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杂志会消亡吗?纵使有情亦难留,无可奈何花落去

据《证券日报》报道,8月21日晚,读者传媒发布2018年半年度报告,其营业收入、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同比均呈下滑态势。有网友表示,读者已经快发不出工资了。

连《读者》都难以自保了,由此可见纸质文学刊物的窘境,纵使有情亦难留,无可奈何花落去,如果《读者》消亡,无疑会让很多文学青年黯然神伤。

《读者》刊物成长到现在,已经37年了,它从兰州一个小巷子开始,逐步走进千家万户的床头案桌,成为爱好文学者的必读物,不管你说它是油腻的心灵心肠也好,还是哲理丰富的美文故事,它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批批热爱文学的人。即便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它靠着过硬的口碑也一步步坚强的走了过来,而且还成功上市,让我们见证了纸媒文学刊物的魅力。

遗憾的是,它最终还是没有在碎片化阅读的自媒体时代挺过来。以前看《读者》的时候,总感觉每一篇小文都很短,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但现在呢,大众的阅读已经浮躁化,很难安静的看完一篇文章,基本上都是一目十行,草草看上几眼完事儿,甚至看个开头就放弃了。500字的精短文章,在自媒体时代俨然成了大块头,让读者很难静心读进去看下去。再精美的文章,你不翻开它,又怎能领略它的美呢?

虽然近些年《读者》也在精心的做着调整,不断的推陈出新花样,从创刊时期40多页的月刊,后来慢慢发展成近百页的半月刊,再后来还开辟了《读者》乡村版、校园版、原创版等专刊或其它增刊,花样是多了,但也分散稀释了《读者》的浓度,影响了它的品质,这也是被很多读者诟病质疑的地方,形式越来越花哨,但内容质量却越来越走低。

对于目前的《读者》阅读群来讲,他们绝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其实还多停留在纸质上,和电子阅读相比,他们还是喜欢手握书卷的感觉,在纸刊发行上应该不会受到特别强大的冲击。《读者》营收的下降,我认为还是运营出了问题,而不《读者》刊物本身出了问题。

在大家印象当中,认为《读者》就是一本刊物,其实不然,它只是读者传媒集团赖以起家的母体而已,真正要赚钱养家的是那些其它产业,《读者》更像是一种品牌的象征,它的使命是声誉,而不是为了赚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