實際,切實有效。民間智庫向政府和社會所提出的服務產品,必須符合中國和當地的實際,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能夠操作、實施和取得成效。民間智庫必須堅持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及時向各級決策部門和社會提出最接“地氣”、便於實際操作、能取得實效的思路、方案和對策建議。

只有如此,我國的民間智庫才能有所作為,贏得應有的國內外地位。這是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民間智庫的基本經驗和規律,更是我國智庫建設發展的必由之路。

“七環三帶模式”

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

中國城市報:中國科協出版的《2014-2015年度學科發展報告》顯示,全國5100多所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年均完成科研成果有3萬項,僅20%進行轉化並批量生產,形成產業規模的僅5%,轉化率遠低於發達國家。中智是如何促進科技成果成功轉化的?

李閩榕:科技評價是手段,通過科技成果評價來實現轉化才是目的。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出一種科技成果轉化的“七環三帶模式”。

第一環是產業集群,目前我們已經組建七個產業集群。第二環是創新平臺,在國外被稱為谷,我們引進瑞典機器人谷的概念和內涵,做到入谷有標準,退谷有機制,入谷要評價四級標準,三年孵化期若無成果必須退出。第三環是國際國內高端研究機構共同成立研究院,緊跟國際科技前沿。第四環是創辦專科學院或大學,為園區培養適應新技術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第五環是三個中心,即科技成果評價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 並在大規模的產業技術園區落地。第六環是會展經濟,整合國內外資源打造國際性大型展會和峰會。第七環是基金資金,每個產業鏈群都要配有基金資金,首期規模為50億元。

七環實現了帶動產業集群、帶動科技創新服務配套、帶動基金資金三大帶動作用。少任何一帶,科技成果落地都不順暢。只有實現三大帶動作用,地方政府才會高度歡迎,一個集群3~5年就會變成地方支柱性產業,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中國城市報:目前,“七環三帶模式”在哪些地市落地,效果如何?

李閩榕:8月27日,在我們的牽頭下,歐洲機器人產業的“心臟”——瑞典機器人谷、浙江省寧波市政府、中瑞福寧及中智四方正式簽約,共同組建股份制公司,負責“東方機器人谷”的投資、建設和運營,將在寧波打造一個世界級的“東方機器人谷”。根據協議,“東方機器人谷”將引入瑞典機器人谷的世界頂尖技術、研發團隊及運營模式,建設研發、孵化、產業化、服務、金融、人才、教育、展示八大平臺,這也是“七環三帶模式”擲地有聲的最新答卷。此外,7月初我們與山東省青島市北區簽訂新材料國際科技城發展規劃協議,預定9月發佈由我中心規劃的初步成果。中智成立3年來,已與國家科技評估中心、西南交大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我本人和中智也成為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創新行動高級別專家工作組、全國科技評估標準化工作組、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佈中心評審專家委員會特邀專家和成員單位。

開展智庫外交 釋放中國聲音

中國城市報:8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週年座談會時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造福沿線國家人民的重要引擎,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請您對“凸顯中國方案”的“一帶一路”倡議予以深度解析。

李閩榕: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後,得到了國際上廣泛響應。五年來,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我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被納入聯合國、G20國家、亞太經合組織、上合組織等重要國際機制成果文件。

中國是聞名全球的古絲綢之路的創始者、推動者,也是新世紀“一帶一路”倡議的構想者、倡導者。“一帶一路”倡議是在全球經濟低迷、增長分化、利益分配差距擴大、社會失衡問題日趨嚴重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中國著眼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未來發展大局,提出從根本上解決世界發展難題的“中國方案”。

“一帶一路”倡議把中國的歷史與現代化結合起來,中國的現代化與世界和平發展結合起來,充滿了“中國智慧”,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結晶。“一帶一路”倡議面對全球發展的新變化,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勇於應對逆全球化,大力推進新型全球化,為世界和平發展樹起新的旗幟、指出新的路徑,推動世界經濟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一帶一路”倡議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堅持政治共商、經濟合作、文化交流、創新協同和共同治理,推動沿線國家加強政治互信、經濟互融、人文互通,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建設聚焦發展這一本質問題,倡導沿線國家互聯互通,激發發展活力、釋放發展潛力,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經濟融合、成果共享,走向共同繁榮。

中國城市報:習近平總書記倡議和建設的“一帶一路”,是一條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一帶一路”建設要造福沿線國家和人民。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智在強化智庫支撐引領作用方面有何行動?

李閩榕:“一帶一路”建設反對霸權、不搞對抗,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鑑,走的是一條和平之路;“一帶一路”建設助力地區和世界經濟增長,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繁榮,造福沿線國家和人民,走的是一條繁榮之路;“一帶一路”建設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遊戲,不搞封閉的“小圈子”,堅持開放包容,促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貨幣融通、民心相通”,走的是一條開放之路;“一帶一路”建設秉承古絲綢之路的創新本質,堅持以創新為引領,共同激發創新活力,源源不斷地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新血液、提供新動能、拓展新空間、展示新前景,走的是一條創新之路;“一帶一路”建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沿線國家和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睦相處、共享繁榮,走的是一條文明之路。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智庫先行一步。中智作為社會智庫,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一是充分發揮智庫的研究優勢,2017年與國家科技部科技交流中心、福建師範大學聯合編撰《一帶一路國家綜合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目前已完成研究和編撰工作;二是與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啟動和推進《“一堆一器”助推“一帶一路”》研究報告,以“一堆一器”服務能力和對外合作為基礎,圍繞“一帶一路”國家實際需求,研究規劃對外合作戰略佈局;三是2017年11月協辦福建師範大學建校110週年校慶與綠色絲綢之路國際論壇,聯合國副秘書長和100多位國際國內知名環境經濟學家出席了本次論壇;四是2017年12月共同舉辦“中華茶禮與萬里茶道千年友程”暨第六屆張天福茶學研討會;五是相繼參加中國工程院“信息絲綢之路報告研討會”、全國“一帶一路”文化教育與健康論壇和產業金融高級論壇,並作演講和發言。

中國城市報: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中智如何發揮民間智庫優勢?

李閩榕: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週年座談會上強調,今後要聚焦重點、精雕細琢,共同繪製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實現習總書記的要求,要突出精雕“四個重點”:

一是創新。堅持創新全球化,要在全球範圍內更大規模地實現資源多極交叉融合式創新,要完善促進協同創新的政策措施,要鼓勵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共享,加強人類社會面臨共同挑戰領域的技術研發合作,促進跨領域、跨學科的融合創新交融。

二是改革。堅持以共同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讓所有人群公平享受創新成果為目標,建立優勢互補、公平合理、穩定有序、統籌兼顧的全球治理新機制。要建立高級別對話機制,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三是聯通。在新形勢下建設“一帶一路”,要大力拓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貨幣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發展空間,形成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類要素高效流動和融合發展的新趨勢。要加強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升交通便利化水平,既要實現海陸空網四位一體的“硬”聯通,又要推進政策、規則、標準三位一體的“軟”聯通,促進中國和沿線國家發展要素的高效流動,讓沿線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

四是共享。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動員沿線國家和地區全面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並使沿線的每個國家和每個民眾都能共享“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要努力減少因外部環境帶來的個人發展機會的不平等,使後富的人、未富的人真正富起來,讓所有人群公平享受建設成果,將“一帶一路”真正建設成為沿線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在新時代“一帶一路”建設大背景下,中智應繼續充分發揮科技類民間智庫優勢,積極主辦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會議論壇、國際合作、標準制定、信息共享,增強“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互信及凝聚力。加大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科技交流合作的廣度與深度,完善和落地中智研究制定的“國際技術轉移集聚區規劃”,大力推進國際技術轉移,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