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全球普遍危機」?細數那些被壞天氣顛覆掉的王朝

在國際歷史學界,有一個“17世紀全球普遍危機”的概念,這是由英國著名左派史學家霍布斯鮑姆於1954年首先提出的。他認為17世紀的歐洲經歷了從中世紀社會向近代社會的關鍵性轉折,歐洲各國都發生了經濟衰退、穀物生產蕭條、人口死亡率上升、資產階級革命、社會叛亂等眾多異象,這就是所謂的“普遍危機”。這個概念很快得到很多歷史學家的響應,而且他們認為危機不光表現在經濟領域,而是遍及人類的一切活動領域,包括政治、社會、宗教、科學、藝術等,如亨利·卡門在《黑鐵世紀:歐洲的社會變革,1559-1660》中所指出的,該時期是歐洲的黑鐵世紀,危機普遍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17世紀全球普遍危機”?細數那些被壞天氣顛覆掉的王朝

到了上世紀80、90年代之後,隨著研究的深入,歷史學家開始認識到這類“普遍危機”並不侷限在歐洲,而是全球性的,如在東亞的中國就發生了“明清易代”這本來不可思議的變化,而日本則有“寬永大饑荒”(1642-1643年)與島原大起義,非洲的老牌帝國:馬裡帝國也在內外交困中滅亡,“17世紀全球普遍危機”理論開始被廣為接受。那麼,這個危機產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帕克等人提出了一個有力的解釋,那就是公元1580年開始的“小冰河期”氣候災難,導致了種植面積的縮減及農業失敗,由此又衍生出了饑荒、流行病、戰爭、叛亂,據不完全統計:

16351666年間,世界各地共發生大規模叛亂與革命49次,其中歐洲27次,美洲7次,亞洲和非洲共15次。

危機的爆發最終可能造成了該時間段內世界人口損失了1/3之多,並大幅改變了國家的面貌。

在東亞首當其衝的是位居朝貢秩序體系中心的天朝帝國:明帝國。因為中國是季風氣候,氣溫和降雨有密切關係。氣溫上升1度,降雨線會向從東南向西北推進幾百公里;降低1度,則反向後退幾百公里。明末的萬曆二十八年至崇禎十六年(1600-1643),正好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五個小冰河期,因為氣溫降低首先造成了空前的大旱災,隨後旱災又引來了蝗災。特大蝗災始於崇禎九年(1636),主要在陝西東部、山西南部及河南開封一帶,隨後開始不斷擴散,到崇禎十一年時已形成東西上千公里、南北400-500公里的大災區,並開始蔓延到長江流域和整個華北平原,直到崇禎十五 年才結束。大災之後是大疫,由於人民大批逃荒,以及農民起義軍的四處流竄,把惡性傳染病,尤其是鼠疫病傳播到全國各地,1641年出現“疫氣大流 行:山東、浙省、南北兩直,感者尤多”,崇禎十六年二月“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這也導致了最後北京城在大軍壓境時根本無力抵抗,很快就淪陷了。

“17世紀全球普遍危機”?細數那些被壞天氣顛覆掉的王朝

與此同時,在地球另一邊的英國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在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已經躍升為歐洲強國之一,但隨著“小冰河期”的出現,平均溫度比正常時節下降了1-2℃,這對當時的農業生產造成了打擊。

如果我們好好考慮一下上天、人與大地,在國王蒞臨的這個夏季,陛下統治的三個王國的天氣非常怪異。我認為,我們在同類之間犯下的罪行觸怒了上天,從五朔節到9月15日之間,總共只出現了三個晴天。

陰雨連綿,莊稼歉收,洪水氾濫,使整個英國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最後爆發了血腥的內戰,查理一世國王被砍頭,斯圖亞特王朝滅亡。在整個內戰中,英格蘭有3.7%,蘇格蘭有6%,愛爾蘭有41%的人口死亡,接著發生的大饑荒又抹去了一共16%的人口,直到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後,隨著天氣的轉暖,局勢才真正穩定了下來,英國重新走上了一條崛起之路。

“17世紀全球普遍危機”?細數那些被壞天氣顛覆掉的王朝

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

此外,西班牙帝國內的加泰羅尼亞、葡萄牙和那不勒斯都發生了叛亂,葡萄牙最終成功獨立;荷蘭則爆發了憲法危機以及推翻奧倫治家族統治的起義;歐洲最大的國家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和其身邊新崛起的大國俄羅斯,以及老牌帝國瑞典混戰成一團,連高壓統治的奧斯曼土耳其內部也發生了叛亂,蘇丹被近衛軍絞死 了。這一切都是“17世紀全球危機”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