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從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

「人為什麼會死亡?」

「人死後會去哪裡?」

當孩子們忽閃著疑惑的眼睛,將這些叮噹作響的問題擺在家長面前時,我們不是搪塞回避,就是胡亂作答:「他在睡覺」「他去旅行了」「他上天堂了」……

大人們以為把孩子和死亡隔離是對孩子的保護,結果,卻讓孩子對死亡產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恐懼。

在我們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這一課。

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向死而生——從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

作家曲冰講過某電視臺記者袁君的故事。

那是2010年,一位富豪的妻子找到袁君,「想請您幫忙主持一場葬禮。」

抑鬱症,奪走了她老公45歲的生命。

讀完富豪的生前日記後,袁君深深震撼。他決定在這次葬禮上做一件事情。

那天葬禮上,袁君公佈了富豪一天的開銷:這個數字還不及中產之家小孩子一天的花費。

他不是在車上,就是在飛機上,不是在自己會議室,就是在別人會議室。天天應酬,天天開會,天天拼命賺錢,但他並沒有享受到金錢帶來的愉悅。

他最大的快樂竟來自於一次汽車拋錨:「我讓司機等拖車來,自己步行去公司。那天太開心了,我在路邊看到了迎春花。如果沒記錯的話,我上一次看見它,是在大學畢業那一年,同學們一起去踏青。

那一天葬禮結束,袁君回到家後,沒有像平常一樣看片子找選題,而是破天荒地下了廚房,做好飯,然後在樓下等老公和女兒回家。

「這場葬禮,讓我的靈魂開了竅。幸好我還有時間、還有健康,還能好好地善待人生和生活,好好地善待每一個重要的人。

向死而生——從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

喬布斯一生顛覆了四大行業:

用iMAc顛覆了電腦,

用PixAr顛覆了電影,

用IPod顛覆了音樂,

用iPhone顛覆了手機。

正如iPhone開啟智能手機時代一樣,這四大顛覆,各自都開創了一個時代。

喬布斯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因為17歲時,死亡教育讓他明白了生命的意義。

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說:

「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於是,他決定「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去生活,如此才有了震驚世界的四大顛覆。

所以喬布斯說:「死亡是生命的最偉大發明。」

向死而生——從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

喬布斯為何說死亡是生命最偉大的發明?

很多時候,儘管生命依然在進行新陳代謝,但我們並沒有活著,或者說並沒有真正活著。只是在死亡剎那,或經過死亡體驗後,我們才開始有了真正的生命。」喬布斯說。

為何說經過死亡體驗後才有了真正的生命?

死的意義就在於讓我們知道生的可貴。一個人只有在認識到自己是有死的時候,才會開始思考生命,從而大徹大悟。

不再沉溺於享樂、懶散、世俗,不再沉溺於金錢、物質、名位,然後積極地去籌劃與實踐美麗人生。」喬布斯說。

史鐵生說:死亡是一個必將到來的盛大節日。

它終將到來,我們無躲避。每個人都是一本書,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

我們雖無法改變封面前和封底後的事情,但書裡的故事,我們卻可以自由書寫。

向死而生——從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

李開復除了創新工場創始人、「夢想導師」的身份,也是曾任職蘋果、微軟、谷歌三家上市公司的總裁級人物。而今,他又多了一個身份:癌症患者。

從人生的巔峰墜入病痛的折磨,從喧囂抵達沉寂,這是屬於李開復的17個,也是包含了17個月的追問與懺悔。

「除去虛名和成就,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

面對死亡,我們反而容易得到頓悟,瞭解生命的意義。讓死亡成為生命旅程中無形的好友,溫和的提醒我們,好好活我們的生命。

· 李開復的7個死亡學分:

1.健康無價;

2.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理由;

3.珍惜緣分、學會感恩和愛;

4.學會如何生活,活在當下;

5.避免名利的誘惑;

6.人人平等,善待每一個人;

7.我們的人生到底是為什麼?

向死而生——從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

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很喜歡畢淑敏的一句話:「人生本沒有什麼意義,人生的意義便在於我們要努力賦予它的意義。

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我們常說的人生三觀。

但其實從生命的角度來講,有生有死才是圓滿的生命,所以這樣的三觀是不完整的,缺少了最重要第四觀——人死觀。

人死觀,並不是一種消極的思想,而是一種最智慧和圓滿的生活態度。

當第四觀介入之後,原本三觀當中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會開始發生相應的變化,開始介入「從生以來,向死而生」的思考,對人、事、物和關係都會有更高的意識和更智慧的抉擇。

★:學不在多,於用之、精之、悟之。舉一反三之

我的微信:2051921563。歡迎一起探討,共同進步。

回覆"禮物"倆字,還可以索取《達成目標的戰略思維》等七份內幕資訊。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向死而生——從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