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对《如懿传》的大规模吐槽基本已经结束。早期争议经常围绕在周迅的颜值和演技,以及对服化道礼仪历史的一些技术性吐槽。但随着剧集播出过半,这部剧的败笔才彻底显现——

和绝大多数国产剧一样,其最大问题仍是剧本。

只是因为最初点开了这部剧,就麻木而惯性的看下去,面对角色毫无共情,对剧情发展也没什么期待,硬糖君不信这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感受。《如懿传》还算不错的点击量,和绝不算热络的网络讨论度,就是明证。


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看呢,还是可以看的。要说讨论,好像也没啥值得一说的地方。

浪费时间看一部烂剧,无异于对生命的谋杀。如果不拿来写稿吐槽,那更是慢性自杀。硬糖君虽然没做过编剧,但做过多年游戏策划。游戏作为我们这个时代高度产品化、且具有一定成瘾机制的娱乐产品。在把握用户心理方面,硬糖君一直认为是胜过按照传统方式生产的影视剧的。

硬糖君今日就试从游戏策划的角度分析《如懿传》剧本得失。细节BUG都不是重点,台词病句也可以放一边,甚至价值观是否落后都能忽略,咱不是那挑剔人,我们只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角度出发:

“那年杏花微雨,也许从一开始便都是错的”。


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任务缺失,“无目的”的人


今天的年轻用户,也是被游戏化思维高度浸透的用户。可以说,游戏改造了年轻人对其他艺术形态的感知力。一些流行的爽文、爽剧,身上都能看到游戏的影子。

“做任务”是游戏最底层的玩法设置,放在剧集里,也是最底层的故事架构要求。即,主角身上既要有长期目标,也要有短期任务。前者让人在精神上有支柱,后者让人在行动上有方针,都是维系观众追剧热情和追剧爽感的关键。


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但周迅饰演的如懿,可以说是毫无主观能动性了。

本来,这个角色应该是天然被赋予了长期使命的——作为乌拉那拉氏的后代,不论是为姑母复仇、为家族振兴、还是和《甄嬛传》中的乌拉那拉皇后一样为了守住自己爱的男人,都可以成为她行动的强驱动力。


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可惜,如懿一个招儿都没接。顶多,算是兵来将挡的勉强自保。

而其“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所谓梦想,事实上是无法作为游戏目标的:这一目标的实现高度依赖对方的选择,而非自己的行动,更何况这还是到死那一刻才能真正盖棺定论的目标。远不如《甄嬛传》中皇后的爱情有具体操作手册:我就是要守住后位。

更让人无法入戏的是,如懿嘴上说着“一生一世一双人”,实际行动也没见对乾隆有多亲昵,更别说争宠吃醋了。周迅和霍建华俩人处得跟同事似的,所谓帝后爱情全靠设定硬尬,没有故事支撑。


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在没有长远目标的情况下,如懿的短期任务就是被动性的。争宠什么就别想了,基本是在疲于应付各种打压。

甚至应付的都不是很得力,在被诬陷杀害皇子之时,她只能瞪大双眼“我不是、我没有、你居然不信我”,接着便顺理成章的进了冷宫。(我们且忽略乾隆这种爱她就虐她的情感逻辑,如果故事足够爽,大家其实也能凑合看)

任务失败不要紧,那都是剧情需要。但你这种消极做任务的态度就不好了,好歹挣扎下啊。


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平心而论,《如懿传》还真不算是那种剧情注水、节奏拖沓的剧。它是因为主角没有行动主线,才造成了剧情散漫,有种走哪算哪的感觉,是一个“沙盒世界”。

这除了剧本的先天不足,似乎也有主创的有意为之。该剧导演汪俊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看剧本时觉得有“后宫浮世绘”的感觉,“没那么多矛盾冲突,是一个散淡的状态……有点《红楼梦》的感觉,我觉得不也挺好,干嘛非要一直掐呢?”

这就能解释硬糖君对该剧的“形散神也散”的源头了。不是说浮世绘不好,《红楼梦》硬糖君也百看不厌,就爱看她们吃饭唠嗑。但是首先,用户对《如懿传》的期待就不是浮世绘,而是女人们宫斗,哪怕“帝后婚姻围城”也凑合吧。这是货不对版。

其次,咱不掂量掂量有没有弄出个《红楼梦》的能力吗?就凭这

迷之偷拍视角来展现宫廷风俗画?


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没有主线的沙盒生存游戏,真不是现在市场的主流。这样的故事,也不符合我们追主线剧情、追主角情感线的传统观剧审美。

在富察皇后死后,同阵营的海兰劝如懿争取后位,她是怎么说的?“后位不是靠争来的,全看皇上的心意”。我勒个去,难道皇上的心意不用争?这还真是坐等天上掉馅饼啊。

你看这个在后宫中犹如打卡上班、升迁全靠组织关照、被同事使绊子只会“清白不证自明”的如懿,像不像在单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自己啊!


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拜托,谁要看这样的主角。不知道目标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这样的日子我们现实生活早体验够了。

《如懿传》弥漫不去的丧气,甚至不是主角的无能,或者玛丽苏全靠男人,而是彻底的低欲望无目标的丧气,无药医的丧气。

沉浸式体验,为何我内心毫无波动?


既然大方针是要塑造无欲无求的白莲花女主,但故事仍然需要驱动力,此时就需要NPC来代劳,强行推动在哪里倒下就在哪里趴下的女主(居然在冷宫三年都未作出主动自救的有效行为)。

那么,NPC能否代替女主成为观众的共情对象呢?


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很遗憾,还是不能。

因为NPC只是工具人。以张钧甯饰演的海兰为代表的正派NPC,最初还吸引过观众盛赞“海兰小天使”。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大家就会发现这个工具人的行为太缺乏逻辑性和起码的人性,这是女主养的一条狗吗?


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海兰事实上是这场宫斗中女主的分身,为了确保女主的“纯洁性”,不得不将女主“恶”的一面分化出一个工具人。

如果说帮女主从潜邸回宫还是“好闺蜜”的范畴,那为了女主残害无辜皇子,就太过狠辣恶毒,不惜自伤甚至伤害自己的儿子,更是自轻自贱。也没见女主和她有多姐妹情深啊,至于做这么疯吗?

相形之下,反派工具人倒是合理多了。就是反派的过于程式化,宫斗谋略太低级幼儿园,手段又太满清十大酷刑。

但即便如此,NPC也是比主角更吸引人的存在。因为他们有目的性,有主观行为,有行为结果。

不管是娇嗔真实的高贵妃,还是为心上人奋力一搏的嘉妃,或是力求改变命运的魏嬿婉,她们都是有目标的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主动出击。她们的任务脉络,构成了一定的追剧动力。


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可以说,《如懿传》中少数能让人共情的部分,就出现在这些反派工具人身上,比如高贵妃之死。


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可惜分分钟下线的反派,终究无法支撑整部剧的线索,这也就让观众难以对剧情产生沉浸感。

在游戏中,沉浸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它既包含了形而下的方法论,比如基于背景设定的美术、文字包装。也包含了形而上的心理学,比如使命感、探索与成长、及时反馈和荣誉系统。

有一种观点认为,选择乾隆继后来做主角,本身就是错的。因为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大众认知里,继后的人生是失败的一生,尤其这种失败还通过《还珠格格》、《延禧攻略》已经深入人心。继后的故事,成长感和荣誉感注定大打折扣。


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相较于《如懿传》,《延禧攻略》采用一路打怪升级的宫斗赢家令妃作为主角,确实更为讨巧。但是不是悲剧人物就无法建立这种充满成就感的用户体验呢?硬糖君认为不是的。

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游戏《俄罗斯方块》,就是一款注定失败的游戏。不管你怎样操作,最后方块都会码满屏幕。但看到一行方块因自己的操作而瞬间消失的快感,仍然让我们可以沉迷的一直打下去。

这就是游戏的及时反馈系统,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快节奏爽剧的“爽感”来源

主角的每一个操作,都带来个人成长或对剧情的推进。观众完全不会有憋屈不畅之感,而是随时处于小任务达成和新任务出现的爽感和悬念中,才符合年轻用户“我要的,现在就要”的心理机制。

反观《如懿传》,如懿的大量行动既缺乏主动性,也缺乏及时反馈。


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和皇上互动后,感觉不到感情的增进;在冷宫中的作为不起主要作用;哪怕是上门奚落皇后、劝服公主这样的典型宫斗行为,也未获得明显成效。最终的出冷宫、获晋封,还是皇帝个人的抉择,而并非完全因为如懿的神操作。或者效果太“缓释”,没有那种打一下怪就掉一下血的完全因果率快感。

养成快感,两种维度的深层情感


你去问十个看过《甄嬛传》的人,可能七八个都会说更喜欢甄嬛回宫的部分。


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那种大女主的成长或黑化,霸气全开逆袭反杀,当真百看不厌。正因如此,时至今日,“现在站在你面前的,是钮祜禄甄嬛”才能再度成为互联网热梗。

成长是游戏必要的组成部分,哪怕是简单如《超级马里奥》,都能够通过吃蘑菇变大、变无敌、骑龙,扔飞镖。而在剧集中,主角一路打怪升级、不断成长,追剧的观众也会形成一种心理满足。

角色的成长感,是国产剧普遍缺失的一面。受创作者的笔力和表演者的演技影响,国剧人物经常呈现为高度扁平化,即便是那些讨喜的角色,前后变化也不大。也正因如此,孙俪对甄嬛的演绎才能如此深入人心。


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但在《如懿传》中,尽管如懿的职位有升迁变化,可角色成长度却很低。如前文所述,其职位的升迁更多是组织的重视,友军的出力,而非个人的争取。

那个人成长呢?从冷宫出来,本应是看遍世情,黑化强化的好时机,如懿却依然超脱宫斗之外,仿佛玩家在静静看npc们斗得热闹。

尤其是在工具人海兰已经恪尽职守帮她把“脏活儿”都干了的时候,她居然是一脸白莲花的嫌弃她作恶,这人设实在“婊”得可以。

而在最新的剧情中,如懿在被污蔑杀害皇子之后第二次遭遇重大冤屈——被污蔑通奸,她却仍然是毫无还手之力。对策和上次差不多,依然是“不是我,我没有,你居然不信我”。拜托,你明明妆都变浓了啊!这应该是你们宫斗剧里升级的标志吧?


从一个游戏策划的角度看,《如懿传》的剧本究竟差在哪



事实上,我们越来越发现,看一部剧,观众不仅可以对角色产生养成感,对剧集本身也是一样。观众会成为一部剧的“精神股东”,现在社交网络里撕得热闹的“延禧派”和“如懿派”,就是证明。

但要让观众对自己这部剧产生养成感,就要制造“是我先发现了它的好,后来果然是大爆款,证明了我的眼光”的用户心理。

这就涉及到用户期待管理,这对于《延禧攻略》这样的黑马剧比较容易,《如懿传》这样的大剧,则容易盲目提高观众预期后,经历必然的预期落空阵痛。

追求爽剧、爽文、游戏化思维,是不是一种比较LOW的审美趣味?硬糖君认为不是的。强目标性、及时反馈系统,都是在弥补我们于现代生活中完整自我实现的缺失。

今天学习不一定明天高考就加分,今天节食不一定明天就体重减轻,今天努力工作也看不到明天就加薪的希望。在庞大复杂的社会机器上,我们看不到进度条,也无法付出就有回报,娱乐的补偿机制,或许能让我们回归本初的做人乐趣,回归到异化之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