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败将让我更强大

转自:秦朔朋友圈

“当你怀疑自己的时候,不妨想想那些相信你可以的人。”

——《李宗伟:败者为王》

谁是李宗伟?对中国观众而言,就像问“谁是林丹”一样没有必要。林丹不仅在“吐槽大会”的秀场开玩笑说李宗伟是他这些年来的陪伴,更在正式赛场上表示过,李宗伟是自己一直以来取胜的动力。“超级丹”与李宗伟,这两位世界羽毛球界四大天王中的对手CP,说他们“一时瑜亮”也好,“既生瑜何生亮”也罢,球网背后13载的“拉锯战”本身就是一段漫长的传奇。

作为一部结构工整的体育励志类题材,《李宗伟:败者为王》的确提到了李宗伟与他中国对手林丹(剧中译名为凌丹)之间的相爱相杀,但这并非电影的唯一亮点。这部马来西亚电影除了在赛场细节、运动机理等方面做过精细文章,更在传记之外的层面完成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败将让我更强大


败者为王

某种意义上来讲,《李宗伟:败者为王》是一部“挫折教育”的典型范例,远比“开学第一课”更值得中国学生及家长们观摩。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败将让我更强大


影片真实地表现了李宗伟从槟城州大山脚镇的一个贫困家庭的瘦小孩童成长为享誉世界、获得“拿督”荣誉的马来西亚传奇国手的经历,你在里面看不到创作者的心理包袱,也看不到夸张的附会情节,剧情呈现的所有泪与笑,想必都是李宗伟一路走来无从绕过的每一步。

《李宗伟:败者为王》以毫不讳言的方式还原了一个天才选手“千淘万漉虽辛苦”的原貌,以中国社会时下通行的价值观去衡量,主人公的经历翻来覆去地看,每页写的都是这么几个关键词——失败、不顺、挫折!

当李宗伟对羽毛球产生浓厚兴趣时,年幼的他不仅受制于“穷文富武”的现实,而且受到父亲的严加阻挠;当李宗伟开始拿到球拍获得比赛机会,却险些沦为地下赌场的赚钱工具;当李宗伟摆脱父亲“不务正业”的看法,接受正规训练,却因各种理由被学院派的技术团队轻视;当李宗伟得以入选国家队后,却被富家公子队友排挤欺负;当李宗伟靠实力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却因伤错过了重要的“全英赛”;当李宗伟终于在一系列赛事后面崭露头角,他的一生之敌——林丹却像“终极boss”般如约登场,留给李宗伟的就只有屡战屡败的宿命。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败将让我更强大


乍看上去,李宗伟的人生太不顺了,几乎每一步走得都磕磕绊绊,都没能躲过挫折与失败,上天似乎每次都要为难他一下,才让他得以继续前行。然而,很多人忽略的道理是,就算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西行之路终究还是要走着去的。所谓“李宗伟精神”,就是一种坚持到底、迎难而上的精神,就是一种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精神,这样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其意义远胜于“一开始就赢”或者“每次都赢”。

中国人其实很缺少“挫折教育”。很多人之所以只能接受成功、无法面对失败,正因为他们自幼时起便没有被社会告知:其实失败才是人生的常态,而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大家都想拿冠军、得第一、居上游,这没问题。但问题是第一就只有一位,如果达不到就要从头到尾自我否定一遍,日子还过不过了?接受不了失败的心理是很病态的,具体表现就是输不起、心怀怨恨、肆意捣乱乃至于报复他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们应该有的态度是“积极地争”,而不是“必须获得”。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败将让我更强大


选材之弊

《李宗伟:败者为王》第二个引起我注意的点涉及到选材。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败将让我更强大


李宗伟自幼便展现出超常的羽毛球天赋,他早就该去国家队进行训练,但启蒙教练还是遗憾地告诉李宗伟的母亲,他还要再等等才能去更高的平台。他为什么被拒呢?不因为别的,就因为长得太瘦小。影片中有令人心酸的一幕,李母抱着小李宗伟安慰他,是家里给的营养跟不上,这一切不是他的错。

等李宗伟的身体发育够得到选材门槛,技术团队又开始挑别的毛病。大致是说李宗伟路子太野,基本功不扎实,体能训练估计也不行,反正基本就是表示“英雄莫问出处”在他们那是不存在的。这时候有两个人站出来力挺李宗伟,一位是外籍的技术官员,他看到了李宗伟不服输的意志力以及对比赛的渴望;另一位则是“球痴”一样的米斯本教练,他觉得天才是不可多得的,而李宗伟正是万里挑一的天才。

体育并不简单,它是系统工程,更是科学。搞好体育就必须专业,想专业就必须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不管放到羽毛球上还是摔跤上,放到马来西亚还是印度,这个道理都是适用的。一个不合理的体育体制的选材,其标准往往是埋没人才的,至于人才中的人才——天才,同样会被埋没,因为他们的天赋压根难被外行人识别出来。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败将让我更强大


电影中李宗伟的这桩遭遇,放置在中国体育的环境亦是家常便饭,这使我想起去年当选篮协主席的姚明接受外媒采访时的一段发言,说的鞭辟入里,恰似大众了解这一畸形选材标准的窗口。

姚明:我们常在讲,为什么中国13亿人找不出5个能打球的,或者找不到11个能踢球的,原因是我们原则上没得选。中国仅有3000名注册篮球运动员与6000名注册足球运动员,可供挑选的基数真的不大。

记者:那领导选人时只看重运动员父母身高,与现状有多大关系?

姚明:的确,现行制度尝试在球员很小的时候就招募他们。篮球对包括身高、速度、力量、智力、球商在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可如果送一个10岁小孩进体制里去,你能从他身上看出什么?身材而已。所以这种标准下的篮球选手虽然身材魁梧,但总有些莫名的隐疾。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败将让我更强大

正如姚明形容的那样,选材上的狭隘会阻碍真正有水平的运动员进入更高平台体现价值。我们总是羡慕梅西、内马尔的球技,但以他们的身材,可能在中国连市队都选不上,更妄谈进入国家队。原因是什么?一言蔽之,“以大打小”才能更快见效,发育得更早、更好、更全面,才能适应急功近利的唯成绩论,否则的话,拔苗助长都没得拔!1984年“尼赫鲁金杯赛”上攻破阿根廷球门的“矮脚虎”赵达裕,身高仅有160cm,在后来的中国足坛,这类才华横溢的选手基本上早早就被刷掉了。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败将让我更强大


为何而战

这部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台词并非是那类励志言论,而是源自一处看似与主题无关的细节。李宗伟因不满米斯本教练的安排,在训练中摔了球拍,米斯本很生气,他罚心浮气躁的李宗伟去捡了一周羽毛球,让他感受弯腰捡球才能抵达的谦卑。一场比赛失利后,早已和解的两人促膝而谈,米斯本告诉李宗伟后者当时受罚的原因,意思大致是说:

球拍是羽毛球选手的尊严,不管怎么样都不能摔球拍。我们的尊严如果掉在了地上,又怎么能为国家争得荣誉呢?

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人家这个顺序是没错的——先有运动员个体的尊严,然后有尊严的个体为集体争荣誉,这才是合情合理的。我实在无法想象,那种卑躬屈膝或是机关算尽的个体还能散发出多少人性之光,即使真的有,也是被炮制出来的宣传佐料。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败将让我更强大


在《李宗伟:败者为王》的后半段,自从林丹出场后,李宗伟就一直在功败垂成的宿命中拔不出来。纵观世界羽毛球大赛,李宗伟在与林丹的强强对话中的确败多胜少,电影也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点。但你仔细看下来,这里面其实就是李宗伟与林丹两个人的事儿,你感受不到是中国选手战胜了马来西亚选手,或是两支代表队甚至两个国家的交手,气氛上升不到这个层面。

也正因如此,李宗伟才显出了“败者为王”的价值,在个人层面,他一路披荆斩棘为国拿到了包括3枚奥运银牌在内的无数奖牌,这已是巨大的成就。在这样的成就面前,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苛责李宗伟,认为这位“千年老二”是所谓失败者。舆论形容李宗伟是“无冕之王”,但他难道未曾加冕过吗?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要说拿冠军,李宗伟早就拿过冠军了,非要拿奥运冠军才是冠军吗?

“成王败寇”的定义,实际上从来都不事关“个人”,只有在“国家”层面,李宗伟才会被定义为失败者,因为他离夺金荣誉已经近在咫尺,属于个人的神迹马上就能填补体育机制的缺陷了,未能达成“使命”,对一些人来说当然足够去懊恼和遗憾。

当然,马来西亚人也真没觉得拿不拿奥运金牌算是个事儿,李宗伟是他们的精神与楷模,和金牌的关系,远远没有和“人生观”的关系大。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败将让我更强大


李宗伟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或许可以解释他为何受人拥戴:

“过去我创下不少精彩的纪录,而这些辉煌的纪录是我用意志力不断地挑战着身体极限,严以律己、持续不断地接受着看似枯燥的训练换取得来的。纵然如此,我有时候的表现仍然不尽人意,可是我的心智早已变革,并了解失败将让我更强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