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內篇之人間世》4.12

<4.12>

匠石之齊,至乎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洩。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匠石覺而診其夢。弟子曰:“趣取無用,則為社何邪?”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不為社者,且幾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而以義譽之,不亦遠乎?”

有一個名叫石的木匠,前往齊國,到了曲轅,看見一棵被奉為社神的櫟樹。這棵樹的樹蔭可以遮蔽幾千頭牛,量一量樹幹有數百尺粗。樹梢高達山頭,樹身數丈以上才分生枝幹。枝幹可以做成小船的就有十幾根。觀賞的人群擠得像市集一樣,木匠卻不瞧一眼,繼續往前走。弟子仔細把這棵樹看個夠,然後趕上木匠說:“自從我拿起斧頭,隨老師學藝以來,未曾見過木材有這麼好的。老師不肯看一眼,繼續往前走,為什麼呢?”木匠說:“算了,不要說它了!那是沒有用的散木。用它做船會沉,做棺材很快就會腐爛,做器具很快就會毀壞,做門窗會流出汁液,做樑柱會生蛀蟲。那是不成材的樹木,沒有一點用處,所以能夠這麼長壽。”木匠回家後,夜裡夢見櫟樹說:“你要拿我與什麼相比呢?你要拿我與有用的文木相比嗎?像山楂、梨、橘、柚之類的瓜果,果實熟了就會被摘下,摘下就會被扭折。大枝被折斷,小枝被拉走。這就是因為有才能而讓自己受苦,以致無法過完自然的壽命,在中途就夭折了,這是自己招引世俗的打擊。萬物無不如此。再說,我期許自己無用已經很久了,曾經幾乎被砍伐。現在我能保全自己,這就是我的大用。如果我是有用之材,能長得這麼大嗎?並且你與我都是萬物中的一物,何苦要互相對立競爭呢!你這個離死期不遠的散人,又怎麼知道散木是怎麼回事呢?”木匠醒來,把夢告訴弟子。弟子說:“它意在求得無用,為什麼還要做社樹呢?”木匠說:“安靜,別說了。它特別寄託於社神,就是要讓不瞭解它的人去批評。如果不做社神,難道要被砍伐嗎?如此,它用來自保的方法與眾不同,你只從外表來度量,不是離題太遠了嗎?”

人類控制了某些自然生物的命運,此處莊子是以人的眼光界定木之有用無用。散木因為無用所以存活千百年,那就是它的大用了。

櫟樹扮演社神(古代的土地神),代表一種“有用”,即使它意在求得“無用”,但卻招來“不知己者”批評,但是若不如此,可能早不被人砍伐了。兩相權衡,什麼是正確的選擇已很清楚。木匠的弟子確實應該緘默,以免成為那個“不知己者”,也就是不知社樹的人。

凡存在的都是“物”,所以一往平等,在道中是相通的。“相物”是互相把對方看成物,如此將出現主客對立的問題;若以對方為物,就會視之為工具或手段,考慮其是否有用,則形成對立競爭的緊張關係。

莊子《內篇之人間世》4.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