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一一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獨立三團駐地萊蕪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一一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萊蕪

  • 古稱“嬴、牟”,別名鋼城,為山東省地級市,位於地處山東省中部,泰山東麓,東經117°19′~117°58′,北緯36°02′~36°33′,北鄰濟南市章丘區,東臨淄博市博山區和沂源縣,南臨泰安市所轄的新泰市,西鄰泰安市岱嶽區;地形為南緩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圓形盆地;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2016年總人口137.58萬人,下轄萊城區、鋼城區。

接駕埠村

  • 接駕埠村隸屬萊城區大王莊鎮,地處萊城西北22公里,北距鎮政府駐地2.5公里,是大王莊鎮的南大門。O九公路從村中穿過,大王莊河沿村西呈“u”字形蜿蜒而過。原先大王莊通寨裡的大道由村中穿過,將村莊分成東西兩部分,曾稱東接駕埠、西接駕埠(一個行政村)。接駕埠村東至白炭坡,西臨王莊河、南到裴王,北為大王莊,350戶,1392口人,1600畝耕地。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一一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 《康熙萊蕪縣誌》載:明代中葉,蔣姓由河北棗強遷此建村,以姓名村蔣家莊。相傳唐朝李世民東征時曾在此被困,大將薛仁貴救駕,眾人稱此地為接駕埠,故村名亦改稱接駕埠。
  • 民國初年至1945年前,接駕埠屬萊北縣;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接駕埠屬萊蕪縣儀封區;1951年改稱為第三區;1955年複稱儀封區,接駕埠屬儀封區王石鄉;1958年屬羊裡公社;1961年劃為大王莊公社;1984年屬大王莊辦事處;1985年10月隸屬大王莊鎮。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一一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隨著地方鋼鐵工業發展的需要,1969年10月,祥山鐵礦恢復生產。1970年,高戈莊鐵礦恢復生產。

1971年6月,由山東生產建設兵團重建恢復溫石埠鐵礦。

溫石埠鐵礦按兵團編制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兵團獨立三團,由司令部所轄。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解散後溫石埠鐵礦由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交歸萊鋼管理。恢復生產, 收購加工處理民採礦石。

1975年11月隸屬於萊鋼礦山公司後,時逢重點開發露天礦,在1976年6月-1978年10月,由山東冶金局會同萊鋼組織所屬部分廠礦的人力和裝運設備,進行加速剝巖會戰,加快了基本建設進度。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一一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1978年10月21日,在剝巖工程中於+160米水平揭露湧水點,突然大量湧水,日 湧水量達1.8-2萬立方米,封堵措施效果不佳,一直未移交生產。但此時露天坑已 基本形成,為儘量回收礦石,減少損失,採取縮坑避水採礦、雨季停產、旱季搶採等措施。

萊蕪溫石埠礦難

  • 2000年10月,山東省萊蕪市溫石埠礦區發生一起惡性井下突水事故,4名正在作業的礦工被大水堵在井下,除1名礦工生還外,其他3人至今生死未卜。
  • 10月5日8點左右,萊蕪市礦產資源開發公司溫石埠礦區離地面102米深的一井下水平巷道突發大水,20分鐘後,大水已淹到井底以上20米,當時井下作業的有4名礦工,在大水襲來時,其中1名礦工逃生及時,僥倖生還,而其他3人因來不及逃生而被水堵封在井下,至今生死不明。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一一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 溫石埠礦區的採礦權屬原萊蕪鋼鐵總廠萊蕪鐵礦,自1978年至1988年萊蕪鐵礦以露天開採的形式開採至122米水平。因該礦湧水量較大,不利於安全生產,萊蕪鐵礦確定暫停採礦。1997年5月,萊蕪鐵礦與萊蕪市口鎮鐵礦簽訂了“關於開採溫石埠礦區鐵礦石的協議”,之後口鎮鐵礦所屬企業萊蕪市礦產資源開發公司在未進行可行性研究和未進行初步設計的情況下,就開始了井下開採的基本建設工作,將井巷工程承包給浙江溫州礬礦礦山井巷工程公司。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一一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 在有關部門檢查發現萊蕪市礦產資源開發公司這一工程違反常規程序,且在冒險進行水下開採之後,萊蕪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按規定對萊蕪鋼鐵總廠下達處罰決定通知書,要求停止承包、解除合同。之後,萊蕪鋼鐵總廠萊蕪鐵礦向口鎮鐵礦提出立即解除協議,停止承包施工。但萊蕪礦產開發公司口鎮鐵礦無視通知,一方面繼續施工,一方面增補了礦井初步設計,在8月6日提交了礦井設計後不久即發生此次事故。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一一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知青

  • 獨立三團直屬司令部管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一一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 獨立三團下轄暫定兩個營。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一一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 一營先期設一個連,編制為五連。任務是鍊鋼建爐,軍訓三個月後去培訓學習鍊鋼的專業知識,等二營挖出礦後根據情況再擴充人員。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一一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 二營下轄四個連,任務是開採挖礦,軍訓結束後就投入實施,團營級幹部不期到任,連排人員到時由團營幹部協同相關機構自籌。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一一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 1972年6月23日,荷澤知青從荷澤縣招待所出發,大蓬車一路顛簸,下午兩點左右到達了萊蕪大王莊接駕埠兵團團部,稍停又往東沿著沙石路前行,在一個廢棄的礦坑旁,車隊停了下來,這個地方叫鐵牛欄,是三連,四連的駐地。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一一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溫石埠來歷、鐵牛欄傳說

  • 萊蕪地名辦所立村碑記載,建村於明朝之前,相傳,建村初有母子二人耕種於此地,隆冬臘月,母親為在地裡辛勤勞作的兒子送飯(食),到了地邊,選擇了一塊平整的大石頭,將送來的窩頭和糊糊放在上面。一個時辰過去了,兒子停下手中的活來吃飯,發現窩頭與糊糊仍然溫熱。一摸石頭,原來是溫的。此事傳播出去,便有了“溫食”一說。兒子耕作的山溝被當地人稱為“溫食溝”,村名也被呼為“溫食埠”。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一一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 關於村名的另說,相傳建村伊始,人們在村北山溝處發現一巨石,四季常溫,雪落即化,遂為溫石埠。後分為兩村,因該村居西,便稱西溫石埠,後簡化為“西溫石”。所以在西溫石村,稱溫食埠或稱西溫石,都是正確的。可考證的便是村北山溝確有大量溫熱奇石存在。20世紀80年代,村民亓文學、亓文祿開採這種奇石製成硯臺,這就是有名的溫石硯,其特點:文理清晰,質地細膩,冬天使用,墨汁不易凍結。溫石硯遠銷韓國、日本,深受海外書畫界友人之喜愛。
  • 張梅亭《萊蕪縣誌》:“王石保-西溫石。”據載,從民國初期至1945年,隸屬八區;1946年10月後隸屬儀封區;1958年十月,隸屬大王莊人民公社;1964年,萊蕪調整公社轄制,西溫石村劃歸羊里人民公社;1985年歸羊裡鎮至今。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一一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 村南為聞名萊蕪的溫石埠鐵礦。當地百姓稱為鐵牛欄。傳說古代有一群鐵牛,白天臥在地下,夜晚月明星稀之時出來吃草,它們的糞便即鐵礦石。傳說歸傳說,但西溫石鐵礦礦石資源的存在卻是事實,且儲藏量豐富。現已探明鐵礦石儲藏量為100萬噸,礦石TFE平均品位為48.8%,為矽卡巖型礦床。據說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鍊鐵造兵器便從這裡選礦石。由於為黃巢開礦的士兵多累死,在礦北即村西黃巢為他們建立了豪華墓室,當地百姓稱為大墳莊、小墳莊,可見當時墓室之多,“文革”期間曾有人在那裡挖出文物,已成為耕地。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一一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 建國後,國家對溫石埠鐵礦的開採始於1958年的“大鍊鋼鐵”時期。工人肩挑人抬,用笨重的工具,煉出了一批“廢品”,浪費了資源。
  • 礦區已成為西溫石村經濟發展的載體,西溫石人因勢利導在這裡建立了經濟開發區,制定了一系列可行優惠的政策,創造了優良的發展環境,面向全國招商。
  • 該村村北則是西溫石的後花園。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一一大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 溫石埠分東溫石和西溫石兩個村,中間有一灣水為界。

溫石埠鐵礦:

  • 萊鋼鐵礦,在村南,佔地135畝,地下鐵石總儲量300萬噸,含鐵量58%,從1958年開採至今。
  • 新探鐵礦一處,在村南。2001年夏省地礦局勘探,總儲量I01萬噸,含鐵量36.5%,並含銅、鈷等元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