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翁解讀風水經典系列-《青囊經》(十一)

以下是語音的文字實錄:

我們繼續來解讀《青囊經》。上一講,我為大家解釋了“陽以相陰,陰以含陽,陽生於陰,柔生始剛,陰德宏濟,陽德順昌”六句話的意思,今天,我們來解讀《青囊經》上卷的最後一句話“是故,陽本陰,陰育陽,天依形,地附氣,此之謂化始”的含義。

這一句很明顯是在為《青囊經》上卷的內容做總結,字面意思應該很好理解。

“陽本陰”,這句話有些人解釋成“陽的本質就是陰”。這樣解釋大意是對的,但是有些不嚴謹。因為按照古人的語言習慣“陽本陰”三個字應該理解成“陽本於陰”,那麼這個“本”字是什麼意思呢?“本”在上古時代,主要是指草木的根,我們常用的成語“無本之木”中的“本”就是“根”的意思,而在後世文字的發展中,“本”這個字就據此逐漸發展出了“根本”“根基”的意思。而這句“陽本陰”中的本就應該取“根本”“根基”之意。因此“陽本陰”這三個字更加合理的解釋是:陽的跟本在於陰。

而“陰育陽”這三個字,有些人解釋成“陰孕育了陽”,這種解釋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因為這一句實際上是古代文法中非常常用的省略介詞的句法,完整地理解應該是“陰育於陽”,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肉夾饃”是“肉夾於饃”的意思一樣。因此,“陰育陽”這三個字的意思應該理解成:陰育於陽,或者陽孕育了陰。

“天依形”三個字。這裡的“形”字很不好解釋,很多通行的理論中直接忽略掉對此處這個字的釋義,也有些人直接翻譯成形狀或者形勢,其實都解釋不通。這裡的“形”字實際上是一個通假字,通“型”,模型的型,本義就是模型、模子的意思。東漢思想家王符在《潛夫論·德化》中所講的“儀形文王,萬邦作孚”中的“形”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天依形”就很好解釋了,字面意思是:天依照模型而存在。那麼這裡的“模型”是指什麼?實際上就是指自然、天道。意思是,天依照天道自然的規律運行。

“地附氣”這三個字。其中的“氣”字很多人解釋成風水中常用的“生氣”“旺氣”的意思,這種解釋太過具體化,明顯不符合《青囊經》上卷的行文習慣。實際上這裡的“氣”字就是指物質,指萬物生成的本原,就是所謂“天地合氣,萬物自生”中所說的“氣”,實際上與“天依形”中的“形”是一個意思,也是指自然天道。那麼“地附氣”就很好理解了,意思是地也依照天道自然的規律存在。

最後一句“此之謂化始”,很好理解,意思是這就是萬物及生命的化成、開始。

好,我們把整句話連起來,“是故,陽本陰,陰育陽,天依形,地附氣,此之謂化始”的意思是:因此,陽的跟本在於陰,而陰育於陽,天地都按照自然和天道的規律順暢地運行,這就是萬物及生命化成、開始的原因。

現在,我們回過頭去看,《青囊經》的整個第一章實際上都是在講“天道”和“自然”,準確地說是在講“順應天道和自然”。順應天道和自然就是萬物出現和發展的動力,實際上《青囊經》是把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理論與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張結合在了一起。

最後,我再為大家總結一下《青囊經》整個第一章的大意,意思是:

尊貴的人或物處在原本就應該在的高貴的位置上,卑下的人或物處在原本就應該在的低下的位置上;以奇為陰,以偶為陽的規律正常運行,尊卑有序、長幼有序、陰陽調和,宇宙中的事物都各安其位,各正其事,這就是天道自然,不可混亂。

宇宙中,一和六的性質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二和七的性質倫理是相同或者相通的,三和八容易在相同的性質和環境中出現,四和九所影響的物質是相同的,五和十性質不同,但二者影響其他物質的結果往往是相同的。

宇宙中的“乾”和“坤”二者相交相合,“奇”和“偶”二者相交相合,生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這種相交相合與相互生成,始終都在進行著,終而復始,一刻不停。由此便產生了八卦,八種卦象分佈在四方,八卦中為父母的乾、坤與為子女的坎、震、巽、離、坤、兌,沒有混亂,各安其位,各正其職。

這樣,天地間的各種事物就都已順天道,各安其位,山脈與河流水澤形成了一個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的循環系統;雷與風相伴出現,相互接近交雜;水和火二者不會互相爭搶、互相壓制。

五居中位,為極點,四方皆以此為據,一也就是坎在北方,二也就是坤在西南,三也就是震在正東,四也就是巽在東南,六也就是乾在西北,七也就是兌在正西,八也就是艮在東北,九也就是離在正南,陰陽各卦各安其位。

而後,陽輔助陰,陰之中包含著陽;陽生於陰,陰生於陽;陰陽調和,陰所依行的自然天道得到發揚,陽所依行的自然天道也順為昌盛。

因此,陽的跟本在於陰,而陰育於陽,天地都按照自然和天道的規律順暢地運行,這就是萬物及生命的化成、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